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长的脑内“快闪”

品牌
劳拉有话说
2024-01-17

一个普遍认知的道理:高速增长可以掩盖很多问题。

反过来思考:很多问题的本质都离不开增长问题。

于是,到处充满了“焦虑”,也到处看到行动上的勤奋。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增长呢?就是数字增加吗?

我之前写过一篇复盘文章,讲到对于增长,

大经济环境的衰退让用户消费回归理性,进入“后红利”时期,之前屡试不爽的方法论优势,不足以成为长期优势(比如,铺5000篇小红书,2000篇知乎,搞定李佳琪,顺势抖音直播铺渠道)。同时整个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内卷——即人力、预算、管理投入增加,效果并不见好转。中国是个消费大国,这就意味着无论纵深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是消费,包含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可以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也是刚需。没有什么以往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套用, 当品牌被迫走出舒适区,转型变得更加迫切。这种转型包括但不限于营销打法、组织职能融合和重构、新营销渠道的拓展,以及新型内容的不断探索。劳拉有话说,公众号:劳拉有话说“慢”即是“快”—迟到的复盘2021


对于增长,我的理解是“快与慢”的平衡艺术。

什么时候踩油门,

什么时候点刹?

什么时候转向?

什么时候撤退?

节奏很重要,看穿本质的能力更重要。


所以,这个时代下,我们需要逼迫自己不断地进行深度思考,不断地追问,定义,提炼和总结。

最近遇到个场景:

销售A说,我最近在谈一个大单。产品,我需要你帮我迭代一个XXXX的Sample。 市场,我需要你帮我做XXX套渲染,XXX个KOL,XXX的曝光和流量。同时,销售B、C、D也在提类似的需求。然后销售很委屈,兄弟部门不给力啊;产品也委屈,同一个产品我究竟要做几个版本?市场更委屈,人力和资源有限,每个需求我都给你饱和营销,臣妾做不到啊!


但如果我们深度剖析这个场景,本质还是一个“增长的问题”。

首先,公司业绩要增长,销售的同学就会不断地去找新增客户或用户来保障数字的增长。

大家都没错,错在我们单一的把销售额当成了唯一的标准。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的话,结果是企业进入了一万个市场,一个市场中有一个客户

但是,企业行为是要考虑市场空间、和投入产出比的。

企业要进入的不是一万个市场,而是有一万个客户的市场!

想明白这个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说,战略的宏观+市场营销的微观,两条腿走路是比较好的增长结构。


我们都知道四位大师——德鲁克、科特勒、波特、明茨伯格。

德鲁克擅长洞见

科特勒擅长系统

波特擅长结构

明茨伯格擅长批判

所以说,单一看哪位大师的理论都不全面

最智慧的方式是左脑结合右脑,理论指导实践。

总结一下,我们要掌握好“对看不见未来风险的对冲”和“看得见未来的布局”间的分寸感。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