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这个事儿本来不想置喙,因为好几个朋友曾在里面就职。
但客观讲,CEO夏一平的复盘还是比较到位的,都是在不少早期企业里反复上演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管理错位的问题,不止初创企业会有,哪怕百亿企业也会有这个问题。
一个常见场景:应该CEO拍板方向的时候,自己变成了产品经理,直接进到细节Do的决策。而该自己躬身入局亲自下场看产品的时候,自己又变成了CEO,质疑团队“为什么做不好?我要结果,你们得想办法实现!”
对许多老板而言,很多时候是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的,至少我辅导过的大部分企业老板根本没在企业里受过职业化训练。
所以一种情况是,靠这个人的履历背景判断,但一旦入职后有落差,大概率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种情况是,信任是个很高的门槛,不如直接相信“身边人”。 我之前写过一篇扎心 |三个没人敢讲的职场真相,里面详细拆解了用人的原则。
这点的底层还是管理错位,也就是总经理干了总监的活,总监干了经理的活,经理干了员工的活,然后员工无活可干。
其实回顾我们自己的职场“打怪”路径也就理解了,从一开始做小朋友靠一点天赋+五点勤奋+二点情商+二点幸运(遇到愿意拉你一把的贵人),慢慢开始带几个人,再到带一个部门,再到管理一滩业务。
这个过程里本质上就是对自己时间分配、工作方式和工作技能的升级迭代。从自律的自己工作,到通过你影响一群人一起工作。
但现实的讲,并不是工作能力强的人就一定适合做管理者,因为这个角色和认知的转变因人而异。所以企业里有分专家晋升线和管理晋升线,专家的待遇和地位甚至高过管理者,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这点也特别普遍,今年我接触的企业里90%的老板都提出要做个人品牌,要开视频号。
不难理解,因为现在流量越来越贵,老板们需要一个相对可控,且低成本的发声渠道。只是这个事情不是一拍脑袋开搞的,老板们其实大多时候没有做好持续、高强度思考并要高频输出的准备, 单纯的靠招个团队是不现实的。团队可以帮你更高效的实现你的想法,无法替代你思考。
总结一下,我之前每每都会讲,认知决定上限,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老板的认知,人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
但是,我也必须要说一句,认知的构建和提升也是需要时间的。
但目前大环境下对创业者的容错率很低,甚至一旦企业出问题,马上各种阴谋论推演随即发生。 希望我们都更宽容一些,这样才有更多的创新,因为创新是建立在多次失败和尝试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