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直播,让肥水不再流到外人田

营销方法
于子桓
2025-02-18

今天长视频平台电视剧、电影或者电视台的很多IP的节目,只能在自己的平台上变现一小部分。很多时候都被短视频的平台或者微博热搜等等各种各样的其他方式变现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繁花》。《繁花》巨大的投入,王家卫的精心的制作,但事实上投资方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因为他们只能通过长视频平台和电视台的播出,拿到相应的收入。

但是,其他所有在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上蹭《繁花》热度的人虽然赚到了钱,但是一分钱都不会分给《繁花》的投资方。他们就是白嫖,而且是轻轻松松的白嫖,一群人合伙一起白嫖。

所以如果你是《繁花》的IP拥有方,你是不是也得气得吐血三升?

记得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有一个很发人深省的观点,传播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事件。

举个例子,早年一个叫做途锐的SUV,新出炉的时候找了王石拍了一条宣传片。王石当年又是攀珠峰,又是去南极,就像途锐一样,可以征服世界上所有的极限点,那个视频拍得异常的精美,在短视频还比较稀缺的年代,成为大家争相传播的,从而火得不得了。

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大家都参与到这个事件当中去了。

但是今天同样的传播现象,最具时代特色的是一位“少剪一点儿”的理发师火起来了,她火起来的原因是每一个有流量的网红可能都会去找她剪一下,然后把自己剪的状况分享给大家。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参与传播的人和传播的内容发生了有机的结合,而不像当年其实传播的内容已经是已经被制作完成了,而现在所有的参与传播的内容都是事件当中的人参与重新策划的。

所以现在,如果你想制造一点影响力,那么你就必须开放很多的接口,让其他主动参与传播的主体们可以按照自己舒适的方式接进来。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完成事件性的传播。

因此,就像邹教授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让传播变成一个事件性的传播,我们就得有上帝的视角。

从上帝的视角去看众多的主体如何能参与到这样一个事件当中来。

而不是把我假想成上帝,然后我设计好一块一块的拼板,让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出现在相应的位置,最后组成一个完美的拼图。这不符合当前整个社会短平快的节奏,也不符合当前强交互的场域。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电视台、电影或者长视频平台上的各种IP怎么样才能够让自己适应当前这种生态环境?

怎么样才能在自己的平台上把该收的钱收回来,而不是绝大多数的肥水都流入到别人的田里面去了呢?

办法是有的,那就是直播。

因为有一个著名的媒体人曾经说过,媒介的终局是直播。所以如果电视台、长视频平台,电影等等。可以以IP的版权和直播作为两个重要的支点。从预热到直播再到发酵,在直播中形成组合拳,肥水就有可能留在自家的地里面。

现在先不要着急,先让我们简单对比一下电视台的直播和抖音的直播之间的区别,很显然如果你看一个NBA的直播,它的特点就是在线人数。

哪怕看电视的和抖音的直播间的人数一样多,它的停留时长将远远超过抖音的直播间。因为抖音直播间的平均停留时长也许只有30秒,但一场NBA的直播的停留平均时长可能至少在10分钟以上。所以,这就是特点。

因为抖音的直播,从聚合到整体的角度去看,它就相当于是一个菜市场,有无数的摊位,进去一看乱哄哄一片,所以你的停留时长很短。

而NBA的直播是一个中心内容,虽然传统的NBA直播技术和数据条件都很差,并不能提供相应的观众与观众的交互,观众与数据的交互,观众与评论员的交互,观众与板凳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等各种交互。但是如果我们用新的数字化的平台和数据技术去解决它以后,会不会就没有问题?

比如说,长视频的平台,如果我们把它升级一下,升级成可以交互的数字化的平台,并且有各种大数据支撑的数字化的平台。他是不是就可以打破传统直播的障碍了?

技术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愿意应该是可以的,问题其实只是在于:我投入了基础改造的资本以后,能不能真正的赚到钱?

换句话说,之前《小巷人家》正火热播放中,假如每一集我同时让所有的剧组人员都在长视频平台上开一个直播间,假设这时候所有的剧组人员每个人都打开了一个直播间,同时还有编剧、导演、评论家,甚至何炅老师在《你好,星期六》的相关演艺人员也各自开了直播间,然后再加上之前拍片过程当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花絮。

毕竟电视剧回头是可以看的,并不怕漏过,但是直播其实是代表着我当下可交互的情绪和感觉。

或者假设《我是歌手》,在电视台直播的时候,那在芒果APP上直播间就可以是后面的化妆间,下一个要上场的歌手正在化妆,也许这个直播间是歌手本人的,也许这个直播间是化妆师本人的,所以化妆师边化妆也可以卖一卖,到底用的是什么产品?

当然了,这就需要芒果APP也要有背后的数据和销售支撑能力,毕竟挂车下单一系列的东西还是挺麻烦的。所以也许需要小芒电商来配合。

有想法,技术上应该并不难实现,关键是在于能不能真正的去实现这种想法,真正的改造自己,去适应数字化的和人工智能的新潮流。

说到人工智能,我们就会发现,如果这是一个明星的直播间,那么当他上场去表演节目的时候,人工智能就会接管直播。

如果有观众问了问题,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去搜寻相应的花絮资料给出回应。

反正,看起来是一个直播,其实关键是解决了当下观众强交互的需要,边看边买的需要,边看边吐槽的需要,边看边收集其他信息的需要,既要看这个,还要看又要看另外东西的需要。

最后,其实是满足观众成为上帝的需要,一切尽在他的掌握。

所以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应该根据每个观众上帝的需求给他把1000个直播间的资源整合起来,让他成为真正的全能的上帝,获得他最想知道的东西。

当然直播的过程是精彩的。直播之后,又会有更多的东西发酵。

这时候其实你还要不要去到你平常习惯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或者热搜平台上发表意见,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

毕竟这些功能并不见得那么难实现,关键是人在哪里,意见就可以在哪里。后续的一切的发酵,其实就意味着是对下一次直播的预告。这种预告其实是因为发酵产生的新的好奇心和新的热情,下一次直播的内容就在发酵中被预告了。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的闭环,如果做得好的话。

当然了,任何想法和真正的实施之间,其实差了十万八千里,关键就看用不用心了。

就像对跖点的逻辑,如果用心,就是最近的;如果不用心,永远是最遥远的。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观众们都参与进来交互起来,那么首先先让IP的演职人员和周边人士交互起来参与进来,毕竟我们从原始村落开始就知道——人多才有了市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