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
定价即经营。定价决定了品牌在哪个赛道、服务哪些人群。
顾客在做选择的时候,通常要考虑两个要素:品类和价格。
例如要去吃火锅,除了选择品类——番茄火锅、潮汕火锅或者牛肉火锅,还要考虑价格。
甚至有些时候,价格本身就是品类。例如顾客对中高端汽车和中低端汽车的分类就是通过价格,15万以上的就是中高端汽车。
这个顾客选择逻辑对餐饮品类同样适用:人均80以内就是普通正餐,80以上就是宴请正餐。
顾客在做选择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先考虑价格,再选品类。例如先预算人均80的餐厅,再决定是吃烤肉、烤鱼、火锅还是椰子鸡、湘菜等等。
有的时候是先选品类,再选价格。例如这段时间特别爱吃湘菜,那么就会在不同价格的兰湘子、费大厨、炊烟之间做选择。
对西贝来说,西贝是西北菜的品类,顾客对西贝的选择首先是对西北菜这个品类的选择。如果价格太高,顾客可以选九毛九、大师兄等品牌。如果是宴请,就会选西贝。
正餐快餐化是容易的,把曾经的高价正餐降低维度,变成快餐,顾客乐于接受。但是向上升级却很难。
对当下的餐饮行业来说,人均100以上的品牌都很难生存。丰茂烤串曾经提出正餐级烤串的愿景,想把烤串这个快餐品类升级为正餐,结果失败了。西贝想要从人均80的普通正餐升级到人均150的宴请正餐,难度同样很大。
也有人说,火锅曾经也是低价产品,现在不也是人均150了吗?这个想法首先忽略了时间要素,火锅的品类升级是缓慢的过程,并且赶上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升级的那十几年。
西贝的涨价,免不了还有创始人自己的执念。或者说是内部思维。
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创始人还是普通收入的时候,他能和自己的顾客共情。财务自由之后,就觉得所有人都和自己消费差不多,这时候就已经脱离人民群众了。
西贝曾经失败的预制菜项目“贾国龙功夫菜”就是如此,一个预制菜价格和正餐一样,顾客为什么要选它?这个品牌的命名也体现了内部思维,有多少顾客知道贾国龙是谁?
西贝内部,甚至餐饮行业都知道的名字,不代表大众顾客也知道。整个西北人都知道莜面怎么念,不代表大众顾客也知道。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建议“莜面”改个名字,如果不想改,至少不要执着于教育全国顾客它怎么读。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建议西贝降价。对大众顾客来说,人均80的西贝比人均150的西贝更受欢迎。
聚焦
西贝的成功正是因为聚焦。
西贝真正的转折是在运营上的聚焦,把100多道菜精简到33道,把3000多平的店面删减到不到300平。
2014年西贝在北京财富广场开了第三代店,就集中体现了舍弃和聚焦的做法。100多道菜和3000多平的店面,意味着较高的员工管理成本和复杂的采购系统,尤其是上菜速度。
西贝从2009年开始,把原来2000平左右的店面,改为300-600平米的店,把菜单上100多道菜减为30多道菜,逐渐由围餐的餐饮模式变为简餐的模式。
又赶上了全国大量建设城市综合体的风口,给西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西贝的口号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如何能做到?除了聚焦别无他法。
我们不能否认,肯定也有人能做到100道菜也是道道都好吃。我们也得承认,33道菜更容易后厨管理、更容易把握质量,也更容易提高前厅服务质量。
尤其是西贝在全国有接近400家门店,聚焦和舍弃是必不可少的。每增加一道菜,都意味着管理难度的指数级增加。
看了一篇分析西贝的文章中提到,西贝的产品已经太多了:
小锅牛肉这一个SKU中,竟然有四个产品系列,包括白玉山药、番茄鹰嘴豆、土豆胡萝卜、板栗南瓜。
羊肉产品线,同样有6个SKU,最高峰的时候,则有12个SKU!一家300平方的店,恨不得把羊肉的所有部位都上上去。
更为奇葩的不是牛羊肉两大核心招牌产品线,而是莜面主食线,还有蔬菜线。西贝的莜面主食系列,有5 款!汤的、浇汁的、炒的都有。
不只是对餐饮品牌,所有行业都是这样:喜欢增加新产品,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尤其是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更喜欢增加新产品。
既然顾客喜欢烤鸭,那我们就上烤鸭。既然顾客喜欢椒麻鸡和烤鱼,那我们就上烤鱼。这个逻辑有错吗?满足顾客不对吗?
有错。
宝马汽车的顾客希望产品增加安全配置,希望把宝马做成一个又安全又操纵体验好的产品,宝马要不要满足?拼多多的顾客希望它变成一个送货比京东快,品质比天猫好的平台,拼多多要不要满足?
不能。因为你要看到大众顾客,而不是对你格外钟情的小部分顾客。对忠实顾客来说,你做什么他都买。对大众顾客来说,他们只会选每个品类中最好的品牌。
假设西贝的烤鱼卖得特别好,甚至占到了营收的三分之一。这时候西贝旁边开了一家太二、一家半天妖和一家鱼你在一起。西贝如何应对竞争?
西贝能把烤鱼做得比专家品牌还好吃吗?很难。大家都是正常的人类,智力水平相近的前提下,专心做烤鱼通常比一边做烤鱼一边做肉夹馍更有优势。
并不是所有的增长都值得追求,德鲁克说,只有肌肉式增长是好的,肥肉式增长最终会拖累企业。
什么是肥肉式增长?你能做,别人也能做的品类,甚至别人做得更好的品类。什么式肌肉式增长?只有你做得最好的品类,就是肌肉式增长。
有什么品类是西贝做得最好的,其他人做不好的?
西北菜。
加品类名
2021年我们就说,西贝真的能教会顾客怎么念“莜面村”么?3年之后,西贝终于听劝了,但是改得不够彻底。
这篇文章发在百度之后,底下的评论开始出现对立,西北省份的人从小就认识莜面,认为并不是西贝的错,是别人不认识。
其他省份的人就有趣了,有的人认为念“xiao”,有的人认为念“you”,很少有人念对。
也有人认为,西贝就做西北人的生意就行,没必要改名。全国各地也有很多西北省分的顾客。
这种对立性的观点证明一个事实:认知偏差难以改变,内部思维难以改变。要具备顾客立场何其之难。
西贝最近也把莜面村去掉了,改成了拼音。这样做是不是最佳选择?有人说这是为了让小朋友也认识西贝怎么读,因为西贝的儿童餐做得很好。
但是西贝的顾客是小朋友吗?就像另一个问题:妙可蓝多的顾客是小朋友吗?
不是。它们的顾客是孩子家长。是家长们决定了去哪吃,而不是孩子。家长们都认识西贝怎么读,所以拼音没有必要存在。那个位置应该加上品类名。
儿童餐是西贝的有效战术,这个战术可以升级为战备,但是不能升级为战略。理论上说,任何品牌都能做儿童餐,西贝能,海底捞也能。它没有壁垒,它不是成就西贝的那个要素。
能够升级为战略的战术必须是:只有西贝能做到,任何竞争对手都做不到的那个有效战术。
所以,西贝有必要把拼音那位位置换成“西北菜”。
有人说,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也没见加品类名,不也做得很好吗?
这是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店,清清楚楚用大号字写着:美式快餐,肯德基家乡鸡。
这是麦当劳在美国的第一家门店,十分明确自己的品类:汉堡。甚至这个品类名比品牌名还要大。
海底捞确实把自己的品类名去掉了。我们认为这是错误做法,是品牌被咨询公司误导的表现。海底捞自己也陷入了内部思维,以为所有顾客都知道自己是干啥的。
我们设想一下,一个小镇青年初次到城市看到这个门头会则怎样想?它是不是特别像一个KTV。
海底捞也不总是那么傻,例如开到日本的门店就把品类名写得很明显。
有时候不加品类名,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能做到肯德基中国的一万家门店,你也可以把品类名去掉。如果你能像麦当劳那样在全球3万多家门店,你也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