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时捷裁员N+6说起,外企裁员和民企裁员有什么不同

职业指南
瞎说职场
1天前

写在前面

从2018年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年上半年有一个求职季,未必会火爆,但每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肯定有一个雷打不动,从不缺席的裁员季。

2024年下半年里,让人记忆犹新的裁员,就包括了戴尔、英特尔、IBM和大众等知名外企,而在民企方面,有数据显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相比去年也减少了31万个岗位。

最近最新的消息是保时捷也裁员了,有员工爆出,保时捷给出的补偿相当于n+6。

后来保时捷辟谣了。

这套路我还挺熟悉的,因为我在外企也经历过裁员。补偿的计算公式是不对外公开的,且给足缓冲期(1-2个月)。

所以我大胆猜测真实的补偿标准可能要高于n+6。

我在外企陆陆续续待了超过15年,民企待了5年。

过去20年之间,我经历过真真切切4次裁员,其中两次侥幸逃过一劫,两次在劫难逃。很巧的是在劫难逃的两次,一次在外企,一次在民企。

作为亲历者,平胸而论,无论是在外企还是民企,被裁员这事总是让人有点焦虑。

但外企和民企又不同。

外企裁员,焦虑中带着点踏实。

(本周在码一篇字数得上万的裁员完全指南,估计下周能面世,期待大家围观,也希望大家永远用不上)。


1  民企裁员


我遭遇过2次民企裁员,第一次通过调岗躲过一劫,第二次实在是大环境太差。

我的上司也单独找到我,反复强调这是公司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但确实需要我拿钱走人。

我是有点优势的,毕竟我懂法,且HR也了解我懂法。

但我也是很焦虑的,我充分做好了所有该做的准备,坚持做好自己的所有固定项目:

  1. 拷贝好我的所有绩效文档,工作成绩;
  2. 视频录制好我和HR/上司的企业微信聊天记录;
  3. 涉及工作内容和出勤记录的邮件和聊天记录也要备份;
  4. 和HR的所有沟通统统录音。

那是2022年年底,我当时还阳了,人很晕,实在是不想做这些事情。

另外,我也很清楚,虽然我在民企互联网公司,但我所在的这家民企是一家企业文化相当正派,相当外企风的好公司——在互联网 996 大潮那些年,我司是少数几家坚持不搞大小周的公司。

事实上,那次裁员,我沟通得非常顺畅,公司也很爽快的给了n+1.5的赔偿。

但在签署协议之前,应该说是在钱到账之前,我多少是有点提心吊胆的。

尽管,我很清楚我所在的这家民企,不是那些垃圾民企,公司是好公司,但我就会不自觉的担心,直到最后拿到赔偿金。

后来,我自己还自责,怎么不信公司呢?公司很靠谱啊。

但没办法,当时就是担心……


2  外企的裁员


在外企的体验就不同。

相比民企的单对单沟通,外企更加透明,公司提前通知,开会分享缘由,完全不担心员工互相串联。

而且咱的上司还反复给我们强调:

这次裁员是MSA(Mutual separation agreements),不是经济性裁员,不是一定给 n+1,必须是双方协商一致,你对数字满意了,你再签字。

所有的细节,完全不用我提,所有的可能性,人家都帮我想好了:

  1. 提供转岗机会,每天一封邮件,欢迎自家员工投递转岗,优先录用;
  2. 提供outplacement,找了专门的再就业机构,给员工提供其他工作机会;
  3. HR专门开课来做简历和面试培训
  4. 赔偿 N+3,且额外给了2个月的缓冲期,其实相当于 N+5,还给额外交了2个月的社保
  5. 竞业协议废止;
  6. 未休年假兑现,未兑现的福利额外送上

裁员我是有经验的,然而坐到那里,我发现我的优势完全没有办法体现。

人家面面俱到都想到了。

踏实。

录音?证据搜集?材料拷贝?

完全没有动力。

这种信任感很特别,我当场就签字了。

去年去LinkedIn拜访,一个月后他们宣布业务调整,我朋友拿到了2n+3,一年多的薪水直接进腰包,直接去旅游了。

之前甲骨文裁员,还有同行拿到了n+6。

这次保时捷裁员,n+6也不算是先例,甚至不能说是让人意外。事实上之前,大众中国裁员,也是给的n+6的补偿。

当然,有些外企裁员,也会搞花活,比如:

  1. 明明n有三倍社平上限,但我不管就不限制,根据员工的真实薪资赔;
  2. 明明给了+1,就不用给缓冲期,非要给,还给好几个月缓冲期,也不怕这两个月员工怀孕了。


3  令人尊重的企业


在我看来,一个企业是否是市场领先,不仅要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客户——比如产品质量,产品性价比,客服……

也要看它如何对待其他利益相关方,比如:

如何对待员工:

  • 是否遵守劳动法(md,我居然把遵纪守法也放在加分项里了)
  • 是否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 是否提供足够的休假
  • 是否有让员工心仪的福利
  • 福利是否不仅关爱员工个人,还关爱员工的家人
  • 员工生病时,企业是否理解支持,依然承担雇主责任
  • ……

如何对待合作伙伴:

  • 是否按期付款;
  • 是否愿意给上下游企业出让适度的利润;
  • 是否允许给上下游企业一些谈判空间;
  • 是否愿意用技术带着上下游企业一起发展;
  • 是否对合作伙伴的工作环境有起码的要求;
  • 是否对供应商员工的休息日有足够的尊重;
  • ……

如何对待所在社区:

  • 环保;
  • 就业机会;
  • 慈善活动;
  • 企业社会责任
  • ……

我能看到中国车企的很多成绩,也很认可、支持目前现在的各家新势力车企继续发展。

我坐过新势力的车,感受很不错,而且性价比看起来也很香。

但企业的成功,不应该仅仅是客户获益,企业股东和管理层赚钱,应该是多方共赢,企业成功的同时,也会带动身边的员工、供应商、社区变得更好。

能出好产品能赚钱的企业固然值得欣赏,但能赚钱的同时愿意和周边伙伴一起共享利益的企业,才是值得尊敬的企业。

4  遇到了假外企?


有小伙伴表示为啥自己遇到的外企不这样,希望不花钱赶走员工……

在我看来有这些可能性:

1  外企和外企是不同的

我有一个没有数据作为支撑的经验结论:

欧洲外企 > 美国外企 > 日韩外企 > 港台企业。

我自己很幸运,早年在荷兰外企,后面在美国外企,再然后是英国外企。所以体验要远好于平均水平。

2  外企的本土化

本土化做得好的外企,往往更接地气,也对如何 cost control 更精通。

我见过不少案例,原先是福利很好的外企,然后台湾人/香港人上任中国区CEO,立马员工的福利就少了,就得开始打卡了。

如果是咱自己人做老大,那就不好意思了,很可能外企风秒变民企风。

我遇到过外企从民企招来一个高管,他们团队立马遭了罪,他们团队是全楼里极少数能加班到晚上10点后的……

外企本来是弹性办公,可以居家的;他们团队没一个人可以居家办公,当年上海疫情鸳鸯锅结束后第一天,他们团队全员回公司,一个人都不能少。

3  合伙制假外企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这样的外企,还有一些猎头公司,就算挂着外企的名头,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民企。

因为基层员工的成本是算在合伙人身上的。

前几年,我就遇到过四大的员工来咨询,说HR告诉他如果自己主动离职,之后背调会说他好话;但如果他坚持要求n+1,离职理由就会写成能力不符合公司要求。

我都惊了,贵司可是标准的美企啊,HR怎么这么low?后来问了业内人,才意识到大概率是合伙人的意思。

后来在我的坚持下,这个员工和公司据理力争,要求n+1,拿到了半年的补偿。

这也是假外企,比真民企好的地方,假外企的HR意识到员工懂法,不会轻易就范的时候,还是会果断怂了,只能说还是要脸的,尽管要得不多。

真民企不同,真民企赌你耗不起,我之前写过自己陪朋友和民企谈判的过程,对方就一副「我懂法,但你得顺着我」的态度。

4 非统一裁员,属于个别case

某一个团队的统一裁员项目,往往是Global给单独的预算。

这个时候能走,赶紧走,这时候的预算往往是最充足的。

但如果是管理层今天要送走团队里某一个人,那是没有统一预算的,加上本土化做得好,往往会先有劝退,再PUA,再用收权限的方式恶心恶心员工。

当然,如果你懂劳动法,坚持每天去打卡。外企还是会怂的,一方面要脸(但不多),一方面懂法,内部也会有争执。


补充阅读


当然,你说我是不是推荐大家优先选择外企,并不是,真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方面要判断是否是真外企,需要去研究一下他们的员工福利。

另一方面,也需要判断外企在华的发展趋势,不是所有的外企在中国都会发展很好,咱毕竟是冲着职业发展选择公司,并不是冲着裁员补偿选择的公司。

最后再给自己立个flag,下周一定交稿《打工人裁员完全指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