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半场是考上名校,那么下半场就是职场故事。
但所有的故事好像到考上名校就嘎然而止了。
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视角讲个故事。
视频版本点击:故事到考上名校就嘎然而止了吗?
初入职场
教育背景虽有不同,但属于同一起跑线
小H,小R和小Z是我在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做品牌时带的三个应届毕业生。
小H毕业于一家师范大学,学校和专业没那么亮眼,但在面试中显现了极强的沟通能力。她说因为未来想创业,在从7个维度,15个打分项给北、上、广、深、杭评分后选择了深圳。用她自己的话讲——害怕自己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消磨,所以趁年轻一定要在深圳闯一闯。
小R毕业于人大统计学专业。他说起话来不急不缓,时刻透露着理性的严谨,也是我在面试问了三个问题后就拍板发Offer(录取书)的人。因为他的所有回答没有一句废话,且逻辑上没有任何漏洞。
当时HRBP(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说这个小伙子应该很有想法,会不会难管?我说我就喜欢有想法的人,事后证明有想法的主要矛盾不在管,而是......
小Z毕业于QS前100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妥妥的专业对口学校也闪亮。无论从履历还是谈吐,我都能接收到她的一股子优越感。当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我仿佛看到自己刚毕业时的样子——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三个人虽然学校和专业各不相同,但我在选人时更看重一个人的底层能力——会沟通。所以对于他们的入职,我充满了期待。
第一次打怪
想办法解决问题是职场的必修课
工作中我们有句话叫,
如果恨一个人把他放在项目里;
如果爱一个人也把他放在项目里。
项目中的历练可以让人碾碎,重塑,和成长。
但很有意思的是,同样一个项目,
有的人一下子就成长起来;
有的人就是做完了一项工作而已。
三人入职不久就迎来了一个大项目——一款旗舰产品的美国市场发布。
时间紧,任务重,
我采取了内部比稿的方式,两周内三人分别出一套整合营销方案。当然我有让品牌部也做了一套方案兜底,同时我在默默观察这三个人的工作方式。
小H接到任务后花了一周的时间和产品经理,销售经理各种请教和沟通,甚至中间还来问我是否可以与美国同事召集讨论。能够快速找到切入口,可以打60分。
小R的解题方式很符合他的理科专业背景。他消化了产品卖点后,就埋头从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抓取各种数据,和消费者高频讨论的热词,还研究了近两年类似产品的传播话题和推广渠道。
无提示的前提下,能够想到从需求切入,我对小R的方案充满了期待。
小Z对这个任务表现出了满满的自信,第一天就带着一张问题清单找我对齐。当她得知很多细节信息需要自己挖掘和提炼,而不是我直接告诉她时,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抹失落。
后面的几天经常找不见小Z的人。事后我才知道那几天刚好有批样机要发给媒体,她主动请缨去帮忙了,后来又帮同事翻译了好几篇稿子。能够发现问题,但没看到解决问题的行动,我不禁对小Z有点担忧。
两周后的交付如期而至,
小H的方案在卖点创意上有不少亮点,其中一个想法基本可以直接落地。
小R的方案列数据,有分析,有观点,最亮眼的是有对市场卡位的思考和执行计划。
小Z的方案不出所料,仅对现有信息做了分类,谈不上是一份完整的策划。她给出的理由是,时间紧,事情多,忙不过来,而且公司里没人回答她的问题。
第一次推塔
职场里为功劳买单,为苦劳喝彩
校园到职场是道坎。
学校里的成绩可以靠个人努力获得,但企业里的成绩需要团队协作达成。
半年后,部门要做个大型论坛活动。我带着小H,小R和小Z直接对接邀请嘉宾。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因为对方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接待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低。
期间,有位历史学专家对活动有偏见,觉得商业化。我们要做的是消除误会,获得专家的认同。
这个历练也让我愈发看到了三个人的差异。
小H一如既往的稳,在见专家前做了不少功课,包括专家的个人喜好也摸得清清楚楚。
小R给了我一个惊喜。在交谈结束时,看似不经意地提醒我马上要去见一位非常知名的老师,意图是让这位专家“不经意地”得知那位知名老师也会出席论坛,从而打消他的顾虑。
小Z的表现最让人失望。本来小Z的背景可以在中西方话题上大放异彩,可全程她一句话都没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事后复盘时,小Z和我说她其实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而且小H和小R和我都在讲,不差她一个吧。
另一边小H兴奋地找到我说,她做了个专家沟通指引,把沟通前、中、后要做的主要工作事项列表,下一次可以省事很多,还说小R最后那句话简直是神来之笔,她要多向小R学习。
没有意外,小Z在半年度考评时的等级不如另外两人。
小Z委屈地找我“理论“,她觉得自己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也没迟到早退的。
于是有了下面的谈话:
职场的本质也是一种“竞争“。
过程固然重要,但没有结果的努力只能获得口头的喝彩。
企业想要的是那种碰到一个机会,能够抓住并努力拿到结果的人。
怎么拿结果?这是你自己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你给别人看了自己的履历,不是让人从你的文字里去总结结论,而应该是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总结出来的是什么。
第一个岔路
有人换车,有人绝尘,有人上上下下
论坛项目后不久,小R和我提了离职。
这个消息既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离职面谈时,小R开诚布公地讲他想找到一个能够用时间换增量,且越老越受尊重的职业。
现在小R自己开了酒文化工作室,业务做得如火如荼。
小H在自我迭代的路上一路狂飙,
已经在30岁前晋升为品牌经理。
小Z在和我谈过后消沉了一段日子,
10个月后,她选择辞职去了外企,因为觉得外企的氛围应该更适合自己。
但最新的消息是小Z在外企后,平级又换了几个公司,而且每个公司呆一年就离职了。老同事聚会时总听到小Z吐槽自己的老板“有意”针对她。
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
跨界是未来的稀缺能力
三个人的成长其实可以归类为三:
1、小H属于靠勤奋驱动成长。这类人的职场之路会比较稳健,但需要遇到一个懂得识别的老板。
2、 小R属于靠思维驱动成长,也是需要强大自驱力,不断完成自我迭代,终身学习的一类人。
3、 小Z属于靠情商驱动成长,即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同事关系游刃有余,如果能够在面对各种棘手问题时学会自己解决,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绕道而行,职场之路会更加顺畅;
企业里值得选用和培养的新人
一定是那种会通过表象,学习底层做事方法和思考逻辑的人。
为什么?
这就好比其他人都在按要求骑自行车,而你却自己发现了火车,必然会比别人用更快的速度和更短的时间“冲线”。
所以,结合我自己的职场经验,企业里喜欢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能力的人:
1、“艺术家”:独立思维和全新视角,能够提出创新模式的能力。
2、“科学家”:能够观察、总结、求证、优化、归纳,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3、“工程师”:能够与团队合作,推出产品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