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系列核心逻辑2:场景驱动增长
本系列文章是对我提出的「增量增长大模型」进行详细拆解,包括对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定义与辨析,并对场景营销的基本逻辑和方法论进行解读。
争取每篇推文都做到短小精悍,逻辑自洽,案例生动,引人思考。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_^
这篇文章写得累死了,我觉得写得非常不顺畅,这说明我的思路还不够清晰。虽然文中观点我从2022年就开始讲了,但在很多大会、论坛上讲了这么多次、到再写成文章,我觉得还是没有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过些天我再把这篇文章再重写一遍,这篇先发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请多多留言、提意见,拜谢!
增长从哪里来?这无疑是所有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当前,很多企业习惯从自身所处品类、行业细分市场去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品类思维。在这一思维下,企业做生意搞增长的完整步骤叫做创、占、育、扩。
企业首先要创品类。
企业创业,要么是从现有大市场中切分出来一个足够小的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价值,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细分小品类;要么就是通过产品创新,去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
其次是占品类。
企业要想办法占据这个品类,让自身品牌成为该品类的代名词,至少也要是品类首选、领导者,从而攫取整个品类的流量和市场份额,抢占该品类中其他竞争对手的生意。
再次是育品类。
占据品类之后,企业还要培育更多消费者来购买使用这个品类,扩大人群规模,抢其他品类的生意。
最后是扩品类。
拓展其他品类市场,推出更多产品,形成更大的产品矩阵,从而做更大、更多市场的生意。
这4个步骤,就是一个传统、常规的生意链条。一家企业首先要通过创新或差异化做出一款好产品,做到规模上亿,形成自己的细分市场,这时产品算是被市场验证和接受了。
然后,就要通过占据品类、守住自己的细分市场,把生意做到二三十个亿,让品牌能够立住脚。
接下来,还要想办法培育市场,让企业能够成规模。
最后,企业到达一个市场的瓶颈之后,就要通过品牌延伸、品类多元化,突破规模天花板,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举个例子吧。在整个液态奶市场,牛奶品类已经非常饱和了,巨头林立。比方说我创立的企业,为了做生意就决定切入骆驼奶这个细分市场,聚焦驼奶这个小品类。
然后,我就要想办法让我的品牌跟驼奶划等号,确保消费者提到驼奶时首先想到我。为此,我就要做定位、占品类,实施针对性营销预防、打压其他驼奶品牌。
再者,我还要教育消费者都去喝驼奶,或明示或暗示驼奶比牛奶、羊奶更好。为此,我需要对消费者做认知教育说明喝驼奶的好处,需要对比、攻击其他液态奶品类,从而把驼奶品类培育起来。
但尽管如此,驼奶市场毕竟还是小众,为了扩大生意规模,那我除了液态奶以外,可能还要做驼奶粉、奶片、奶酪、蛋糕等等;或者除了驼奶品牌,我再做一个羊奶品牌,这就是多品类发展。
这就是品类打法。这种思维模式也没毛病,很多企业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一打法存在自己天然的局限和挑战,很容易遇到增长困境。
创品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规模小。
当前,从整体来看市场已然成熟,不管消费者想要买什么产品、哪个品类,都有大量品牌产品可选。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大赛道、大品类都已经被大企业、大品牌所占据。这时候,有企业要想创业做生意,从垂直细分品类切入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且小众市场也更容易做出产品创新来,并开创蓝海。
比如近年来大红大紫的元气森林,它在创业之初一年研发了上百款产品,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元气森林第一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产品是燃茶,最终成功出圈的产品是气泡水。
为什么是这两个产品呢?因为在饮料市场,主流品类都已经被大品牌占据,比如可乐类有可口可乐和百事,碳酸饮料有雪碧、芬达和七喜,含糖茶有康师傅和统一,凉茶有王老吉和加多宝,牛奶类有蒙牛伊利,包装水有怡宝、农夫山泉和百岁山,果汁饮料有美汁源果粒橙、味全每日C和汇源……而无糖茶和气泡水则属于小众、细分、市场相对空白的赛道,因此火出来的新锐品牌最多。
这几年我在我家小区电梯广告里看到过很多新品牌,基本上都是小众品类,比如蔬果园洗衣凝珠、空刻方便意面、金燕耳鲜炖银耳羹、泰兰尼斯稳稳鞋、乐歌智能升降桌、三只小山羊纯羊绒大衣、法丽兹夹心曲奇等等。
新锐品牌和创业公司往往是从垂直细分市场做起来,其路径要么是做到差异化,切入小品类;要么拿出实实在在的创新,开创新品类。
但是,追求蓝海、极致差异化、颠覆式创新、聚焦小众赛道和高成长赛道……本身就意味着市场规模有限、存量用户不足。越聚焦、越细分市场盘子越小,大企业根本看不上,不然它为什么是蓝海市场呢?如果不是市场空白、需求不足又为什么有潜力高成长呢?所以在这个时候,当一个新锐品牌选择了小品类、新品类,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大规模、做成主流,否则很容易变成昙花一现。
不过也是到了这个阶段,很多企业的营销思路就开始出现了偏差。因为,企业一旦做成了某款爆品,把一个小品类做出了眉目,那么很快就会出现模仿者,竞争对手大量涌入,甚至头部大企业也会下场。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就开始考虑我要封杀品类,将品牌和品类划等号,成为品类之王,从而规避竞争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占据品类无法实法规模增长,品类不等于需求。
首先,当你所处的垂直细分市场规模不够大时,只占据品类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上文所说,小品类/新品类的问题就是市场规模小,这时企业在营销上还要占品类,将自己打造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类首选,实现所谓的“固化心智”,但实际上带来的结果却是将品牌锁死在一个小众市场之中,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固化了,企业的市场规模也就固化了。在一个小众赛道里,还按照品类逻辑做生意,规模一定做不大。
就拿刚才举例的元气森林来说,当它凭借气泡水走红出圈以后,市场上立刻出现了大量模仿者,如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气泡水产品。如果这时候元气森林的思路是占据品类,并且砸大量广告告诉消费者“气泡水就喝元气森林”“元气森林,气泡水领导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实现元气森林=气泡水,那么元气森林还能发展壮大,还有今天的局面吗?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到成功占据品类的营销成本极其高昂。任何一个品类,总会出现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想要垄断、独立一个品类可能性很低,它意味着巨大的营销投入,必须花重金教育消费者、洗脑消费者;何况品类规模不够大时,占品类的意义也不大。
满婷副总裁刘彬在2023年的一个访谈我看了非常有共鸣,他说:“很多新锐品牌开始经营市场时,大多奔着抢占细分类目市场而去,但是业务利润、经营结构实际是不健康的,市场营销费用特别是达人投放费用占比过大是业内的通病。”[1]
第三,就算企业不追求规模,只求占住一个小品类做到小富即安,也并不意味着就能高枕无忧。因为小品类之所以没有被巨头占据,就是因为市场太小了,巨头看不上。一旦你把这个品类做起来,巨头开始进入,你就会死得很难看。
比如九龙斋酸梅汤,后来康师傅推出传世清饮系列产品,包括酸梅汤、酸枣汁等产品,一下子就对九龙斋造成极大冲击,而且康师傅的产品价格还便宜特别多,基本上封杀了九龙斋在零售渠道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品类领导者、销量领先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消费者购买理由。就像九龙斋为了抗衡康师傅,强调自己的品类地位“百年九龙斋,正宗酸梅汤”。但是康师傅是更大的企业和大品牌,喝康师傅的酸梅汤就不正宗,品质、口感没有保障了吗?
还有我们之前举例的妙可蓝多,当伊利、光明等大企业纷纷下场做奶酪时,妙可蓝多花大钱喊的口号“奶酪就选妙可蓝多”还有说服力吗?吃伊利、光明的奶酪不行吗?它们不是大品牌吗?
我在《场景造需》一节中就强调过:占领品类不等于占领需求,品类定位式口号也并非购买依据。建议大家回顾一下本文内容。消费者对品类的需求是培育出来的,不是你占领了品类,就自然有了生意。企业营销不能固步自封、困守品类,比起占品类更重要是将自己聚焦的小品类做大,为此企业必须育品类、扩场景、做规模,而且必须做好品牌价值提升,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但是育品类的问题是,传统营销手段都已失效。
企业在占据品类以后,在推广上的运作通常是两个:一是在线上进行广泛而持续的广告轰炸,让消费者知道自家品牌及相应品类地位。
二是在线下实施深度分销,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让消费者不管在哪里买东西都能伸手就买到,且要通过货架陈列、广告物料、促销推广等各种手段确保品牌在货架上一眼就能看到。
广告投放的增加会带来增长,因为广告触达的人数越多,那么带来的购买用户就越多。渠道的扩容也会带来增长,因为企业铺货的终端网点数量越多,那么销量就越大。
这种做法,其实就叫做HBG大渗透理论。广告轰炸是传播大渗透,深度分销是渠道大渗透,这两者再加上一个品牌独特性资产(打造品牌的标识性元素,作为消费者认知品牌的载体和抓手),就构成了HBG理论的要点[2]。
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为了将产品推送到更多消费者面前,从而带来更多购买。所以虽然我在这里用了“育品类”这个词,但传统以来企业的推广手段中其实没有育,只有推。
提出该理论的拜伦·夏普教授认为,搞高渗透率是实现增长的唯一方法。只有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渠道覆盖度,实现品牌在广大人群中的普及,才能促使更多非品牌用户加入购买,扩大品牌的总体销售量。夏普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做《How Brand Grow》(简称HBG),这就是他对品牌如何实现增长的理解。
这其中,高强度的广告轰炸,实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得住,想得起”;高密度的渠道铺货,做到消费者对产品的“看得见,买得着”。二者相互配合,广告投放提高了品牌曝光和影响力,也就能让更多人愿意卖自家产品,渠道开拓变容易;而渠道网点足够多,才能接住广告投放的流量,不至于消费者看完广告后买不到货,二者共同提高品牌触达顾客的数量和效率。
正因为夏普教授相信,这种观念与传统营销注重顾客关系经营,提高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思路不同,所以这本书在国内翻译做《非传统营销》,它强调HBG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理念[3],但今天HBG也变成了传统。
大渗透,建立在商品稀缺和信息稀缺、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需求旺盛的基础上。过去,企业只要通过渠道把产品推送到消费者面前,消费者就会购买。企业只要通过广告打响知名度,消费者知道了品牌,购买时就会考虑该品牌。
但是在今天,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丰富程度远非当年可以,消费者光知道个品牌名不代表他就会购买;而且消费者可选择的品牌足够多,他可以充分研究对比或者挑选自己喜欢的那个品牌,而不是谁广告多、曝光度高就买谁,知名度红利现在企业已经吃不到了。为此,很多企业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大广告曝光,强行对消费者进行洗脑,但是广告轰炸引来的也只是消费者的厌倦和厌恶。
而且,当消费者需求不振,企业光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消费者也不会购买。很多企业为此想到的办法是对B端压货,再对C端消费者加大促销政策,结果导致是经销商库存爆仓,渠道承压到了极限。就连消费者家庭都超量囤货,现在消费者买洗衣液、洗发水、酱油醋经常是一买一年的量。深度分销带来的只是渠道库存和家庭库存。
而且从宏观来说,企业也找不到流量红利和渠道红利了。
电视时代,广告一响黄金万两。后来互联网兴起,淘宝、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带来一波波的流量红利,给了品牌最好的传播机会,但现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已经进入尾声,已经难有新平台诞生,还有流量红利吗请问?
如今,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渠道都已经饱和,淘天、京东、拼多多的电商格局已定,而直播电商、兴趣电商赛道同样拥挤。在线下,进军下沉市场十多年前就已成为业界共识,很多品牌的门店已经开到了县城乃至乡镇。还有社区团购、私域流量等渠道经过疫情之后,也已经走向成熟,席卷全国。还有新的渠道机会吗请问?
最后,还有新人群的开拓。但问题是,今天很多品牌一谈目标人群无非就是Z世代、精致妈妈、独立女性、时尚白领、品位中产、小镇青年、银发一族……还有新的人群生意吗请问?
企业已经无法找到新人群、新渠道、新平台实现增长,人口红利已经结束,互联网红利即将告终。
最后,企业做增长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新产品的推出。很有企业在增长受阻时,都有推新品、扩品类的想法,进军更多品类市场,推出更多SKU。
但是有调查显示,过去几年,全球90%的品牌每年至少会推出一款新品,但在主流电商平台上,一个新品的成功率大约只有2%[4]。Kantar市场研究数据同样显示,全球快消新品上市3年后,96%的新品都没成功[5]。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新品的成功率低得可怜。
而且更为严峻的是,只有28%的新品,给品牌带来了市场增量;只有6%的新品,能为品牌带来新用户[6]。这说明,即使一个新品能存活下来,但它吃的是企业的“老本”,其消费者还是企业原来的消费者,也就是说,新品抢的是企业老品的生意。
今天商业已经成熟,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都非常激烈,产品充分细分,推新、创新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当前消费力不足,供需端失衡,这时企业还在扩大生产,带来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进一步激化了市场竞争。
细分市场-占据品类,这是典型的跑马圈地式生意逻辑,它只是从现有市场规模中切分一块蛋糕出去,却并不能做大蛋糕。所以这种基于现有品类规模分蛋糕的模式,我把它叫做存量增长。
在这种思维下,品类规模就是增长的天花板。它只能满足已有需求,却不能创造新的需求。它只能获得存量,但无法创造增量。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增长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整体行业增长,二是市场份额增长。但问题是,今天很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饱和,甚至进入缩量时代。当整个行业陷入萎缩和下滑,企业还想在整个品类市场扩大份额,提高市占率,那么这就意味着“内卷”,只能加大营销费用和人力投入,提高品牌渗透水平,从竞争对手那里抢份额。在现有的生意范围内,已经难言增量。
增量从哪里来?这将是今后十年营销界最大的课题。
本文注释
[1] 《别老盯着珀莱雅,让“欧莱雅”叫哥的可能马上要排起队了》,来源:公众号“聚美丽”,作者:舒秀辉,2023-12-12;
[2] 麦青《品牌大渗透:解密品牌快速起步与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
[3] 拜伦·夏普《非传统营销:营销专家不知道的品牌成长定律》,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4][6] 《场景驱动增长》,来源:《销售与市场》杂志,2024-12-4;
[5] 《调查显示 全球96%的快消新品都是失败的》,来源:界面新闻,作者:唐怡园,201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