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六脚猛踹美团的腰子

公关PR
王智远
15小时前

早上去健身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


门口那群外卖小哥着装竟然换了,以前清一色的黄色工服,今天却齐刷刷变成了红色,这让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练完后饿得不行,去吃了口凉皮,刚坐下,端起筷子,就听到老板手机里传来外卖APP的提示音:您有新的订单了。


我一边嗦着凉皮,一边留意下订单情况,十个订单里居然有八个是京东的,看来京东已经挖走不少美团的骑手,这直接打到了美团的痛处。


其实,这场商战中,京东已经对美团发动了六次致命攻击,几乎每一击都扎到腰子上。那么,这六脚到底是什么?



京东第一招是“社保核打击”,直接戳中美团商业模式的软肋。这一招可以说是“制度性降维打击”,杀伤力主要体现在不对称竞争上。


2025年2月19日,京东宣布给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和各种补贴,覆盖了达达集团超过120万骑手。不仅如此,兼职骑手也被纳入意外险和医疗险体系。


这一举动一下子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京东用“为兄弟交社保”这样的情感化表达,把社会责任的标杆牢牢立在了舆论场上。


再看看美团,745万注册骑手中,只有3.5%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长期以来,骑手们一直处于“无社保裸奔”的状态。这种行业潜规则被京东一举撕开,直接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第二招,京东利用强大的成本结构优势,扩大战果。


京东有自建物流体系和1900亿现金储备,能轻松承担每位骑手每月约2646元的社保支出(按北京骑手月均收入9800元算)。


但对美团来说,如果要给80万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每年的成本将超过200亿元,这相当于美团2024年净利润的68%。


这种“京东烧得起,美团跟不起”的财务杠杆,逼得美团仓促跟进社保政策。


但为了控制成本,美团不得不引入“稳定兼职骑手”这样的模糊标准,试图平衡舆论压力和运营需求;结果,美团陷入了既要堵住舆论缺口,又不敢放弃众包模式的战略困境。


这两招下来,京东占据了舆论高地,还引发了外卖骑手的大规模流动,形成了“高福利、高留存、高服务品质”的良性循环。而美团那边,骑手群里甚至流传着“跳槽指南”。


显然,京东想通过社会责任重构了商业规则,让美团在“道德谴责”和“财务失血”的双重压力下进退两难。


就像刘强东说的:靠克扣五险一金赚钱是耻辱。这句话不仅是对美团商业模式的公开批评,也为后续的攻势埋下了伏笔。靠着这连环杀招,京东在骑手和商家两端实现了资源的全面收割。



京东第三脚,借势315晚会,把危机变成了优势。这一招堪称“舆论杠杆”的经典操作。


具体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315晚会后,央视曝光了外卖行业的一些乱象,比如:黑心外卖”问题,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担忧。京东当晚就顺势推出了“百倍赔付”政策,并宣布对外卖商家实施“源头验厂+智能质检+全民监督”三重品控措施。


这一下子,把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恐慌,直接转化成了对京东的信任。京东外卖刚上线第一个月,食品安全、品质明显高于行业,所以,直接证明了自己是品质外卖,这很合理。


然后,大概半个月后,京东又趁热打铁,把315事件说成是“平台纵容的必然恶果”,还列出了美团的“五宗罪”。


其中最狠的一条,直接指出美团“放任40%的幽灵餐厅存在,危及消费者健康”。


不仅如此,还用数据说话,说美团外卖的事故率是快递行业的三倍以上;这些话一出,大众自然会觉得美团是个“黑心平台”。


紧接着,我看到的是,京东搞了个“品质商家联盟”,拉拢了20万实体餐饮品牌入驻,承诺“零佣金+流量扶持”;而这些商家,刚好受不了美团的高抽成,于是纷纷倒向京东。这一下子,美团就被动了。


所以,我认为在于,这波暗线杠杆是通过“食品安全危机—平台道德缺陷—消费者用脚投票”这条线,让美团陷入两难。


美团要是跟着京东加大品控投入,每年要多花50亿;要是不投入,就面临用户流失。


更关键的是,京东用“幽灵餐厅曝光率、骑手事故率”这些新指标,重新定义了行业的评价体系;以前美团引以为傲的“配送时效”“市场份额”等优势,现在反而成了被指责的“原罪证据”。


用对手护城河埋葬对手的战术简直是商战中的核武器。


第四脚,我觉得不能怪京东,而是美团自己给了对方可乘之机。为什么呢?


先说说第四脚是什么,这件事要从李斌和刘强东的一顿饭说起。我觉得,这顿饭的本质可能是李斌顺带宣传车、卖车给东哥。


结果,4月9号,李斌发了条微博,说要做“给家人吃的外卖”。

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京东外卖在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形象。


没想到,美团接招了,而且接得不是时候。


4月12日,美团CEO王莆中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炮轰京东外卖。他先是说,阿里、滴滴等企业都曾尝试过外卖业务但最终失败,暗示京东可能也会重蹈覆辙。


接着,他又贬低京东的仓配体系,说这是“大而无当”的东西;他还炫耀美团非餐饮品类的日订单量已达1800万单,暗示这给京东带来了巨大压力。最后,他预告美团即将发布即时零售品牌,暗示京东的举动是“狗急跳墙”。


可京东刘强东直接用“社会价值论”进行了反击,他怎么做的呢?


同一天,刘强东通过内部对话截图流出,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关策略;他要求团队“加入小哥应急小组帮扶骑手”“参与出口受阻企业采购”,强调“不打口仗,要创造社会价值”。


他又做了一波对比;这次还是京东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与美团外包模式直接形成了社会责任的差距。外加上,蔚来CEO李斌等企业家公开声援京东、骑手们晒出社保记录,形成了强大的基层舆论攻势。


所以,这一轮,我认为是京东用社会责任感打了美团的脸。你想想看,人家正忙着搞百亿补贴,提升用户体验,你却出来回应,这不是明摆着给别人做嫁衣吗?



第五脚,京东宣布利润永远不能超过5%。这个很讨巧。


讨巧在哪呢?


刘强东在一段内部讲话视频里明确表态,京东外卖的净利润永远不能超过5%,超过了,他要处分相关责任人。


他还提到了一个叫“三毛五”的理论,说得很直白:京东外卖每赚100块钱,只能留下5块钱作为利润,剩下的95块钱要用来支付各种成本,比如:骑手的工资、福利,还有给商家和消费者的让利。

乍一听,这是在限制自己的赚钱能力,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先说说外卖行业的现状。现在外卖平台佣金问题老生常谈。加上广告费,抽佣比例高达25%到30%,听起来好像利润很可观。


但实际上呢?摩根大通的一份报告说得明明白白:2024年全球九大外卖平台的平均净利润率只有2.2%,即使是利润率最高的Uber Eats,也不过3.3%。


再看看美团,2024年的净利润率大约是3%,而2023年更是低到只有1.1%。至于饿了么,创业17年了,到现在还在亏损,盈利遥遥无期。


相比之下,京东外卖设定5%的净利润上限,这个数字乍一看挺高,实际上却是在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逼着自己优化成本结构。更重要的是,这背后藏着更深的战略意图。


再说说京东自己的情况。


2024年11月,京东公布的Q3财报显示,京东集团整体利润率是4.6%。如果外卖业务能达到5%的净利润率,那可比京东电商零售业务的整体利润率还要高。这意味着什么?


表面上看,京东通过设定5%的净利润上限,在舆论场上一下子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毕竟,“不让利润过高”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很“为消费者着想”,很容易赢得公众好感。


但实际上,他们想通过低利润运营策略,冲击美团等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要知道,美团核心盈利模式是靠高抽成维持运转。


如果京东用低利润,吸引商家和消费者,美团就不得不跟着调整,甚至可能陷入“降利润—亏钱—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


所以,这一招的巧妙之处在于:表面是自我约束,实则是对对手商业模式的精准打击。



当然,故事到这里还没完,第六脚更有意思。


京东发布了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里面的内容耐人寻味。


信里提到,有竞争对手平台又开始玩“二选一”的游戏,强迫骑手们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如果违反了,就会被封杀。


要知道,以前骑手们可以在三大平台之间自由接单,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收入。但因为个别平台搞“二选一”,大家的收入大概会降低16%到25%左右。对于靠跑单养家糊口的骑手来说,这可不是小事。


京东在信里对骑手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也毫不客气地谴责了这种违法违规的行为。接着,在信里还提出了四点措施:


一,保证单量,
二,加大全职骑手的招聘力度;
三,为骑手的家属安排工作;
四,绝不强迫骑手们“二选一”。


表面上看,措施是为了帮助骑手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呢?背后的意思只有一个:送餐速度有点跟不上了,要招更多的人。但直接招人又不好招,前面的招式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怎么办?


答案是:从根本上入手。通过关心骑手、共情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巧妙地解决了招人的问题,同时还向竞争对手发出了警告。


嗯,这办法真香。所以,复盘猛踹的六脚,战术解码一下,京东都用了什么公关策略?


第一脚,社保阳谋;第二脚,成本绞杀;第三脚,315道德劫持;第四脚,CEO嘴炮陷阱;第五脚,利润锁喉战;第六脚,二选一反杀局。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不要和雷军比营销,雷军最擅长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京东第六脚何尝不是?只不过,他们还加入了共情。


不过,美团居然接招了。


美团的回复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听起来很有禅意,但留言区置顶的第一条评论却调侃道:他东任他东,不过两分钟。相信京东是不会轻易放过对方的。


那么,第七脚会踢到哪里呢?目前来看,东哥亲自去送外卖了。这背后,京东外卖最想做的,恐怕是占据消费者心智。你想,在一个存量市场里,想要分一杯羹,可真是有一点机会也不能放过。


美团,要不也重新在消费者心智上占据高地,来个锁喉策略?比如,搞一波大额补贴?


毕竟,就像一位朋友说的:

这场外卖战争,资本的较量只是初级阶段,真正看不见硝烟的,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以上,是个人看法,故事还在继续,我还在持续观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