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的情况:
1、很多时候心里清楚,但讲出来别人听不明白;
2、面对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
3、讲了大半天,一直讲不到点子上,如用词不准确、语句不简洁、结构不清晰等。
最近一段时间开了非常多的研讨会,上面的问题也就非常集中的表现出来。于是想起不少企业都会让管理层和骨干员工阅读的这本——《金字塔原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很枯燥,但不得不承认里面的内容很干货。 我把它简单粗暴的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建模+ 锤炼表达。
一、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简单说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模,即
1、结论先行:每段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并最先表达
2、以上统下:每一层的观点必须是对下一层观点的概括
3、归纳分组: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属于同一组范畴
4、逻辑递进: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可视化表达如下图,像个金字塔结构:
怎么应用呢?
比如科林斯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的会议了。哈尔·约翰逊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克利福德的秘书说他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法兰克福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定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定。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理,您看行吗?
我们来看看金字塔原理怎么发挥作用的: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
“结论先行”要求我们在表达时应该开篇明义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以上统下”则要求我们要自上而下地表达。
人类的大脑倾向于将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概括。在阅读或是听演讲时,我们的大脑会假定出现的句子在思想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我们就会自己去寻找其中的共同点来归类总结。而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想法去思考,就算可以,那也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
结论先行的原理来自于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因此若大脑提前知道了结论,那么很容易会把接下来的各种信息自然而然地归纳到这个结论下,主动的去建立这些信息的关系。
举个例子:M女士让M先生去超市买:葡萄、牛奶、土豆、鸡蛋、胡萝卜、橘子、黄油、苹果、酸奶。其结果是,M先生转头就给忘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九件物品分成三类,水果(葡萄、橘子、苹果)、蔬菜(胡萝卜、土豆)、奶蛋类(酸奶、鸡蛋、牛奶、黄油),那么这样是不是马上变得好记了很多?
同时,当你引入一个话题想要继续深入讨论时,要主动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设想对方可能会产生的疑问,然后在下一层中深入话题做出回答。
如何设想对方的疑问?通常会按2W1H原则(What,Why,How)来进行——做的究竟是什么(what)? 为什么做?有何意义?(why)? 怎么去做(how)?
比如,“猪应当被当作宠物养”这一话题,我们可以这样构建金字塔结构,
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五个场景
1、【项目计划书】
2、【工作计划】
3、【活动方案】
4、【年终总结】
5、【加薪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