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看到问题后,先去问一下豆包,所以我相信也许你已经问过豆包或者chatGPT了。不过现在放下人工智能告诉我们的那些,我们还是按照人的天马行空的思维来慢慢聊。
卡尼曼告诉我们,我们有快决策和慢决策两种,我们可以认为决策的关键是我们到底启动了快决策,还是启动了慢决策。
不要以为我们没有时间的时候,才会使用快决策。事实上就算我们花一个月的时间来研究一个问题,并对它进行决策,我们也很有可能在真正决策的过程当中,用的都是快决策。
事实上,线索启示性的决策,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快决策。
就像说到做品牌,可能很多人就会直接联想到做广告一样;说到完成销售,很多人就会马上决策给商业客户压货,这些是类似于人工智能的概率式的链接。
大概七、八年前,可口可乐就设置了一个叫做CGO首席增长官的职位,用来顶替首席营销官。差不多同一时间,还有另外一个职位,叫做CDO,岗位首席数据官,也是用来顶替首席营销官的。其实从这两个侧面就代表着首席营销官的决策出了问题。
首先是首席营销官的决策没办法保持增长,所以才有首席增长官的岗位出现。
其次是首席营销官经常没办法看到完整的数据,经常依靠自己的感觉或者是局部的数据来决策,所以就有了首席数据官的岗位。
一个是让我们有更长远的目标,有更坚定的目标感去做决策。而另一个是让我们看到整体看到完整的信息再做决策。
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决策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这其实都在决策之前。不管是目标还是收集信息,都在决策之前。真正最低级的错误其实是在决策之时,中国人经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国人有时候也说关心则乱,其实说的是决策过程当中的我们自己。
八年前,我们就在不停的告诫自己,要增长,要持续增长,但今天我们很显然已经把外部环境定义为一个下滑的周期了。
也就是说,尽管大家花了八年的时间考虑如何持续增长,但最后还是全部排排坐,整整齐齐的陷入到下滑通道当中而不能自拔。
也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若干年里面,如果以增长为目标,那么我们所做的营销的决策大概率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导致整体的不增长。虽然看起来有效,但其实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面,都是无效的决策,或者叫无效的管理(无效的营销管理,无效的运营管理,无效的战略管理)。
最长远的人可能有八年的时间,再短一点的人可能也有两、三年的时间,所以不能说我们没有清晰的目标,也不能说我没有收集完整的信息,事实上一定是决策出了另外的某些问题。
通常来说我们有三种决策类型。
一种叫做专家讨论决策,依靠的是专家的经验。比如说某个创意到底好还是不好?很多时候我们更相信专家的判断。
第二类叫做依赖调研数据的决策。简单来讲,我们到底要把产品定位在什么消费者人群上,那么去做一个调研。
第三类叫做实验数据决策。也就是我们先去做一个测试市场,根据测试市场产品的表现,营销方法的反馈,最终做出决策,这里就不多说了。
方法依然都在,为什么我们还是出了问题?
其实这就要说到:决策的三层次,或者叫龙门三叠浪决策的第一层浪,其实是线索启示性的决策。
就像过去的文章里曾经举过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在911现场的进行抢救的消防队的队员,当你看到一个从国贸大厦里面出来的受伤患者时,你怎么样判断要不要把他送医院?
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你看他能不能奔跑,他能跑当然不用你救。
其次他如果躺在地上,那你看他能不能正常的活动一下身体,如果可以可能也不需要马上送医院。
如果他连四肢都没办法动弹,那么它还能不能说话?他还有没有呼吸?这其实就是又一个的线索,包括他的心率是快还是慢等等,我们依据依个的线索迅速作出判断。
然后我们就会进入到决策的第二叠的浪头,那就是模型决策。换句话说,我们要做出一个好的决策,人工智能会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把握三个环节,第一叫做信息收集,第二叫做目标明确,第三叫做选项分析。
没错。我们评估各种各样的选项时,用的就是模型。就像我们刚刚在讨论一个决策,需要这三个点一样。我们在评估那些选项时,会用哪3个指标或者5个指标去给他进行打分,这其实就是一种模型决策。
当然,这还不够。尽管我们做出了模型学选择,难道我们最终选择的结果就按照模型打出来的分数做选择吗?那么88和87相比,一定是88比87更好吗?
其实我们还必须进入第三层。模型只是对过去的总结,而未来极有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模型。所以面向未来,我们能构建出一个什么样的新模型呢?
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从一个起点走到了终点,然后把终点变成了新的起点。
我们认真负责,呕心沥血,不断的进行决策,最终反而造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不增长的状态,也许是因为外部的大环境进入了一个下滑周期,也许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找到真正的树干。
所以我们很多的决策并不是在修剪杂乱的树枝,让主干长得更快,更强,反而是在乱砍一气,最后让一个本来可以成才的乔木变成了一处只能当作风景的灌木,最后找不到任何主线、主干来发展自己的业务。
理论上来讲,这就是游戏当中我们经常碰到的缝合怪。它可能长着牛的头,羊的脚,蛇的身子,鱼的鳞片,还有各种各样你能想到的杂七杂八的东西。但只要有一点点的张力,市场的牵引力,它可能就会碎成无数块。于是令你无从下手,从此更加热衷于拆东墙补西墙,因为头绪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聊完了以后,我们就知道,决策真正的关键,其实是在决策的心态上不要过度的自信。
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和团队中的其他人相互妥协,建立一个模型,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有灰度的视野,最终在妥协中作出决策,可能才是真正的理想的能够落地的决策。
最后揭秘一下,所谓开放、灰度和妥协,其实正是任正非华为理念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