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的人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
让消费者听我的。
我让他买他就买,我让他买多少他就买多少,我让他一直买他就一直买,我让他别买竞争对手的,他就不买……
你看,这是不是跟丘比特的能力特别相近?丘比特有一把神弓、两把箭,一把箭射中了你,那么你们就会进入爱情和婚姻的殿堂,而如果另外一只箭射中了你们,那么你俩就会从此恶语相向、陌路天涯。
所以对于市场部的同学们来说,与其说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还不如说是一群天天幻想着做丘比特春梦的人,哈哈哈哈哈。
只是开个玩笑,大家不要生气,因为我们刚刚说到的都只是结果。
事实上,不管是消费者还是被神箭射中的男男女女,丘比特真正厉害的是他有一把能够照亮人心的火炬。
看看,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市场部的洞察之眼,所以市场部要学的是丘比特的照亮人心的火炬,而不是那把弓和那两支箭。
好了,今天文章的结论说完了,现在让我们回到市场部的日常中来。
今天假设有一个大专家来市场部搞培训,你会向这样一个大的专家或者是某著名品牌的操盘手,问什么样的问题呢?
下面是几个典型的问题:
1.定位和大渗透这样的营销理论,你觉得我应该用哪一个理论才是最有效的呢?
2.现在都说不能过度使用流量而要打造长期品牌,你觉得我应该如何操作呢?
3.我当前刚好有一个选择A是什么、B是什么,你觉得我应该选哪一个呢?
4.我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他们和我们的这个行业好像有所区别,那么你有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成功的案例吗?
5.我看到某某某品牌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社会化传播,那么请问我怎样才有可能做出类似的爆炸性的案例呢?
6.我的主要竞争对手采取了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我应该怎么样、用什么样的策略、用什么样的操作,才能够最有效的打击他的嚣张气焰呢?
7.今年的渠道特别的不给力,他们把库存放的很低,然后总是在做降价促销,我应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8.媒介现在很碎片化,我们也知道内容特别的重要,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找到一定会破圈的内容吗?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追溯几年,那么还有可能有这些问题“请问你用了哪一家拍广告的公司啊?我也想拍出像什么什么广告那样一样好的广告。”或者“请问你的媒介策略是哪家公司做的呀?我也想让他帮我做出一样有效的媒介策略”,或者是“某某某品牌用很魔幻广告式的重复广告获得了巨大成功,我是不是也可以呀?”
当然如果在一个大的会议现场,除了这些结果性的问题之外,肯定还有很多社交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问出来会显得我特别的专业,特别的与众不同,特别如何如何如何,我就不细说了。
所以丘比特的那根能够照亮人心的火炬完全被我们忽视了,或者说我们很少去追问——“我们怎么样能够洞察我们对面的消费者的心理”。
我们不想知道那样一个过程,我们只想达到那样一个结果,让消费者爱我们的产品,让消费者恨竞争产品。
记住,不要因为我刚刚在批评这些想法,就认为这些想法是错的,这些想法其实并没有错,谁不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呢?只是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还不够,只停留在这里,那只是春梦,一觉了无痕。
现在,我们必须先把这个梦留住,然后再问自己,接下来我还要怎么办呢?
没错啊,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当我们有了这些想要的结果之后,我们继续问我们自己,我心里的那个火炬,能够照亮前路的火炬在哪里呢?我要把它点燃,因为点燃了它以后,我就能够洞察趋势,我就能洞察消费者,我就能够洞察这世界上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在内。
而这个火炬不是任何理论,当然更不是把理论固化以后的教条,也不是任何案例,而是真正的实践。
那个在我们心中被点燃的火炬,他能够照亮别人,照亮前路的火炬,其实就是某种真理,而这样的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能在实践当中慢慢的逼近他。
我们不是因为掌握了真理才去实践,而是因为在实践当中慢慢靠近了真理,这其实才是市场部真正的重要的地方。
否则市场部就会沦为一个天天写PPT去证明某某某说法是真理的部门。
想一想,如果你的一年时间里面大部分时间都在写PPT,那么这事情就坏了,因为PPT永远不可能到达真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问专家怎么样去打造一个品牌,那么专家可能会回答你,品牌有三部分构成:品牌独特性,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
但是,如果专家给你讲一个关于品牌打造的案例,那么他就有可能演变成某个成功的广告传播案例,比如说安慕希赞助了奔跑吧兄弟,那么在这个案例当中,“做品牌”就会和“打广告”画成了等号,或者说“与核心内容的赞助”画上了等号。
但是很显然,冠名安慕希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也是从品牌独特性、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三个方面在发挥作用。
所以真正的困难就在于,当我们去学习别人的实践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理论学成了教条。然后再根据这样的教条来指导我们实践的时候,就让我们的实践缺乏了不断迭代优化的可能性,有时候甚至变成了一锤子买卖,诸如“我已经打了中央台一个亿,然后效果不明显,项目被终止”,于是品牌经理会说,“如果再给我5,000万的话,我就能如何如何如何”。
所以这里面真正的矛盾点,是我们在模仿别人的一个教条,某种经验导致的教条,而不是真正的从我们的产品或者是品牌,如何能在消费者当中慢慢的渗透开来,就像当年红军的根据地一点一点的向外扩张那样逐步渗透的那种感觉,那才是真正的实践,真正的能够照亮消费者的新的那个火炬。
把理论变成教条以后,只能会是一个坑,一个大大的坑在前路等着我们一头扎进去,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爬上来。
所以不要再做丘比特的春梦了,不要再幻想那两只神箭,不要期望我们能够控制消费者。
相反,我们能做的就是点亮我们自己心中的火炬去实践,在实践当中去洞察,在洞察当中继续实践,继续洞察,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春梦已经达成,人生已经圆满,好嗨哟,好嗨哟,好嗨哟。
哦,对了,既然忽悠大家说丘比特有一个能够照亮心灵的火炬,那么总应该告诉大家,这样一个能够帮助我们洞察的火炬是什么。
所以这里推荐克里斯坦森写的一本书,叫做《与运气竞争》,其中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帮助我们洞察消费者的模型。
也就是消费者之所以雇佣我们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不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或者是服务和竞争对手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异化的东西,而是因为我们的产品或者是服务帮助他完成了他所面临的任务。
他在不同的任务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场景线索,产生相应的多元需求,然后因此而去雇佣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而这正是丘比特的那个熊熊燃烧的火炬,他既燃烧在我们心中,同样也燃烧在消费者的心中。
好了,愿我们能够充满好奇心去探索消费者的内心,探索不确定的未来,用克里斯坦森教给我们的焦糖布丁jobs to be done去实现我们的梦想,真正进入丘比特的春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