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变企业,中间差了一个“品牌”

营销管理
李倩说品牌
2021-04-17
你如果够细心,就会发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总有一些词,看上去意思差不多,外行常常稀里糊涂的把他们当一回事蒙混过关,而内行则觉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就比如咨询和顾问,差不多吧?有区别吗?区别大了。

又比如,品牌和营销,差不多吧?估计很多读者到现在都还搞不清楚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1. “为谁负责”是区分生意和企业的试金石


还有一组常用的同义词:生意和企业。可能你会觉得这俩词不太一样,但是具体差在哪里,不太清楚。

我如果问:你的公司(或者你所服务的公司),是一个做生意的公司还是一个做企业的公司,想想看,你会怎么回答?

你会纠结。而且你纠结的点会在对比生意和企业的差别。你会下意识去考虑公司是不是“正式”,能不能做的“久”。

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一起讨论:

先来看看生意的百科:是指某些人以客户的意愿为依据,为客户提供合格的物资或服务,取得客户认可同意并从中谋利的行为。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必要的场所或活动,并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人或单位。

再来看看企业的百科: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

看完之后,一目了然。

谋利也好,营利也罢,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得是赚钱。好的企业首先得是赚钱的生意,生意本身不赚钱一直靠资本供血也很扯。

但是只赚钱的生意,未必能成为企业,大量贸易生意,曾经肥嘟嘟盆满钵满,形势一变就过眼云烟。

最大的不同呢?

为谁负责。

生意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想赚钱的人只为客户负责,只要客户愿意掏钱,生意就做起来了。一买一卖,有利可图,完事。这件事扯来扯去本质上就是算账,只要账过得去,生意就能做下去。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生意的红利太多太多了,借助地理信息差(倒卖)、语言障碍(外贸)、技术障碍(最早淘宝卖货)……都可以做生意。

也因此,咱们身边的很多很多老板,典型生意头脑,尤其是过去一直做生意的传统生意人,优点是务实肯干、办法多多,缺点是只看到钱和客户,极端实用主义。一个人能干,雇一些人也行,人要来就来要走就走,生意在就行。

企业不太一样,企业要负责的对象一下子变多了。除了客户这个最基本的之外,还有员工、投资人、甚至社会大众。

你看,多出来的这几类人都要企业来负责的话,企业就要多费点心思了。

过去,做生意,首先不需要考虑什么社会大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行、损害一点环境也行,反正能凑合就凑合,比起社会责任,实用主义还是更重要。

做企业就要考虑这些,今天做个广告是否会伤害女性情感,明天的活动是否引发大家的抵制,都要考虑到。

这是企业要处理的跟世界和社会的一重关系。

跟员工和投资人等,做生意也不需要考虑。光有生意没人投资,毕竟那东西没法永续经营。做生意也不太需要考虑员工组织活力、成长、幸福度这些,只要做好忠诚度这个基本的风控就行。

但是做企业,首先就要做好“组织”的难题。

没有点一致的共识和文化作为基础,怎么“组织”这么多自己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发愁组织问题,很简单,因为企业没“文化”。有钱没文化,也没办法发展组织。

人总是要相信点什么的。

这是企业要处理的跟内部的一重关系。

还有一重关系,是生意和企业都需要处理的,那就是跟外部的关系。但是在处理外部顾客关系中,生意看重的是利润,企业看重的是体验和复购,这也是一个不同。

还记得吗?这三重关系加起来,是我说的“关系品牌”的核心构成。

企业和内部自己人的关系,企业和外部的关系,企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

所以,看一个公司是生意还是企业,就去看它到底在“为谁负责”,着重处理了哪些关系。

不要听它说了什么,要看它真的负责了什么。你会一目了然。


2.品牌,是生意真正走向企业的第一步


我用这样的方式诊断过大大小小的不少公司,发现有些即使看上去都已经挺大的公司,仍然很难称之为“企业”。创始人更像“老板”而非“企业家”。

虽然两类人同样焦虑,但作为“老板”的焦虑显然更无着落一些。

做品牌?公司里似乎有太多事都比做品牌更急迫更重要。财务问题、人员流失问题、销售问题、融资问题……哪个问题不比品牌更重要?

我自己也创业做老板,太知道这些“屎尿屁”的问题个个都是“伤害性很大,侮辱性很强”。

擒贼先擒王。

再大的毛线团也能找到那个最终的线头。

用品牌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是我倾向的手法。处理办法也很简单,十个字:对内有交代,对外有担当。

看上去容易做起来难。

仅就对内有交代这一点,就能难倒很多老板。

“我们这个公司将来要变成什么?”

“我呆在这里的希望是什么?”

“这件事有什么价值?”

“公司在忙什么,将来什么打算?”

“这样的人为什么能留在咱们公司?”

“你的亲戚在公司,他怎么不做事?”

“我们这么高成本做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高管怎么这样?”

……

wow~瞬间疯掉了有没有?

没有共识,就很难服众。而共识,就是品牌在内部的体现。

一般来讲,内部没有共识的公司,外部的品牌呈现大都很一般。

过去,很多公司花了大力气和大价钱投入营销,拉新获客、曝光增长,花钱花的不亦乐乎。但是忙下来一圈,发现独独忘了做品牌的规划和建设,使得很多投放事倍功半,自相矛盾,效果不好,烧完了钱也没站住脚。

其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品牌的源头上来。品牌,如同一个企业的三观和灵魂,是它成就了所有的关系。

是关系,让一个公司,有机会基业长青。

如果你的公司或所服务的公司,在“负责任”这件事上,还不能承担更多,那么相应的它就没办法获得更稳定长久的存在。

这是天道。

公司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内部不消化”、“外部无形象”导致的。起因是个品牌缺失的因,但是它呈现出来的果,往往五花八门,按下葫芦浮起瓢,让人误以为是产品问题、价格问题、人员问题等等。

好在,这件事不需要花多大的成本和力气,就能解决。

能想明白这一点,其实事情已经完成了80%,品牌难,认知最难。至于怎么“做品牌”,反而一点也不用担心。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