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品思维”到“选人思维”:出海品牌为什么开始关注“人”?

营销管理
小圈梨
19小时前

过去半年,很多通过播客【Brand H】联系我的出海品牌创业者、产品经理、品牌负责人,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档从没专门探讨出海的节目,为何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和多位从业者深入交流后,才明白——当下品牌出海的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假出海”到“真出海”:传统外贸或To B制造企业,正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品牌化出海;

——从To B到To C的跨越:即便是产品出海,重心也从服务企业客户转向直面终端消费者。这意味着,“理解当地人”成为成败的关键。

当“选品思维”无法满足需求时,“选人思维”便成为新战场。

“选人思维”的本质:从数据依赖到洞察驱动

传统“选品思维”的核心是数据:通过电商平台销量、搜索趋势等指标,判断市场机会。但问题显而易见——数据是公开的,你能看到的,对手同样能看到。当所有人基于同一组数据决策时,红海竞争便难以避免。

什么是“选人”呢?比如:我之前参与从0-1创立品牌的婴幼儿辅食品牌:Little Freddie(小皮),以辅食:果蔬泥起家。当年,在面对亨氏等国际辅食巨头占据绝大多数中国市场份额,且中国人的商业辅食渗透率就长此以往较低的情况下,小皮的成功就在于:它选对了人!它敏锐地洞察到了“研究型妈妈”——这个“喜欢钻研、但又不亲自动手,需要寻找信任代理”的趋势性群体,悉心打造果蔬泥这个产品;并从创立第一天起,就明确了品牌核心价值,耕耘品牌。于是,它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销量长期排前三的婴幼儿辅食品牌。

换位思考,如果当时小皮抱着选品、而不是选人思维,肯定不会有今天的小皮。因为选品看的是什么?主要是:数据。数据显示:没什么人买果蔬泥这种辅食。

数据是地图,但洞察才是指南针(两者缺一不可)。选品思维关注“什么产品好卖”,而选人思维追问“谁在买?为什么买?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之前,雕爷有篇火爆的文章叫《所有消费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之所以值得被重做一遍,我的理解是:过去,很多快消品大多是不看人,男女老少通吃。但现在,对于一个新消费品,或者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老消费品,建品牌的路径是:

锚定某个细分人群—做该细分人群的场景化产品—以产品立品牌(主要是:品牌核心价值的开发)—再扩产品线(在垂直领域形成壁垒后,逐步横向延伸)—继续夯实品牌核心价值,实现品牌溢价

这种“先聚焦,再扩散”的人群驱动的品牌增长战略,正被复制到品牌出海中。早在5年前,我们公司就出海印度,成立了印度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由中国企业开设的直营营销传播公司。我们深刻体会到:语言与文化差异并非最大挑战,“固化的思维”才是真正的隐形壁垒。比如:选品思维。许多企业习惯用国内经验套用海外市场,忽视了对“人”的深度理解。

未来的品牌竞争,是人群洞察及体系化建品牌的竞争。当你能回答“谁需要我的产品?他们为什么需要?”时,产品便不再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解决方案的载体。


从“选品”到“选人”,不仅是品牌战略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数据提供方向,但唯有洞察人,才能穿透市场的噪音。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的前提,是真正看见并理解他们。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