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商,越来越把「厌恶品牌」这件事摆在明面上”
最近,蛮多行业内的讨论,都在指向这一观点。
怎么理解?
“从本质上看,电商平台和品牌是天然对立的,电商平台的本质是把流量拆分打包卖给商家,如果品牌成立且自带流量,就可以打破平台对流量的瓜分机制。”
亚马逊一早想明白这事,所有产品按照品类搜索提供单品单链,不做店铺逻辑,这么多年也不欢迎Nike这样的大品牌。
在国内,早期天猫大力扶持一波世界500强品牌,顺便把用户和小商家拱手送给拼多多。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平台的最优解在于大力去品牌化:让大家在搜索(货架电商)和信息流场域(内容电商)彼此竞争,卷生卷死。
商家如果想做品牌,对不起,给你的流量只够推一个产品,用户的耐心也止步于此。
那么,站在商家一侧,消费者可以绕过品牌直达购买和选择产品。为什么还要遵循以往的逻辑,非要做一个品牌呢?
对此,我的观点是:
过往,品牌是用户选择和购买的理由,即创造销售机会;
现在,品牌是用户复购和增购的理由,即降低流失和增加购买。
也就是,用户可能跳过品牌直选产品,但购买产品后会不会复购,会不会被竞品截流,会不会有再买旗下其他产品,品牌在其中仍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牌的存在,能为用户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自证合理性,并在信任和偏好的加持下,持续主动选择和推荐。否则,要给平台一遍遍支付更高的价格去反复获客——这是存量消费市场中,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
那么,今天这篇内容,就围绕这个议题聊聊:
1、从产品到品牌的营销链路,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分层布局?
2、在当下,深度心智沟通如何实现?
一、从产品到品牌的营销链路和平台选择
根据不同的流量平台特性,我们认为,和以往相比,当下的品牌营销链路,是从「首次购买」到「认可产品」再到「深度心智」和「忠实用户」:
这里澄清一个误区,很多商家认为,品牌应该在一个平台上生长和长大,比如之前有淘品牌,现在有抖品牌、红品牌。然而,如卫哲所说,「能逃得出淘宝的品牌,才算淘品牌」。品牌恰恰最不应该只在一个平台上建立。因为品牌的对象是用户,而用户是流动的。
真实的用户行为逻辑是选择平台的时候有自己的不同动机:
在货架电商就是买买买,在刷抖音时冲动下单,在小红书被种草,在B站沉浸看长视频,在私域可以有空聊聊。
因此,对品牌而言,必须打组合拳:
找到流量相对大而便宜的地方(抖音、货架电商、线下卖场),把产品快速展示和售卖,快速行动的反面是,快速忘记,甚至不记得自己买过。因此,需要做产品心智教育,告诉用户,你选得对,选得好,从而塑造真正的产品竞争力(小红书种草);把产品认知向品牌认知迁移,否则永远在和其他产品做功能竞争——必须通过深度心智沟通,构建品牌的认同感和偏好(品牌自有空间或B站),最后,维持高频沟通,培养购物习惯,或者针对同一群人做多元化产品(私域)。
当然,每个层次当然会有独立的新用户涌入,也有被前一层触达或影响的用户进入。
比如在B站,观看某个up主做深度品牌溯源,可能是up的粉丝(没接触过这个品牌,属于品牌新用户),ta看到之后回去搜索和购买;也可能是定向投放的品牌品类偏好人群(在抖音买过或者被小红书种草过),ta第一次认真地了解购买的品牌。这种正反的流转都合理:
不少垂直或小众品牌也可以逆向而行,由小做大。先做核心人群、建立深度品牌心智,再往上做种草和更大众平台刺激尝试和购买(比如我们猫客厅)。
‘
二、如何构建深度心智
之前我们公众号的内容,讲第一层和第二层更多,比如抖音、小红书,也才举办过抖音全链路大课、小红书经营大课。今天,就重点讲讲品牌深度心智——在流量内卷到利润见底的时期,这个议题是更应该被重视的。
1、找对场域和契机
构建深度心智的第一步,不是去思考:品牌应该提供什么内容。
而是要明确: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时间、有耐心、有心情,可以允许品牌做深度沟通。
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宝贵,心情越来越浮躁,能静下心来沟通的场域越来越稀缺。
品牌的线下自有空间是一个对的场景,从当初的星巴克、宜家、到现在的跳海酒馆、Aesop,都是通过沉浸的空间体验,去完成深度心智的沟通。
在线上,我认为最有可能接纳深度沟通的平台,是B站。
因为,在打开B站之前,大家是准备好了「花比较多的时间,沉浸看一些新东西」。
别小看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长视频网站也会占大家的时间,但是目的性很强,我就是看综艺或者追某个剧的。不会有动机去「探索」和「发现」。
但B站的特殊之处在于,我想看看,有没有一些值得的新内容:或是全新内容,或是看看熟悉的up主在更新什么。
这就给品牌提供了一块类似品牌自有空间一样的场域:
进入朋友(新朋友或者老朋友)的家里,准备好好聊聊天。
这才是当下建立品牌心智的第一步:
找到对的场域和契机。
我们当时做的微电影《老杜》,选择B站作为首发平台,并成功登顶全站热门top2,获得大量催泪弹幕。也是因为B站用户对长视频的耐心,对新内容的开放和探求。事实证明,同一个片子,在短视频平台,只有模仿电影剪辑的短平快版本才能火;而完整、深度融入品牌的短片,只在B站才能拥有真正的热度。
2、找到深度心智沟通的切入点
如何做深度心智沟通?
这里我们先做一个区分:
根据上文的模型,第一层我们主打的是产品认知和激发行动,通常使用痛点或场景诱惑来刺激,把产品最大最亮眼的功效呈现出来,在搜索或信息流中捕获需求人群的青睐;
第二层想要用户真正认可产品,仅仅植入式营销不够了,需要用种草的方式讲明产品为什么值得。
而深度心智的沟通,就是从产品到品牌的一步,找到产品背后的「值得点」,注意,是「为什么值得」,而不是「为什么可尝试」。
举个例子,有一个新品牌叫做伊帕尔汗,主打薰衣草精油,它在B站做深度心智沟通的时候,不讲用户为什么要用精油,或者这个精油的具体功效,而是从背后的企业讲起,这个企业背后是兵团背景,当年是在新疆做援疆建设的,因此,品牌内容以援疆工作为切入点,讲述怎么在当年在新疆怎么去种植薰衣草,怎么去做产品发展经济——用这个方式讲出产品真正的价值点,向用户说明「为什么ta真值得」。
3、定制深度沟通的内容
如何定制和用户深度沟通的内容,让用户愿意看、愿意吸收?
让我们回到第一点所说的场域,比如,用户步入品牌的自有空间,是为了某种新的体验,用户打开B站,是为了获得新的内容或信息。
因此,我们要把品牌内容融入到「用户愿意观看」的内容里,在这里,提供三种范式:
A、提供没听过的新知
我经常在B站看IC实验室的内容,他们在和品牌合作的时候,经常通过两个点切入:
1、讲透品牌发展史,通过介绍品牌发展史来为用户提供新的知识,比如奔驰发展史,韩束品牌翻身仗等。同理,还看到某个up主推荐CHANEL的一款八角形腕表时,通过讲述太阳王路易十四创造的建筑美学,来介绍八角形设计的美学内涵,也就是,通过艺术历史来解析产品的设计,观众不仅能够收获艺术史的新知,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品牌内涵。
2、沿着商业分析视角,从商业洞察、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的角度详细讲述品牌切入市场的机会点和发展机遇,比如为什么乐事新口味每次都受欢迎,好望水和老乡鸡真正的定位点和用户洞察是什么,费列罗为什么一直令人着迷。用户不仅能深刻了解品牌操盘的逻辑,对产品价值本身也有深度的理解。
B、提供不知道的方法
让品牌成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很多品牌在用的、深度沟通的模式之一。比如Ai类工具产品找到知识类up主合作,把自己作为解决实际工作或学习问题的方法。
C、提供有共鸣的精神力量
在当下,很多品牌会觉得:品牌精神力量,是一件很虚的事。
没错,一个口号、一句话,通过大片表达的方式,很难有以前的效果:一方面大家的精力分散,耐心有限,另一方面,也很难只通过一个广告就去信任一个品牌。
现在,品牌往往要通过做更具体的事,去传达和用户有共鸣的精神力量。
比如,可以和up主一起去完成某件事、某个任务或者共创某个想法,把品牌的精神力量具体化、被充分感知。我记得青岛啤酒做过这类的共创,反响很不错。
4、找到可衡量的指标
构建深度心智,最终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
那么,有没有可衡量的指标呢。
对线下空间来说,通过用户的进店频次可以判定,高频用户即是拥有品牌心智的核心人群。
而在线上,B站也有一套「心智测量指标」——MATES人群资产模型,在其中有一个指标叫做「TE人群」,T指的是trust信任,e指的是endorse认同,这类人群的背后是深度互动和深度意向,代表拥有品牌深度心智的人群规模。可量化的测量标准,才能成为衡量沟通效果的准确指标。
查询品牌资产见「哔哩必达」
总结一下:
今天,在平台电商不再欢迎品牌,或者说,品牌已不适合在平台电商生长和长大的情况下,从「到底品牌能带来什么」切入,推导正反双向都可走通的模型:
【产品认知】-【产品认可】-【深度心智】-【忠实用户】
泛人群品牌可从左到右,去加深自己的护城河,找到降低获客成本增加收入利润的办法;垂直小众品牌也可自右到左,把基础打牢,心智做透,再去破圈更大人群。
每个层级有对应最适配的平台,比如产品认知发生在货架电商或抖音,产品认可通过在小红书种草实现。
这个链条上的【深度沟通】,不再是通过传统广告、价值观或者放一个【大烟花】爆款刷屏,而是「像朋友一样把用户请到自己家聊天」,可以是品牌的自有空间,也可以是B站(用户带着耐心和期待而来,愿意沉浸式体验和互动)。
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要把品牌【为什么值得】作为切入点,而不是【为什么可尝试】;在沟通的具体内容中,向用户提供没听过的新知、不知道的方法或有共鸣的精神支持。最后,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心智】规模和效果(比如MATES人群资产中的TE人群)。
2025年,肉眼可见的流量竞争更加剧烈,红海更红,大家可以试试去搭建品牌营销的新链路模型,以及制定深度心智沟通的策略。
今天就说这么多啦,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