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间不选我做朋友?

职业指南
于子桓
2024-11-07

形势很严峻,问题很多,我很努力很努力。

然而3年过去了,形势依然很严峻,问题依然很多,我依然很努力很努力。

然后5年过去了,形势还是很严峻,问题依然很多,我仍然很努力很努力……

我很努力,我自己知道,因为我脑袋上的头发确实白了很多。我很努力,别人也看得出来。

唯一对我的努力不屑一顾的,就是那个市场以及市场反馈给我的结果。

当然,也会有人(也就是所谓的旁观者)跟我说:“你看,其实你花了1年、3年、5年的时间,你依然面临着那样的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工具箱的话,你会发现在你的工具箱里面依然是那些工具。甚至那些工具,因为时间被磨损了,效率更差了。

所以,你不可能在一个同样的工作方式当中,期待有着不一样的工作结果。

那句话怎么说的?哦!对!“用相同的昨天去换取完全不一样的明天”!

罗胖总是跟我们说要做时间的朋友,可是为什么在我这里,我总是成为时间的敌人呢?

很显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也许我判断错了趋势。

那句话很经典,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如果我很努力却没有结果,那大概率是选择出了问题,也就是我没有真正跟上当前的趋势。

当年靠赚工资致富的时代,我没有学到超人一等的技术,所以拿不到那种高技术对应的高工资;而在靠金融投资胜出的年代,我在追求高工资的工作,这就叫做错误的匹配了趋势。

该买房子的时候就要买房子,该炒股票的时候就要炒股票,而不是一味认真地拧螺丝钉。

哈哈哈哈哈,只是开个玩笑,主要是为了理解不同的趋势。

当然,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就更容易理解了。

可乐流行的那个年代是碳酸饮料的趋势,后来是新鲜果汁的趋势,再后来是功能饮料或者能量饮料的趋势等等。

当然这趋势不是天生的,是一群利益相关方和消费者共同构建出来的。但总之,如果我们很努力,1年、3年、5年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那么很有可能是我们没有选对趋势。

当然,对趋势的理解是有时间的限制的。

如果当年你和可乐差不多时间起来做碳酸饮料,那么,没有问题,健力宝也可以做大。

但是,如果你在可乐已经成为领导品牌以后,再来做可乐,那么就只能像非常可乐、疯狂可乐那样,挣扎求存几年以后又默默的消失了。

因为那个趋势已经完成了。

在你看到的那个趋势的终点,站在一个巨人,你能不能从喝他的洗脚水开始,成长到足以打败他,这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如果你选择了这条路线,那么1年、3年、5年没什么变化也很正常,因为本来这可能就需要100年时间。

再回到第二个可能的原因。如果趋势没有问题,在这个趋势的尽头也没有一个巨人阻挡住了大部分的前路,那么接下来我们1年、3年、5年没有什么进展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光说不练。

光说不练有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是,说的太大。比方说“我想当美国总统”。

因为说的太大,所以根本无从下手,练不了。这就是欲望和需求的区别。

很多时候,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就是欲望。所以欲望很多时候只能靠亿万分之一的不确定性的事件来满足。

光说不练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虽然我所说的是在我的能力成长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我就是不做!

我就是只说、不做!哈哈哈,你能奈我何?

尽管我知道一个梅花螺丝,需要一个梅花螺丝刀才能把它拧紧。但是我的工具箱里面,只有一把刀子和一个钳子。于是,我就用刀子和钳子去想办法搞定这个梅花螺丝钉,而不想着去买一把梅花螺丝刀。

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光说不练。其实他也在练,只是练得不在点子上。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在正确的方向上,比方说刚刚的梅花螺丝刀,每天努力1%,那么一年以后,你的成果就是1.01的365次方。这个数值是37.78。

所以努力确实很重要,但用梅花螺丝刀努力,和用老虎钳子加水果刀努力,结果很显然是不一样的。这大概就是光说不练的另外一种结论。

当1年、3年、5年以后,我虽然很努力,但一切如旧没有什么变化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不懂得取舍。

这里的取舍已经不在趋势层面,也不在是否可落地层面,而是单纯的“如何分配时间"这样一个很技术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点对点的因果的工作,有,但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是几个环节做完以后才出现一个结果。也就是“多动作结果反馈模型”。

比如999这个品牌,它需要横向写三个9,然后才成为999品牌。

如果你写完第一个9以后,向下写两个9,那么竖着的999就不是999品牌的商标的形式,所以你虽然做了两次努力,但毫无意义。你还有可能,横着写一个9以后,再竖着写三个9,当然那些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回到自己具体的工作的时候,就变得非常非常的复杂。

因为它涉及到一个管理问题:“什么样叫完成了一个具体的任务”,而不是“我努力了”。没有结果的努力很显然就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就只是为了社交,就只是为了一种不可言明的神秘的生物信息素。

卡尼曼跟我们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快思考和慢思考两种模式。所以每当我们写出一个PPT,做出一个计划的时候,我们都要问我们自己:

整体看下来这,是一个快思考,还是一个慢思考?我运用这样一件事情,期待去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如果对面的人按照我的期待那样进行反馈,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如果对面的人不按照我期待的方式进行反馈,我又该怎么办?

或者说,如果我推演出来的反馈不是我所预计的,那么我又该怎么样改变我之前所做出的选择,或者所做出的努力呢。?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真正推演并且走出自己的快思考的逻辑模型之后,我们才有机会反省我们自己,才有机会看到为什么1年、3年、5年我们很努力,却无法改变现状的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现状无法改变,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沉迷于其中了。

邹振东教授在讲传播的时候说,传播有三大特点:第一叫上帝视角;第二叫多主体;第三叫竞争性。

也就是说一个事情发生以后,最后能怎样演变,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事件当中的主角的视角;而是事件发生以后,会有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然后把整个传播事件化,产生不确定性。

事实上,“1年、3年、5年,我们很努力”这只是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我们借用邹振东老师的思维,那么我们可以把自己从当下抽提出来,去看一看过去的1年、3年和5年,我们在努力的时候,还有哪些主体也在和我们一起努力?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性的状态?最终这样一个完整的事件的演化过程,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

于是,用同样的思维,我们可以看未来的1年、3年、5年,我们该怎么样去到新的事件当中,可能加入与各种各样的主体发生关系,或竞争的、或联合的、或既竞争又联合的。

然后,也许下一个5年,我们就会,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轨迹。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