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企业负面严重程度的6个维度

公关PR
在公关
3天前

其他事情可能会有人抢,危机处理是铁定落在公关部的工作。


这个又难又危险的活儿,让姚素馨讲的话,3天3夜也逼逼不完。这篇文章,截取培训里的一页内容,以及我们平时给品牌方处理事件的实际经验,讨论一个相当重要的具体点:如何判断企业负面的严重程度。


准确判断“严重程度”,是制定方案的先决条件。连会有多严重都搞不清楚,就谈处理措施,纯粹胡扯。


“严重程度”判断不足,觉得不要紧,最终舆情会教你做人的;

“严重程度”判断过度,措施过多,就会“消耗资源”和“损伤品牌”。


熟练的公关人,凭借过往的经验,或许可以直接对负面严重程度做出预判。


如果不是那么有信心,或者需要拿具体的条目去说服老板和同事,我们列出6个维度,以供参考。



01

公众如何站边


除非是绝对TO B的企业,第一条永远是考虑公众如何站边。


也就是说,如果负面爆发,事件在最广泛的舆论场中讨论,公众会怎么看,会怎么说,会站谁。


所有做公关同学要牢牢记住,公众如何站边,决定舆情走向。


“你觉得”,“业务部门觉得”,“老板觉得”,在“公众觉得”面前,屁都不是。


不听劝的,非要拿自己当根葱的,万一被公众发现“你觉得”,“业务部门觉得”,“老板觉得”与他们的不一致,只会死得更加难看。


最广泛的公众如何看待一件事,直接决定了舆情的敏感程度、受关注讨论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有能力的公关,能够直接说出,公众会不会骂、骂什么、能不能骂上热搜。


危机处理翻车,在这里就出问题了。“没猜对”、“没想到”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2个难点特别说下:

第1个点,舆论场上的“严重程度”并不直接等于事实严重性,而是能被公众感知、并且有兴趣讨论的严重性。


比如,“高管桃色新闻”就是对于企业的实际严重性很低,但公众很乐意讨论的典型。


第2个点,“公众怎么站边”也一直在变化,不能沉浸在“过往案例”之中。


比如,以前提“贤妻良母”没什么,现在敢提试试,冲不死你。



02

主管部门的态度


所有让主管部门难做、难看、难处理的负面,舆情去冲主管部门账号的,严重程度直接往上拉。


有的负面,真是企业咎由自取,那我们也不说什么了。


但是其实,很多负面企业是有委屈的,这个时候,能否取得主管部门的理解,能否争取一些余地,就很关键。


相反,如果判断官方迫于“民意汹涌”,也不得不下场,那就也别挣扎了,再委屈也憋着吧。


特别是涉及到行业准入资格、牌照、热门领域、标杆作用的企业,尤其要关注主管部门的态度。(这个部分真的不能展开,我尽力了。)



03

是否踩中媒体“选题”


媒体,在传播中起“重要节点”作用,不仅仅能迅速扩大传播范围,有些时候还能影响公众的观点、判断。


为什么是有时候呢?因为现在公众也不一定听媒体的。所以,这条在第三趴,公众站队在第一趴。


说得更加明一点,现在媒体写的正面,不一定有什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他们下狠手认真写的负面,很大概率就是公众爱看的。


要判断是否会成为媒体“选题”,需要公关对于不同媒体的特点、受众分布、选题思路、写法、正负面稿件比例……具备基本功。


注意,这是平时就知道的,不是负面发生之后,临时再去抱佛脚的。


这里也做2个提醒:

第1个点,现在做内容的普遍呈现跨行业、跨题材的趋势,只要事件到达一定传播量,为了流量,几乎所有类型的媒体都能找到一个角度跟进,呈现“全面开花”的状态。


公关尤其要对负面是否具备“大家都能写”的潜质,有足够判断力。


第2个点,现在已经不太可能“撒币”来解决问题了。不要再有这种八百年前的老想法了。


说句不好听的,不是资本没有力量,而是你没有足够的资本。


老老实实按照媒体选题会不会选到的思路,去做准备。



04

会被上什么价值


“上价值”这个技术,不仅公关有,现在网友们也都普遍掌握了。


公关写新闻稿,内容太水,为了上个价值抓耳挠腮;负面一出,网友们送的上价值,信手拈来,分分钟按照“企业不做人”,“就是坏透了”处理。


在公关的判断里,一个负面是否严重,要看到底击中了企业什么问题。


包装没搞好、海报不当心、代言人抽风……这些都外围的,不算严重。


安全问题、价值观问题、背刺核心用户群体、与原定“人设”不一致……这是伤筋动骨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会动摇企业长久塑造的形象和对外输出的价值观。


另外,一旦在公众判断“企业是故意的”,或者“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严重程度害得翻几番,容易引发公众对企业的全面质疑和批判,俗称“粉转黑”或“路转黑”。


去年京东与杨笠的双十一合作,被认为背刺了“大兄弟们”就很典型。


特别提醒,被上价值之后,企业再解释“根本没有这个意思”,“大家误会了”,没人会信。除了粉丝。



05

企业内部震动


负面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只是“外部的”。


员工也会接收到大量舆情信息。不同岗位员工,对于企业负面事件的“知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企业在对外部进行“统一口径说明”之前,也不会先给内部一个说法。


因此,公关同样需要判断看到负面信息之后,员工会产生什么样的质疑、恐慌、不信任。特别是在信念感很强的企业,负面对于员工的冲击甚至大于对公众的影响。


企业内部如果人心惶惶、无心工作,伤害度其实非常高。


当年任正非使用华为的资源为姚安娜申请相关商标,被舆论关注后做的操作是,在内部社区进行解释:承认公器私用,向全体员工道歉。就是把对员工的影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想具体看这事的戳这里。


另外,危机处理决策制定之后,在执行中,需要非常多的部门参与和配合,大家如果都没心思了,铁定搞不好了。


军心不稳是没法好好干活的,且这种影响舆情系统是监测不到的。



06

非舆情类的外部反馈


公关考虑“负面严重程度”,不能只看舆情上的呈现,除了上面说了内部员工,还有外部方方面面的反馈。


经销商、总代和投资人,肯定不会参与负面传播,但一定在第一时间问了一堆问题;

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你欠他们钱的,他们欠你钱的,也都会有丰富的心理活动;

客服承担的询问量有没有急剧上涨;代言人有时候都要来问问会不会波及自己。


对于TO B为主的企业,这条的重要程度和占考虑的权重比例,还要往前面提。甚至,是最核心的考量维度。



07

最难的是综合判断


上述6条,像是做立体几何题目的辅助线,是用来协助看清问题,做出决策的。


最难的是,你怎么把上面这些判断,做出综合考量,形成唯一结果。


对于经验不够的公关,会有2个常见错误:

一种是,漏掉核心要素,其他想了一堆,最重要的没想到;

另一种是,想多了,反而把某一个部分看得太重,反而导致决策失误。


不点名了。



08

老板凌驾一切


说了这么多吧,但在实际的舆情处理中,大家都懂的,公关判断负面是否严重,决定参与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很多时候也就一个标准:老板承受程度。


老板忍不了,火急火燎地赶紧处理;老板觉得没事,就先不动。


其他,就看命了。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