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末闭幕的上海车展上有人动手掐架表演之后,5月末两家民企汽车品牌隔空掐架,还算体面。但戏份还是很足的。
该事件让我想起此前笔者处理某品牌侵权诉讼的经历,所以有了表达一二的冲动。
一,未判便开始表演,有越界犯规嫌疑。
笔者此前曾经历类似的危机处置案例:对方在法院判决未公布之前,对我们进行了既成事实式的公关舆论战。结果,小伎俩被我们轻松识破。经过一系列公证,有了反诉的证据,我们从被告转变为原告,在公关舆论战中,最终反败为胜。你说巧不巧。
二、比亚迪明明可以凭借对方的犯规在舆论上扳回一盘,可惜大方地忽略了。而且,声明从行文到说辞得到了不少媒体人的吐槽。
其次,内容有绑定国产品牌的嫌疑。两家民企车企,掐架是自己的事,这种时候建议就不要戴“国产”的大帽子了,容易招致网民反感,从而失去舆论场中的有利位置。况且出现负面的时候把“国产”搬出来,不是打脸“国产”吗?
另外,一方车企的声明中,居然出现有改变了原意的错别字。难道遇到这种舆论声势的负面,集团没有危机小组审核口径?不知道该车企的危机公关需不需要我无偿提供培训呢~
三、该事件如果说成是一种既定的营销范式太过牵强,笔者更乐于认为是幼稚的公关活动表演。一方冒险发声,有可能被舆论反噬。而被举报一方,不仅乖乖接招,还自设陷阱。这公关方式找谁说理去?只能说成是感性的表演了。
四、 截至发稿,未有新剧情上演。不过今天(5月26日)早盘,比亚迪、长城汽车股价低开后继续下挫。
然而,从长线看该事件的最大收获方应该是长城汽车。一直苦于市场和品牌突围的长城汽车,这次得以站在“正义”的发声点上举报对方,实际上是提高自己在普通大众中的品牌认知,同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对方相关产品。况且比亚迪的品牌力高于自己,这就让长城轻松收割了对方的品牌流量。
所以,比亚迪不仅要知道如何应对来自市场的舆论“挑衅”,也要懂得何时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