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保持读书习惯,平均每天读书1-2小时,对我来说,读书不需要坚持,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习惯。
2023年,家里多了一位小朋友,按照既定的节奏读书就比以前困难了很多,小朋友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各种鸡飞狗跳,有近一周的时间竟然几乎没读书。小朋友大一点之后,又会有新问题,比如你读书刚进入状态,小朋友哭着跑过来求抱抱,你就不得不放下书,等哄好了孩子再重新读书,就又需要时间重新进入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的投入度和沉浸感也不如前几年。
有了小孩之后,人们总会放弃一些事,那些你没有因此而放弃的事,就是你的热爱,过去一年,我放弃的事是看电影,以前每年要看200-300部电影,去年大概也就看了不到100部。
尽管面临巨大困难,我还是没有放弃读书,并且在有老人帮忙之后,读书也算基本达到过去的节奏。
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不受影响地常年读书的?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兴趣和习惯。
【12本好书推荐】
01 《我们在为什么样的广告买单》
罗伯特·希思在这本书中探讨了非说服性广告的独特价值。希思认为,这类广告并非直接旨在说服消费者采取行动或立即做出购买决定,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潜意识。
他指出,虽然这些广告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具有直接的说服力,但它们通过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形象和情感联结,长期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希思的理论挑战了传统广告效果评估的方法,强调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是通过持续的、非直接说服性的信息传递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对某些品牌产生偏好,从而在面临选择时,更可能选择那些通过非说服性广告策略深植于其潜意识中的品牌。
希思的观点为理解广告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潜意识影响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角色。
02 《上瘾的秘密 : 潜移默化的营销方式如何重塑我们的大脑》
这本书算是2023年行为营销学在今年不错的新书,这本书与大部分营销书的差别是它是由心理科学家和营销专家一起写的,因此更有科学性,其在心理营销机制的可信度也会更强。
在书中,马特·约翰逊和普林斯·古曼探讨了如何通过营销策略深入人们的潜意识来影响其决策和行为模式。他们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不是由逻辑思维直接驱动,而是深受潜意识影响。
书中详细说明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尤其是如何接收和反应于潜在的营销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通过分析大脑的工作机制和心理学原理,作者揭示了营销人员如何能够设计出能够引发上瘾行为的产品和信息。他们强调,了解和应用这些潜意识影响的原理,对于创建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提升产品吸引力至关重要,旨在展示如何通过触及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和欲望,塑造其购买习惯和品牌忠诚度。
03 《百胜营销法》和《创意有魔力:如何想出好点子》
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探讨了如何在营销领域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提高广告和营销活动的效果。
《百胜营销法》聚焦于行为经济学如何揭示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以及营销人员如何利用这些行为模式设计更有影响力的营销策略。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和心理机制,设计出能够触动消费者心弦、促使他们采取行动的营销方案。
《创意有魔力:如何想出好点子》则侧重于创新思维在营销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运用行为经济学的见解来激发创意和创新。它指出,了解消费者的潜意识需求和决策过程,能够帮助营销人员和创意专家设计出既吸引人又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创意广告。书中提供了实用的技巧和方法,鼓励读者跳出传统思维,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开发出新颖独特、能够深入人心的营销创意。
04 《情感驱动》
这本书是由资深营销专家,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负责人写的。这本书不仅仅聚焦于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而是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在营销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洞察。
拉米拉斯深入探讨了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价到营销传播等多个方面的策略和实践,旨在揭示如何有效地结合情感驱动的营销方法以吸引和保持消费者的关注。书中的“干货”不仅包括理论框架,还有实际案例分析,展现了如何通过理解和激发目标市场的情感需求来设计更具影响力的营销活动。
所谓情感驱动其实就是如何运用感性的元素来营销,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购买。
05 《幻象》
这是一本经典老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误解和错觉。书中,布尔斯廷深入分析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局限性,揭示了人们如何被各种幻象所迷惑,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判断。他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在政治、经济、社会乃至个人生活领域,人们常常基于错误的假设或不完整的信息做出决策,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布尔斯廷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识别和克服这些幻象中的重要性,鼓励读者通过提问和怀疑来挑战常规智慧和表面现象。《幻象》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它还提倡更为明智和审慎的思考方式,帮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06 《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的《福格行为模型》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微小改变促成行为转变的书。该书基于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理论框架,即通过触发点(Triggers)、能力(Ability)和动机(Motivation)三个关键因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福格教授强调,成功的行为改变不应该是通过一蹴而就的大幅度改变,而是应该从小处着手,逐步积累,最终达成目标。这一观点挑战了人们通常认为的需要巨大意志力和努力才能改变行为的看法,提供了一种更为实用和可持续的方法论。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和实验,展示了如何应用福格行为模型来实现健康、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极改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和步骤,帮助人们理解行为改变的机制,并鼓励从小处开始,以实现大的转变,这种方法论适用于任何希望改善生活习惯的人。
07 《妥协社会 : 今日之痛》和《他者的消失 : 当代社会、感知与交际》
韩炳哲是德国当今一位非常知名的哲学家,相较于德国历史上的经典哲学理论,韩炳哲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易于理解和传播,因此也被很多人成为“网红哲学家”。韩炳哲的作品主要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他者的消失》中,韩炳哲认为以前,我们从他者身上获取信息,老师、朋友、同行、专家等都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启发,让我们学到各种知识。
今天数字化信息逐渐被算法主导,它让人无视他者的存在,使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影子,而忽略了与世界的真实联系,让人们越来越自恋。
他说:“人们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完全符合他们欣赏品位的、讨他们喜欢的电影和连续剧。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这种同质化的信息让人们陷入了一种“毫无节制的呆视”的状态,失去了对信息的反思和判断能力,也失去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妥协社会》中,韩炳哲认为心理学已经从“苦难心理学”这种消极的心理学,转向研究健康、幸福与乐观主义的“积极心理学”。它是一种研究健康、幸福与乐观主义的心理学,它认为负面的想法是要避免的,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而不是一种成长。在这种心理学的影响下,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痛苦,也不愿意倾听他人的痛苦,我们只想听到成功和快乐的故事。
因此,个人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来获得幸福和成功。在这种社会中,我们不再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也不再追求社会的改变和进步,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和自我实现。
这其实是当下的日本,在面对向往奋斗的痛苦时,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的内心价值,最极端的就是躺平。
08 《微小的总和 : 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
富人的消费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前几年“煤老板”、“土豪”们带着大金链子,开着豪车,穿一身名牌那种生活方式在富人身上已经越来越少见,社会也越来越痛恨那些炫富行为。
如今,随着中产能够购有钱购买与富人一样的商品,以及富人们对“仇富”心理的警惕,他们越来越少将钱花在炫富上,而更多花在隐形的、能够给自己带来长久价值的东西上。
这正是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观察到的现象,在《微小的总和》一书中,她提出志向阶级一词,虽然书中并没有对志向阶级的收入给过明确范围,但总体来讲,他们是一群收入远高于中产的人群,是有追求、有抱负,并努力提升自己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的群体。他们逐渐从炫耀性消费走向非炫耀性消费。
09 《芯片战争 : 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2023年,“遥遥领先”被刷屏,其中就有《芯片战争》的背景,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芯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格局,特别是在中美关系紧张、华为遭受严重制裁的背景下。
这本书通过分析芯片技术的发展、全球供应链的依赖性以及政治因素如何影响科技公司的命运,揭示了科技领域的新冷战现象。包括华为作为中国科技行业的佼佼者,如何在美国政府的严格限制下努力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芯片产业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相互依赖与竞争的复杂性。《芯片战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全球芯片产业竞争现状的视角,还深刻反映了中美科技战争的深远影响。
了解全球芯片产业格局,看这本就够了。
10 《埃隆·马斯克传》
这本书是去年最热门的商业类书籍。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独特的个性特质——"现实扭曲力场"。这一概念源自马斯克对自己理想的极端信念和强烈的实现意志,能够说服他人相信他的愿景,并将这些愿景转化为现实。这种能力让他能够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推动项目进展,改变人们对于什么是可能的看法。
马斯克的这种特质是他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争议,书中多次展示了他如何利用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来激励团队和吸引投资,这本传记为读者提供了对这位企业家复杂性格和非凡成就的深刻理解。
今年的读书总结就到这里,最后用一张《埃隆·马斯克传》中的图片作为结尾,我给这张图片起的名字是:强者的孤独。
祝2024年读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