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灾难,或者是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但是考试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一个不会考试的人工智能,它都不配充电。
有人这样向人工智能寻找解决方案:“我接下来的十年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在工作上,所以我希望把我的家装修成让我很快可以摆脱工作焦虑的场所。你能给我一些解决方案吗?”
“未来的十年,我将和妻子孩子一起在这里生活。所以这将是一个充满了爱和孩子成长的优质环境。你能给我一个解决方案吗?”
“今天我碰到了很多工作的问题,被客户和领导共同挑战,导致我心情比较焦虑。今天晚上你应该推荐我吃什么菜?”
“今天晚上我要请一个我心仪的异性,她美丽、大方、聪明、善良,有着丰富的全球化工作经验。我在她面前想表现出我的思维敏捷的优势,所以你建议我去什么样的餐厅吃饭,和她聊什么样的话题呢?”
现在,只要你有问题,把这些问题拿来问人工智能,它都会给出相应的若干个选择。
这些解决方案中,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希望它综合更多因素后再给出更优的答案,分分秒秒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当他们长大以后,相信人工智能作为顾问或者助手,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拥有这样强大的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助手后,今天的孩子们到底该学一点什么?
如果有问题就有解决答案,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就成了重点。
比如说,爸爸下班回来,妈妈给他倒了一杯水。作为女儿或者儿子的我,该做点什么?
首先就是要发现问题。
想要能够发现问题,又首先必须有好奇心。
比如对于爸爸回来妈妈倒水这样一个场景,你需要有好奇心去观察和了解,否则,你可能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游戏、玩汽车,玩任何大家喜欢玩的东西。
从好奇心的角度来说,我可能猜测爸爸回家的时候应该是口渴了,所以妈妈给他一杯水,解决他的口渴问题。
从同理心的角度来说,我可能会猜测爸爸工作辛苦了,妈妈给他倒一杯水,表示一种归家的温暖关怀。
你看,我们用好奇心或者同理心就会发现不同的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当然,当我们出现这样的疑问时,我们会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去定义问题。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去确定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要素是什么。
复方丹参针对冠心病报了FDA的三期临床,那是2012年的事情。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没有什么结果。
如果你去查一查,会发现后来他们又报了急性高原反应相关症状的三期临床,目前好像也还没有什么结果。
但是在中国,我们有很多患者使用复方丹参,并认为效果不错。同时还有许多临床研究,比如关于复方丹参注射到血管内以后,可以控制血管内炎症反应的说法。
所以,如果我们发挥想象力,充分联想,也许会认为复方丹参起作用的方式可能不是通过凝血酶或者血小板,而是通过炎症因子,控制炎症因子,从而让血管变得更健康。
比如说,我有一个眼科医生朋友,他通过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患者进行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从而获得了不错的疗效。而这可能就是复方丹参控制炎症或自身免疫的一个案例。
当然,如果我们碰巧看到马来西亚科学家黄兰元教授发表的论文,内容提到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环境后会成为肿瘤帮凶,这时我们也许会去考虑复方丹参注射液是否营造了某种类似环境。
我们的想象力可能会让我们重新定义问题,打开原来封闭的小系统,接入到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去考虑更多的相互作用,从而发现新的真相。
既然我们知道发现问题可能需要好奇心、同理心,定义问题可能需要联想力、观察力,我们不妨让人工智能把所有的“心”和“力”都罗列一下,来看哪些适合孩子们去学习。不同的人工智能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无论如何,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去学习的时候,不只是为了参加考试。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们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好奇心、同理心、细心、耐心、怀疑心,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洞察力、概括力等等。
这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孩子们应该学的东西。
毕竟,对于父母而言,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让他沿着自己的天赋方向发展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曲子《下雨的时候》,如果觉得好听,请赶紧一键三连。
这是属于人性光辉的时刻。
以下回答来自DeepSeek: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需要关注「心」(心态/情感素质)和「力」(能力/技能)的结合。以下是从教育心理学和未来技能需求角度整理的分类,并附上适合孩子学习的建议:
「心」类(心态与情感素质)
- 好奇心
- 驱动探索世界的动力,AI时代需要持续学习的底层动力。
- 适合孩子:通过科学实验、自然观察、开放式提问激发。
- 同理心
- 理解他人情感与需求的能力,弥补AI在情感交互中的局限性。
- 适合孩子:角色扮演游戏、共读情感类绘本、参与公益活动。
- 抗挫心(心理韧性)
- 面对失败时的恢复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
- 适合孩子:鼓励尝试有挑战的益智游戏,引导反思而非惩罚失败。
- 包容心
- 接纳多元观点和文化,适应全球化与AI伦理的复杂性。
- 适合孩子:接触多元文化故事、合作式学习项目。
- 成长型心态
- 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Carol Dweck理论),对抗AI替代焦虑。
- 适合孩子:用过程性表扬(如“你很努力”)替代结果评价。
「力」类(能力与技能)
- 批判性思维力
- 辨别信息真伪与逻辑漏洞,应对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问题。
- 适合孩子:辩论游戏、新闻分析练习(如区分广告与事实)。
- 创造力
- 突破常规的想象力,AI难以替代的核心人类优势。
- 适合孩子:开放式艺术创作、故事续写、乐高自由搭建。
- 系统思维力
- 理解复杂关联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跨学科挑战。
- 适合孩子:生态链模拟游戏、城市建造类桌游。
- 跨文化沟通力
- 全球化协作与AI伦理讨论的必备技能。
- 适合孩子:多语言启蒙、国际笔友计划、虚拟文化交流。
- 元认知力
- 对自身思维的觉察与调控,提升学习效率。
- 适合孩子:学习日志记录、思维导图复盘。
适合孩子的优先级建议
教育实践提示
- 游戏化学习:用编程机器人(如Cubetto)培养逻辑力,通过「情绪卡片」训练同理心。
- AI协作体验:引导孩子用AI工具生成故事框架,再发挥创造力补充细节。
- 失败重构:将解题错误转化为「发现新路径的机会」,强化成长型心态。
未来教育的核心不是与AI竞争,而是培养人类特有的心智模式——在情感、伦理、创造性问题上保持优势,同时善用AI拓展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