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11 日,中美贸易摩擦进入新一轮高峰: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对中国输美商品的综合关税率提高至 145%;中国对美国输华商品关税总水平上调至 84%,以回应美方极限施压。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批强大的跨国品牌凭借其全球供应链和市场布局,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贸易战像一团难以预测的阴云,笼罩在这些品牌的上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关税壁垒、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重塑压力交织,会给跨国品牌带来什么影响?
01 哪些知名品牌受到影响?
经济全球化塑造了我们对品牌国籍的认知。当我们说某个品牌是美国品牌或中国品牌时,往往指其品牌所有权和总部所在地。但产品的实际诞生过程——从零部件采购到最终组装——早已深度全球化。一件印着美国品牌 Logo 的商品,可能完全在中国或越南制造。
这种全球化分工的现实,使得贸易战的影响变得异常复杂。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美国品牌并非天然就能豁免于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 如果一个美国品牌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并销往美国,那么它同样要承担美国政府施加的关税成本。
贸易战的冲击波,既影响着品牌母国的消费者和企业利润,也深刻作用于产品的生产地。让我们选取一些代表性品牌来具体分析:
●苹果 - iPhone:
苹果是全球化供应链的典型代表。其核心产品 iPhone 主要在中国的富士康进行组装,零部件则来自世界各地,组装完成的 iPhone 被销往全球,美国本土市场也是其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直接落在了这些中国制造的 iPhone 身上。结果便是,苹果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进口成本。这笔成本最终很可能部分或全部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导致 iPhone 在美国的售价上涨。
一个美国品牌,却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让美国人自己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颇具讽刺意味。
特朗普政府曾力推制造业回流,但让 iPhone 这样的复杂产品完全在美国制造现实吗?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正如苹果 CEO 库克早在 2017 年就指出的,苹果选择在中国组装,并不仅仅因为劳动力成本,更关键的是中国拥有成熟、高效、大规模的精密制造生态系统、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快速响应的供应链能力。这种“技能”,而非简单的“廉价劳动力”,是美国目前难以复制的。
有人提议用机器人替代。这确实是趋势,机器人已在包装、测试等环节发挥作用。但如精密布线、涂胶、拧入微小螺丝等大量精细操作,目前仍高度依赖熟练的人工。
退一步讲,即使能在美国找到足够工人从事这些相对枯燥的流水线工作,其人力成本也将远超中国(可能是数倍之多)。更不用说,面对新品发布后巨大的产能爬坡需求,需要工人长时间加班。在美国的劳工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工会介入、罢工谈判恐怕会接踵而至。
●安克 (Anker):
作为中国品牌出海的成功典范,安克凭借其充电器、移动电源、耳机等高品质产品,在美国市场赢得了良好的销量和口碑。然而,作为一家总部在中国的公司,其产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时,直接面临美国加征的关税壁垒。这无疑增加了安克的运营成本,迫使其在“自行消化成本(牺牲利润)”和“提高售价(可能影响竞争力)”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耐克 (Nike):
耐克这样的全球运动品牌巨头,其生产网络遍布全球,但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其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量的耐克鞋和服装在中国通过合同制造商生产,随后销往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
因此,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鞋类和服装加征的高额关税,直接增加了耐克的成本负担。同时,中国对美国部分商品的反制关税,例如对美国棉花等农产品加税,也可能间接推高在中国生产所需原材料的成本,影响其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定价策略。
●通用 (GM)、福特 (Ford) 等美国汽车
对于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而言,它们的汽车主要在美国生产,但在美国本土生产并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高端车型(如大型 SUV、皮卡等)则会受到沉重打击,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削弱,销量受损,对其在华业务造成重大损失。本就在中国份额不高的这类产品,几乎可以宣告放弃中国市场了。
●蔚来、小米等中国新能源品牌:
虽然像蔚来、小米汽车这样的中国新能源品牌目前尚未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但持续紧张的贸易关系和潜在的关税壁垒,无疑给它们的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出海计划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大增加了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乐高 (Lego) 和 孩之宝 (Hasbro):
乐高虽然是丹麦品牌,但其全球生产布局中,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样,美国品牌孩之宝也有大量玩具在中国制造。当这些中国制造的乐高和孩之宝玩具被进口到美国时,都需要缴纳额外的关税,这推高了它们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格,最终由美国家庭承担。
●其他日用品、季节性商品:
影响远不止知名品牌。大量在美国销售的玩具、日用小商品都依赖中国制造。例如,往年 4 月份通常是中国工厂接收美国圣诞商品(如圣诞树、装饰品等)订单的高峰期,但贸易战带来的关税已经使得美国进口商犹豫不决或减少订单。如果高关税政策持续,今年美国的圣诞季商品价格必定会显著上涨。
●百思买 (Best Buy):
作为美国大型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销售的商品中有相当大的比例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供应商。美国对这些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意味着百思买的采购成本上升。在美国实体零售仍然是重要消费渠道的背景下,这种成本压力可能迫使百思买提高商品售价或压缩自身利润,对其经营造成不小的打击。
●可口可乐 (Coca-Cola):
可口可乐主要采用本地化生产模式,在全球各地设立灌装厂,使用当地资源生产成品。因此,其在美国销售的饮料绝大部分在美国本土生产,基本不涉及成品饮料的中美跨境贸易,从而规避了成品关税的直接冲击。
影响可能存在于某些上游环节,如生产塑料瓶或易拉罐所用的原材料(如塑料粒子、铝材)若源自中国并被加征关税,会带来轻微的间接成本影响,但总体可控。
●特斯拉 (Tesla):
特斯拉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汽车主要由美国工厂生产,而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汽车则主要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部分也用于出口到欧洲和亚太其他地区)。这种模式使得特斯拉基本避免了其主要市场(中美两国)之间整车进出口的高额关税问题。
当然,其零部件供应链仍是全球化的,部分零部件的跨境流动仍可能受到关税影响,但相比整车关税,影响程度较小。需要注意,这只是短期视角,长期的供应链安全和地缘政治考量仍可能促使其调整策略。
总体而言,在不考虑复杂的转口贸易情况下,大量在中国制造、销往美国的商品,无论是美国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受到了美国对华关税的直接影响,面临成本上升、终端可能提价的压力。
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出口美国的道路也因关税壁垒而更加艰难,其出海战略必然受到影响。而对于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纯美国进口商品(如部分农产品、高端汽车),高额的报复性关税使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变得黯淡。
02 贸易战加速美国品牌在华困境与国货崛起
从1990年代开始,大批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掀起了一场品牌全球化的浪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宝洁、耐克、阿迪达斯,以及豪车界的BBA等国际品牌,曾在中国市场占据支配性地位。
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中产阶级崛起,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跨国品牌借助市场空白和先发优势,实现了长达数十年的辉煌增长。
然而,抛开贸易战,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跨国品牌,也已经在中国步入困境。
比如星巴克,曾经作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领导者,近年来在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下被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强势超越。豪华汽车市场的标杆BBA受到中国新能源车新势力的严重冲击,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即便是一直牢牢占据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苹果,也开始面临销量增长放缓的困境。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深层因素驱动:
首先是中国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整体市场增速放缓,增量蛋糕变得有限,跨国品牌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存量竞争加剧。
其次是本土品牌在产品力、服务力和品牌建设上不断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品牌。从华为、小米到瑞幸、比亚迪,它们不仅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还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和需求,给跨国品牌施加了巨大压力。
第三是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他们开始追求更高的性价比,对曾经盲目追捧的洋品牌逐渐祛魅。国货只要品质过硬、设计符合审美,同样能获得青睐。对洋品牌的祛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当前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只会加剧这种趋势,除了以上三点外,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也将叠加。
一是实在的价格影响。
贸易战带来的关税、供应链调整成本等,可能迫使部分美国品牌考虑在中国市场提价。但在消费降级和本土品牌提供充足高性价比选择的背景下,涨价无异于将消费者推向竞争对手。比如如果耐克涨价,消费者选择安踏、李宁问题也不大。
二是情绪影响。
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很容易在民间激发起爱国主义情绪。持续的贸易摩擦可能导致部分中国消费者对美国品牌产生负面观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国产品牌以表达支持。这种情绪上的微妙变化,虽然难以量化,但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当前的宏观环境和贸易格局,为中国本土品牌提供了一个加速追赶甚至实现反超的历史性机遇。如果国产品牌能够抓住这个窗口期,持续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品牌形象和服务体验上下功夫,那么它们将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贸易战,或许正意外地成为了国货崛起的催化剂之一。
贸易战下,对于那些曾经在全球化浪潮中享受了数十年红利的跨国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一方面,它们必须直面贸易壁垒带来的直接冲击:无论是“中国制造、销往美国”模式下的成本飙升(如苹果、耐克),还是美国产品出口中国市场的严重受阻(如通用、福特),都迫使它们重新评估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承受利润下滑或转嫁成本的压力。供应链的多元化与韧性建设,已成为必选项。
另一方面,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贸易战正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它加速了本已在发生的趋势——跨国品牌(特别是美国品牌)面临的市场挑战日益严峻,而本土品牌则凭借日益增强的产品力、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潜在的爱国消费情绪加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然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