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定位学 | 定位理论的中国化

营销管理
张知愚
1天前

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可以让我们在科技应用层面远超欧美,也可以把古印度非主流的佛教改造成中国化的禅。

如今,禅的思想通过日本传播到全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里的关键在于,佛教中国化了,也更加世界化了。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更强调实用的理性,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更加强调此在人间的情感,而不是冷清的彼岸世界。

不再是站在遥远的对岸,和此岸对立成两个世界,也不是停在清冷的高处,和地上分别为两个国度。而是融合为一个世界、一个人间,有清晰的逻辑,也有浓浓的情义。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化之后的定位理论,也更容易世界化。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独特贡献的一个微小侧面。


对竞争的观点


经典定位学对竞争的观点源自西方文化的惯性: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武力上和精神上的全面征服。

关于竞争,典型的西式场景是古罗马斗兽场,人与人之间、人与野兽之间的角斗,以一方面的彻底死亡为结束。

典型的东方式场景是射箭比赛,比赛双方在作揖谦让之后进行射箭比赛,输的一方要被罚酒,赢的一方也要以礼相待。

关于战争的典籍,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以某一方彻底失去战斗意志为结束的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东方文化中对于战争的态度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

现代定位学对竞争的观点,更加推崇东方文化的态度: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共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竞争的初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竞争的目的。

例如东阿阿胶在确定滋补国宝的定位之后,持续做大品类价值,不断涨价为其他品牌创造盈利空间。例如腾讯在意识到无限制的扩张已经影响整个互联网生态之后,转型用投资的方式进入新领域,重新定位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典型的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制定战略,《定位》中提到对于宝洁、通用汽车这样的行业领导者来说,唯一的需要考虑的只有政府的反垄断管制,领导者的箴言是“一路向前,直至政府喊停”。

现代定位学认为,竞争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我,是防守性的战备。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描述最为恰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对有效战术的观点


明确竞争对手,本质上是在选择品类赛道。或者说,寻找确定性机会。

对于凉茶来说,当它把可乐当作竞争对手的时候,就是选择了一个确定性的机会,并且是一定能打赢的机会。

对于妙可蓝多来说,它选择薯片和辣条作为自己的对手,就是选择了儿童零食这个确定性的品类赛道。在顾客认知中,薯片辣条是不健康的零食。奶酪棒则定位为健康的儿童零食。这场仗没打就先赢了。

虽然《营销革命》中已经提出从有效战术中寻找战略的观点,但是经典定位学并不太关注调研,而是更重视行业专家的经验和洞察。《营销革命》中“战术决定战略”的观点本身,并没有被升级到战略性的重视程度。

现代定位学认为有效战术要受到战略性重视,因为有效战术的本质是它呈现了顾客如何做选择,而顾客的选择决定了品牌是什么,以及品牌的竞争对手是谁。

德鲁克提到梅西百货在上世纪50年代发现家电销量在迅速增长,但梅西百货对自己的定位是零售性质的百货商场。为了维护自己的定位,梅西百货选择打压家电销量的增长。

在现代定位学看来,顾客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定位。当顾客更多购买梅西百货的家电产品时候,梅西百货的定位就是家电百货,不管它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它在事实上都已经不是零售百货性质的商场了。

事实上,凉茶品牌、飞鹤奶粉、今麦郎方便面等品牌的定位都是在有效战术中发现的。

对待“现实”的不同态度,经典定位学认为要从理念中定义现实,现代定位学认为要从现实中发现理念,进而描述现实,进而让人们更加清楚什么是现实。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说,我们们并不是选择一个真理,然后向世界呵道:真理就在这里,向他跪拜吧。我们不是这样的哲学家。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而不是脱离世界自身的原理。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说,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在自己头脑里寻找寻科学真理的做法,已经成为过去式。他们先验地构想出人类社会本应当有的状况,来批判当下的状况,这样的做法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做法。

现代定位学认为,要从现实中发现现实,而不是从理念和洞察中。要重视有效战术的价值,要把它升级到战略级的位置。

对管理者的理解

有效战术是从市场一线涌现出来的,最先接触有效战术的是处于一线市场的管理者。

管理者的本质,并不是拥有下属的人,而是能为组织创造顾客的人。创造顾客的关键是洞察到顾客真正购买的是什么。

在经典定位学的视野里,管理者是配称或战备的部分。定位确定之后,要确保定位战略执行到组织运营的方方面面。管理者的作用只是执行这个定位,或者创造性地执行它。

在现代定位学的视野里,管理者的定位不只是一个执行者,更是定位战略的发现者和发起者。因为真正的管理者身处一线,“春江水暖鸭先知”,处于一线的人才真正拥有呼唤炮火的权力。

对创业者来说,组织内部的管理者是他的第一批顾客,只有服务好内部的顾客,组织外部的顾客才能得到服务。这个组织才能真正在外部创造顾客,它才有存在的理由。

换言之,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在外部创造顾客,它就不应该存在。如果创业者不能在组织内部服务他的顾客,这个创业者和他的业务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在陕西建设11公司内部,“领导”要主动向其他人问好,要为其他人服务。组织内部的课程,“领导”要先学习,再推荐给其他人。

在字节跳动公司内部,不准用“某总”“某哥”的称呼,同事之间必须直呼其名,在称谓上首先不允许搞特殊。

这是现代定位学倡导的价值观。管理者是组织的第一批顾客,他们是组织外部顾客的第一接触人,肩负着为组织创造顾客的重任。


对顾客的理解


从组织内部看,管理者同时是顾客。从组织外部看,顾客同时也是管理者。

经典定位学的独特贡献是提出了心智资源的概念,继德鲁克提出将管理者的知识视为生产资料之后,企业发现组织外部的心智资源也可以成为生产资料。

例如“上火”这个心智认知,被凉茶品牌当作生产资料,在与可乐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更早的非常可乐没有调用这个心智资源,只是作为可乐的模仿者出现,导致市场表现不佳。

例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心智认知,被飞鹤奶粉调用为生产资料。当顾客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跌至冰点的时候,飞鹤奶粉用“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定位战略重新获得顾客信任。

生产资料不只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也不只是管理者的知识,还包括顾客的心智认知。这是经典定位学的独特贡献。

然而在经典定位学这里,心智认知被当作一种被动的东西。《定位》中说心智有五大规律:缺乏安全感、厌恶混乱、喜爱第一、容量有限和难以改变。只要顺应这个规律,就能占据认知,赢得商战。

现代定位学认为,顾客的心智认知是一种主动的存在。例如在小米、胖东来、茶颜悦色等品牌的实践中,顾客明显扮演了一种主动的角色。当品牌出现舆论危机的时候,顾客会主动帮它说话。顾客甚至会主动承担产品研发的工作,参与产品的创造和测试。

这个时候,组织外部的顾客也成为了管理者。顾客和管理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在某些时候成为同一个概念。例如小米公司会邀请一些顾客参与企业管理,为产品和营销提意见。例如茶颜悦色会听从顾客的意见,把一些下架的产品重新上架。

总之,存在于外部的顾客及其心智资源,首先是一种需要被重视的生产资料,其次也是主动的力量。


对企业家的理解

经典定位学反对企业家的“自我主义”,认为这会导致内部思维。的确如此,正是自我主义的内部思维导致很多资源浪费,如运动皮鞋、健康辣条、降火啤酒等等。

现代定位学认为,应当倡导健康的自我主义精神。什么是不健康的自我主义呢?一个充满了傲慢、贪婪、愤怒、怀疑、偏见的自我,是不健康的。

怀着这样的自我,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现有效战术的,更不可能洞察到顾客真正购买的是什么。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看来,顾客购买汽车就是在购买一个交通工具。但是只有放下这个偏见,置身于顾客场景中,你才能发现顾客购买凯迪拉克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购买一种社会声望。

健康的自我主义,是最大程度地克服或驯化自我的偏见。它在人格修炼上体现为中庸之道:《论语》中说,夫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说夫子有四不为,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健康的自我主义”精神不只适用于企业家,从最高意义上看,它属于每一个人。

处于一线市场的管理者,要进行主动的自我管理,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管理,那么同质化竞争就会降低到理论上的最低,个体的自我权责意识就能达到理论上的最高。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如今,大多数人患上了“现代病”。它的特征是力量感、意义感的缺少,现代人普遍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和动力的来源。

资本主义塑造的商业社会造就了现代社会,也带来了现代病。资本主义要求增值、持续增值、快速增值,否则资本就成了消耗品。

资本的这种特性,塑造了现代人的价值观:要快速进步。当“进步”成为一个强迫性的力量,它就对人造成了伤害。你说“花自芬芳 蝴蝶自来”,你说“更好的自己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更好的”永远不会来,人就在对未来的筹划和等待中度过了一生。

科学主义也造成了现代病。科学是好的,科学主义是坏的。凡事以是否符合科学、是否理性为标准,就是科学主义。

在科学主义的压力下,现代人推崇理性,把感性能力置于第二位,进而失去了情感力量,也失去了理性能力。因为理性的前提是感性,是人首先感受到了什么东西,才用理性表达出来。

人首先是艺术的,然后才是科学的。但是科学主义的强势——因为它塑造了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使得现代人把艺术降格为第二位的,于是人同时失去了情感力量,以及情感力量带来的理性力量。

在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人首先被当作消费和生产的一个环节来看待。人的主动性、创造力甚至情感反应都被当作不重要的东西。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渴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不能让他这样做,则很可能激发出破坏性的一面。

创造性的本能,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占据一个“定位”,也就是一个生态位。个人通过组织在这个生态位上服务他人,创造自己。这个生态位的获得,常常需要纵身一跃式的冒险,通过发动一场大决战或侧翼战来占据这个生态位。

冒险是值得的,首先是冒险的回报非常可观,其次是回避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世界的本质是偶然的,回避冒险就是回避真相。

从创造性的本能到占据一个生态位,中间要设立目标,把创造欲显化为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目标的设立必须是所有人共创的,是对所有人有监督力的。就像一部法律,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包括立法者和执法者。如果有人超越于目标和法律之上,就是对其他人的奴役。

没有人甘心为奴。但自由不是放纵,它是责任和自律。生而为人,若不承担自由,就只配忍受奴役。自由不是放纵,不是开心,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负责任的选择,既沉重,又危险,却是活出尊严的唯一希望。

对当下的社会和市场来说,让更多的区域性企业和个人学习实践定位理论更有意义,甚至显得十分迫切。

如果没有强势的区域品牌,市场上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大品牌拿走。在这样的市场逻辑下,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并不有助于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然而这是不可违背的天道,如果无视天道规律,用人为的手段缩减贫富差距,只会兴奋地制造悲剧。

定位理论应用于区域企业,可以用市场手段推动共同富裕,可以把税收、就业、消费和上下游产业留在本地。以市场的手段把大品牌拿走的利润留下来,以合理的方式缩减贫富差距。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人道主义方式,它更合理,破坏性最低。

定位理论的极致,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定位,把同质化的竞争降到理论上的最低,这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