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全域内容以及流量的性质

营销管理
于子桓
2023-07-26

去年11月份,世界杯开打了,而作为世界杯的赞助商,蒙牛除了签约了梅西之外,还定下了一整套的传播策略。

最后光在抖音,蒙牛就获得了1400多亿的曝光,而在抖音平台上除了世界杯的直播之外,还有定制的栏目《DOU来世界杯》,另外还有相关的结合蒙牛的主旋律话题。

抖音的月活大约10亿,所以1400亿曝光意味着人均140次。显然世界杯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喜爱足球的人群有可能在抖音上接触到的频次会更高。

那么像这样一次以抖音为中心结合到微博、知乎、B站等等全域的内容推广,怎么样才算是成功?怎么样才算是不成功?在这跨度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如果你是品牌,你会根据什么样的数据去进行及时的调整?

比如说分成上半场和下半场,或者是像NBA一样分成4节,根据反馈的数据调整品牌沟通的内容和策略呢?

再套用一点流行的说法,如果你有AI,你会怎么样用AI去对自己的营销策略和行动进行及时性的反馈和调整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慢慢地展开。

从营销的历史上来看,品牌重视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远的就不说了,近的如安慕希赞助《奔跑吧兄弟》,直接把自己从3个亿提升到300个亿。而中国的两大手机,VIVO和OPPO就赞助了无数的真人秀综艺,以至于我们都搞不清到底他们谁赞助了谁。电动车、汽车好像也是这样的爱好者。

还有另外一些品牌,喜欢在电视剧里面频频出现,比如999感冒灵、唯品会、前些年的三只松鼠等等。

事实上,据某个专家说,2000年以来,明星和IP总是流量的保证。

所以大家一直有一个问题:品牌到底怎么样在全域范围内使用内容?

因为今天的全域范围,意味着长视频和短视频的结合,意味着花絮和排行榜的结合,意味着品牌形象和销售转化的结合。

所以当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很显然需要对品牌进行分类,也需要对内容进行分类。

粗略一点,可以把品牌分成0到1的新品牌阶段,1~100的快速成长阶段,以及大于100的成熟阶段。

而内容也可以分为有IP和明星的长视频大内容,以及围绕明星和IP的周边花絮内容,还有纯粹用户生产的各种短视频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可以被用来做销售转化,也有可能被用来做热点冲榜,完全看品牌自己的需要。

而这个需要,之所以能够被很好的满足,或者说达到品牌想要的目标,主要是因为每一个内容背后的观众都是一个流量,而这个流量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性质,当品牌搞清楚了这个流量的性质并配以相应的目标之后,他自然就可以事半而功倍了。

换言之,我们也要对流量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把它分成沉浸式的流量和观光式的流量。

举个例子,一个观众在抖音上看世界杯的直播,比如阿根廷队和某某队进行比赛,那么此时他是沉浸在体育比赛的氛围当中,如果你想利用这个流量的特性,那么你必须考虑此时的相关性。

比如说卖止痒快的999皮炎平要跟他互动的是最快进球或者最快助攻,而杜蕾斯可能聊的就是最佳防守等等。

另外,如果另一个观众在刷和世界杯相关的各式各样的短视频,那么你就知道,他此时只是在打发时间,这时候他关心的是新奇特的东西。

如果这个时候你想用这些短视频去卖你的产品,那你的产品多多少少都得是有点儿奇怪的东西,比如说,你就是梅西那样的矿工所需要的矿工饮料,矿工饮料的特别之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电解质特别丰富,可以不怕XBB的感染吧。

很显然我这个说法还是不够新奇特,如果你能够给出一个饮料,喝了以后让40岁的人还能够长身高,那么估计应该是够新奇特了,那么你的销售转化效果肯定会不错。

当然重要的是即便你是新奇特的,也不太可能像此时播放在小红书上那样的种草类的视频,因为这不符合当前在抖音沉浸式的逻辑。

在抖音的用户,不太可能会把时间或者是情绪调整到对某个产品的仔细研究当中去,而那种状态是在小红书的状态。

如果品牌在此时没有创意,没有新奇特的东西,那么发抖音短视频的流量对于品牌而言就是一个观光式的流量,即便KOL是好的KOL,内容做的也不错,品牌表现的也还可以。但这样的流量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需要自己去做实验来判断了。

而实验就涉及到前面所说的,把品牌进行分类,把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去跟踪相应的效果。

没有实验的结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好的效果,因为在铺天盖地的流量面前,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各样的素材面前,你都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选择、怎样进行组合、该达到什么样的量化的标准。

如果连目标都无法确定,那么精准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没有先找到效果,然后就在各种各样的数据陷阱当中追寻所谓的效率。

当然,大部分能够掏得起大钱去做好的IP内容的品牌,大部分都是大于100的成熟性品牌,而对于这些成熟型品牌而言,在各种各样的内容里面出现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对各种各样的流量的利用的效率的高低,相对来说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或者说大概率都那么一丢丢效果,总归是做了比不做要好,做的多比做的少要好。

至于到底是不是很合理,其实也没必要太关心了。或者说这不是一个科学,而是一个玄学。

笼统地来讲,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被分成四大类。即:追求新功能,追求信赖度,追求便利性和追求实惠。

对于品牌而言,利用IP或者是明星之类的内容通常都是最能够帮助品牌建立信赖度的,当然你完全也可以用它来宣布自己的新功能,或者宣布自己有促销折扣。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目标。

而对于快速成长或者是成熟期的品牌而言,新功能可能很少会有,而经常通过促销给实惠,很显然也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大部分都会在建立信赖感和宣传便利性这两个方面。

相反对于那些从0~1的新品牌而言,他们则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流量来宣传自己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可能是新功能,也有可能是伪新功能,或者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功能,仅针对某些小众人群。

当这样的竞争格局被稳定地拉开之后,其实对于不同类型的品牌各自就应该在自己长期的目标方向持续努力,这样,就能够各取所需,和谐相处。

当品牌不再被自己的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以后,才有可能开始思考怎么样在全域层面上把各种各样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让自己的目标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去实现。

而这肯定也是一个收集数据,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的过程。

真正的核心不在于有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操作方式,而是有一个持续跟踪的数据系统,不停的去优化它,跟踪它调整它,周期越短越好。

而现在的营销科技的发达,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好可以帮助品牌逐步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任何一个理想的实现都在于先分类再实验,最后实践。

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