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朋友们聊天,一致认为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少了一门逻辑课。
几年前看过一本逻辑学的入门书《学会提问》,我自己看着有点吃力,但据说这本书是美国高中生必读课本。
我们倒是学过不少数学上的推理逻辑,但没有学如何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上。
常见的逻辑错误是喜欢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
比如抽烟和不健康之间,仅仅是相关,并不是因果。运用数学逻辑仅仅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同理,把相关当成因果的错误结论还有:因为AI发展,所以很多人会失业;因为老板不重视,所以市场推广做不好....
2
掌握逻辑思考的方法,可以提升思考的深度和扩大思维的宽度。
深度上,不断追问“为什么”。
比如“SQL销售不重视”。为什么呢?一是过往的成单转化率低,二是销售团队都是老销售,不缺单子 ,三是不想在CRM里标注,偷偷跟进了。
如果是第一条,转化率低,为什么呢?又有三个原因,一是小微客户居多 ,二是需求不真实 ,三是客户认为产品不满足需求…
如此不断追问层层的分析,最终找到真实的原因。这也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
广度上,不断追问“然后呢”。
比如“市场活动后很快有两个客户询盘”,然后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打个电话,了解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然后呢?加大在这个渠道的投入?…
如此不断推演,以点带面,引申延展,找到解决方法。
3
最近看的《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对写好B2B内容来说,太实用了。
文中提到的SB7框架基本上就是写好客户案例、公司介绍、产品宣传的武林秘籍。
比如七个步骤中的第一步定义“一个人物”,也就是原则之一:顾客(而非你的品牌)是主人公。而服务商/制造商只是向导,是帮助顾客解决困难可信任的资源。
B2B内容不吸引的关键原因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而客户成了配角。因此内容晦涩难懂,自说自话。
道理也许大家都懂,但难点就在于即便是明确了目标企业,也很难定义顾客是谁。决策者、使用者众多。
我的想法是找到“关键决策人”。比如Martech 工具,CMO是选型决策关键。他们/她们的需求是想看到客户的互动沟通状况进展。
那么产品的介绍用“你的数字化客户反馈看板”,估计就比“一体化营销工具“更让“主角”有兴趣。
4
网球迷都知道温网是四大满贯公开赛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唯一的草地场。
中央球场之前没有雨棚,下雨要中止比赛,并且在伦敦时间晚上11点钟,无论有没有打完,都要先停下来,明天继续打。官方的解释是,不能吵到附近的居民的晚间休息。
温网的仪式感也很强,所有的球员都必须穿着纯白色的服装,观众必须正装,因此也成了优雅比赛的代名词。
不过,这些年温网也积极变化,比如加了可以开关的风雨顶棚,电子鹰眼...
我一直认为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会越来越受年轻人的喜欢。
现在我身在敦煌,同样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当代科技的加持后,所带来的震撼。
对了,在敦煌莫高窟研究院听说,来莫高窟修文物都需要985了,而且必须专业对口,计算机类优先,其实心中还是蛮欣慰的。
5
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是村上春树和毛姆。
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4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年都有新的小说问世。毛姆是医生出身,会画画,更是高产的著名作家,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随笔。
这两位作家的工作是这样的,每天有3-4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写作,之后就算心里还有千言万语,也要停笔。村上去跑步听爵士,毛姆去打网球搞社交。
但在这几个小时的工作中,极度专注。
工作之余,把爱好搞成了专业级别,真是work hard,play hard 到了极致。
我理想中,也是每天能有4个小时的专注工作或输出时间(无论是咨询、写作...)。其他的时间作为输入,比如运动、阅读。
我也希望我的工作地点也如他们一样自由,并能工作到80岁。
有了终身工作的目标,随时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一门新知识也完全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