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Marketing”没有被翻译成驴唇不对马嘴的“营销”

营销管理
老苗撕营销
2024-08-12

1


以前说过的一个观点:

“Marketing”被翻译成“营销”,是中国翻译史上最大一场灾难,也是中国“营销”史乃至商业史最大的灾难之一。

完全的驴唇不对马嘴。

作为一个英语学渣,老苗都觉得“Marketing”的意思非常清晰:

“Market”是“市场”,后缀“ing”,表示“进行时”。意思是“市场上正发生的所有事物”,或“针对市场的行动”。

微信图片_20240812100901.png


作为一门学科,把它叫做“市场学”,作为企业行为,你把它叫做“市场化”也基本准确。

但你把它叫做“营销”是几个意思?“经营+销售”,又或者是去“经营销售”?

经营?太空泛了,企业哪个部门哪个环节不参与经营?老板更是。那就只剩下“销售”了呗?

这就离了个大谱,世界上明明有个职能叫“Sale”。

于是,大部分企业一脸懵逼,跟着就是一片混乱。

大多数人把“营销”当成了协助销售增长的工具。有的企业把它的地位提高了一些,放在了销售上面,作为统筹和规划销售的工具,反正最终目的就是一个:

“多卖货”

“少花钱多卖货”

“少干活多卖货”

“少费心思多卖货”

......

于是,营销部或者市场部就成了低成本获取最大销售的“狗头军师”,专攻套路。哪怕不能撒豆成兵,至少也得能掐会算。


2


更加奇葩的事情接着就来了。

由于“Marketing”被错译成了“营销”,赋予了“狗头军师”属性,人们一边干着“营销”,一边对“营销”这个词躲得远远的,怕遭雷劈。

当年把“游戏机”改名“学习机”的段永平先生,其市场洞察和战略能力都是国内顶级,但他的名言是“产品是核心竞争力,营销只是助推”。

以“营销”成名,从销售一线做起,创立名震江湖“分销联合体”的董明珠大姐,总是说,营销不重要,格力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科技”。

企业家口中的“营销”还算好的,在媒体和大众心目中,“营销”名声之臭,远超二十吨“奥利给”。

收了钱就无底线替人瞎吹、炒作,甚至造谣、扯谎、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的自媒体号,叫做“营销号”。

一个企业喜欢吹牛逼,广告做得多,或者销售人员铺天盖地,促销活动层出不穷,人们管这玩意儿叫“过度营销”。

听得我总想大喊几声一类植物。

说到“营销人”,大众普遍的联想是:“能说会道”、“炒作”、“高情商”、“懂套路”、“喝酒应酬”、“广告投放”、“画饼”,再夸张点还有“暗箱操作”、“割韭菜”、“权钱(色)交易”等等。

微信图片_20240812100904.png

身边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自命清高、讲话喜欢戳肺管子、不喝酒不应酬的老苗,如何做了这么多年的“营销”还没被打死?

网红大V张雪峰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家长,别让孩子报营销专业,出来就是个干销售的,干销售还需要学营销专业吗?一点门槛都没有,没专业照样比你干得好。

张雪峰说的是现状,也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建立在对“Marketing”的巨大误解之上。


3


只要我们稍微睁眼看一下“Marketing”这个词,就能看出上面这些现状、说法是多么的扯淡,多么的荒谬。

作为学科,“Marketing”指的是“市场上一切进行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企业行为,“Marketing”指的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

一个成熟的企业怎么可能只重视产品,而不重视市场化,这不是赤裸裸的自嗨吗?难道不知道产品是“Marketing”的一个基本要素吗?是4P的第一个P吗?

一个企业热衷于炒作,但忽略产品创新和其它市场基础功课,这明明就是“营销”(Marketing)不足啊,怎么就成了过度“营销”呢?

至于那些拿人钱财吹牛逼的、炒作的、造谣的,跟真正的“Marketing”有半毛钱关系吗?

Marketing被翻译成“营销”,让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得了“精神分裂症”。

微信图片_20240812100907.png

他们一边高调宣扬自己企业的“市场化”,如何“关注和尊重用户”、如何“跟合作者共赢”、如何“满足各种场景需求”,一方面又对“营销”避之不及,唯恐被贴上“营销型公司”或者“擅长营销”的标签。

这也怪不得企业。“框架效应”告诉我们说:“框架不对,一切白费”。

把“Marketing”叫做“营销”,就是把三十年的飞天茅台装在了尿壶里,还要让人对着吹,换谁都恶心,“你跺你也麻”。


4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很多创业就不会失败。

研究表明,创业失败的原因中(多选),“没有市场需求”以42%遥遥领先,其它还有“定价与成本问题”18%,“产品太差”17%,“糟糕的产品营销(推广)”14%,“忽视客户”14%,这些妥妥属于Marketing问题:你对市场洞察不够、对自己创造的价值了解不够、对你的客户了解不够。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很多企业老板在面临增长困境时,就不会是到处找流量红利、找合作资源,煞费心思去学习点石成金的“营销套路”而被割韭菜,而是重新反思自己还能不能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这些“价值”还能不能被用户认可,能否顺利到达用户,能否引发更多人拥护你的价值。

那样,大量的企业就会逃离内卷,少踩坑,少掉陷阱,走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化之路。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那么“Full Marketing”就不会被翻译成“全员营销”,就不会有一些企业丧心病狂的让全公司人都去拉单,幻想“中国男足上11个前锋就能赢球”。

“Full Marketing”,正确的翻译应该叫“全面市场化”。“Marketing无处不在”:企业的产、供、销、研、人、财,都要用市场导向来做事,“下游是上游的客户”(张瑞敏先生的业务流程再造)。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营销部”就不会成为最憋屈、人员流动最大的部门,因为公司的业绩主要跟公司整体市场化有关,但只有你是考核业绩的,天然纯粹无污染的背锅侠。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那就没有所谓的“营销战略”,而只有“市场战略”。真正的市场战略不是从属所谓的“企业战略”,而是在市场化视角下,公司唯一的战略。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那些成功老板在给大家分享经验时候,就不会东拉西扯那些有的没的,这个说自己是“技术遥遥领先”、那个说自己“产品天下无敌”;这个说自己“真诚善良”,那个说自己“不忘初心”。因为绝大部分企业的成功都是“Marketing”的成功,因为你(有意无意)尊重了市场规律,尊重了用户,创造并有效传递和传播了你的价值。

如果Marketing不是被翻译成“营销”,那些“营销”专业的人不会被理所当然被送去做“销售”,功底扎实的Marketer是一家公司国宝级人才,而所有管理者都应该补上一堂Marketing的专业课。

微信图片_20240812100910.png


5

当然,没有那么多“如果”,虽然老苗还能给你列出很多。重要的是,Marketing已经被“营销”带得臭大街了,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呼吁学术界为Marketing正名:大学的“营销专业”应该改名“市场专业”或者“市场学专业”,《营销管理》应该叫《市场化管理》。一切教科书、学术读物和官方媒体,原来用“营销”表达的,分别用“市场”、“市场化”、“推广”等更加精准的词语表达。

如果力度再大一点,就把“市场学”专业从“管理学”大类,调到“经济学”大类下面。因为Marketing的一大本质是“研究行为经济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甚至科老爷子说,“Marketing是行为经济学的另外一种说法”,“Marketing的父亲是经济学,母亲是行为学”。

Marketing其实是最实用和最微观的应用经济学。

很多人觉得学了经济学没用,是因为他们学的是瘸腿的,少了Marketing这门功课,不了解企业具体的市场化运营规律,光研究大的供给、需求、价格,宏观的增长、财政、货币,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刘春雄老师语),给的方案就会脚不沾地,最后变得不说人话。

学术是根,如果连最专业最权威的解读都让人误解,到企业应用那里、大众认知那里就一定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不着调。

而对于企业老板或者从业者,要坚信一句话:“凡是发生,皆有利于我”。

正因为多数人在“营销”的泥坑里拱来拱去,如果你能够跳出来,从钻研套路、追逐红利的“坐井观天”,变成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坐天观井”(曾祥文老师语),那你就能率先逃离内卷,享受“认知”红利、享受“专业”红利。

同样,接受真正Marketing理念的人越多,真正有价值的企业就越多,我们的商业环境就会越好,我们的合作效率也就越高。

当然,大部分被“营销”洗过脑的,没办法回到真正的Marketing,要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太难,几乎无法完成。

普朗克定律告诉我们,好良言难劝该死鬼。一个科学真理被大众接受,不是因为反对者看到真理的光明被改变,而是因为他们最终被淘汰和离去,熟悉和接受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开始接受和推广真正的“Marketing”,就是这个时代的商业启蒙者,真正的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