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我的看书方法

职场情商
策略人藏锋
2022-11-07

当讯息与书籍,同时被摊上台面。

如果说讯息是局部总结与观点表达,那么“教科书级别”的经典书籍便是系统铺排与共性输出。当我们想要了解某个领域,会下意识想要拿到一份“推荐书单”。

看书不仅是一次系统性学习,同时也因为在心理上给自己预留了一定时间,所以也是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空档期”的契机。

书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无用。

在看书之前,不管是带着成见或偏爱,都会有所偏颇,因为你会不自觉往上拔或向下拉。

不论是实践派或理论派,都应当是问题解决派,书是“取其长补其短”。有些经典书籍我隔几年再回看时发现,一些核心要点其实书里早已提及,只是由于特定时期的经验积累不够,所以被忽略掉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都在思考看书的意义,但随着阅历逐渐提升,便开始逐渐与之和解。

当然,以前信奉的某本书或某些观点,在工作实操总结及阅历提升之后,发现其实也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特定的经历会找到特定的出口。

有时我们觉得书里的内容太过理论,很难实操。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瞬息万变,即使两三年,也会发生天翻复地的变化。所以,理论滞后于实践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有很多书不断更新版本,但也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看书的意义本身,是找到思考的那根线,珠子会变,但连接的线是固定的。

书如同内功,决定了招式的力度,就像武僧一开始要先学会扎马步一样。有了共性的基础,才有解决个性的可能。

接下来,我将分享自己的的一些看书方法,希望能对你有用:

文章目录:

1. 为何看书

2. 如何看书

3. 看什么书


01 为何看书


看某个领域的经典书籍,需要先理清两大问题:一是自己所处环节为整体创造什么价值,也就是所处的角色是什么。二是创造这个价值的途径。

总结起来,有点像塑造一种基础“所在领域价值观”的逻辑。

书基本上解决的是共性,也就是:这个东西“得有”,但不能“只有”。是打底子与建同频的逻辑,即双方沟通不用刻意解释,因为大家基本明了。

同时,看书也是让心沉下来的契机,因为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其实你也在预留一小段时间。书是积累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书是掌握共性,以面对个性,过程中需调整。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02 如何看书


从时间的角度,分为看书前,看书中和看书后。

看书前(目的、形式、场景)

1. 清晰自己的目的

在出发之前,先要清楚要去往何方,看书亦如此。

首先要清楚看书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期待解决到什么样的程度。解决问题需要多个途径配合,那么,看书和其他途径是如何匹配的。

看书一定要带有目的性去看,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才能衡量好坏。

在看书之前,不要过于崇拜,因为这样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同时,也不要报过高的期望,因为这样会容易让自己失望。

就我自己来说,看书是帮助我梳理一些思路,搭建一个基础的框架。“原来可以这样去思考”,以及“这个板块包含的是这些东西”。同时,我会根据实操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问题对书里的概念进行添砖加瓦,去繁凝简。

2. 找到适合你的承载方式

有人喜欢看纸质,有人喜欢看电子,而有的人两者皆可。没有孰是孰非,主要是看哪种方式能让自己“坚持下来”,或者说“看得进去”。

我一般是这样的:经典书籍我会买纸质的,没有纸质的会打印成纸质版本。主要在于纸质相对电子会更容易专注,并且个人比较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做笔记的那种感觉。同时还会看用阅读APP看电子版,主要是看“热门划线”,看其他人认为哪些内容比较好。最后,我会用Xmind和word来做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汇总成自己“资料库”的一部分。

无需留存反复看的书,我一般会看电子版,并且正常情况下只看一遍。当然,也会看“热门划线”,看完之后立马做读书笔记。很多书都是速朽的,但并不代表就没有看的价值,只是其价值的密集度不高而已。

3. 找到效率最高的场景

这里说的场景指的是时间、空间及外部维度。事情太多,时间有限,所以我们需要更有效率完成一件事情,比如看书。

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这个需要去测试挖掘。看书快慢或吸收的多少,这个跟我们本身的积累有关,但也跟我们的精神集中度有很大的关系。本身积累这个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专注度却是可以短时间提升的。

时间维度的话,比如我看书效率最高的时间是早上6-8点,以及晚上9-11点。这个时间点需要进行测试,以找到适合自己的。

空间维度的话,有些人在家里看效率也比较高,但有些人可能在图书馆、自习室的效率更高,因为有那个氛围在。

外部维度的话,主要是一些外部影响因素,比如有人喜欢看书的时候手机关网,或是把通知关掉,如有紧急事情对方也会给自己打电话。有的人边听音乐边看书的效率不高,但有的人通过听音乐可以集中精神。我们可以不断进行测试对比,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对于每个人而言,时间是公平的,但效率却千差万别。找到自己的高效率看书方式,把一个小时当成几个小时来用。

看书中(框架、笔记、搜索)

1. 看框架

先看目录,也就是这本书的构成,以及作者的序言,作者为何要写这本书以及阐述逻辑。

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阐述结构,这样方便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以全局的角度思考本书内容。而不是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到哪个部分了。大标题下有中标题,中标题下有小标题,带着逻辑结构看,记忆更深。

2. 做笔记

这里的笔记主要分为原文摘抄和自我见解,看书过程中不断写写画画有助于自己的思考,做到事半功倍。

一本书真正的精华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原句摘抄,找到仅有的精华所在。让这本书成为我们的工具,摘抄可反复研读,必要时再翻回这本书。

书是工具,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注解。我们是如何看待的,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我们如何取长补短。

3. 多搜索

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可以随时搜索,即时性理解进行看书,可以提升效率。

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做到多次看一本书,所以尽量在一次看得更深入些。

看书后(回顾、对比、加减)

1. 回顾

理出思维导图,各个框架的核心要点是什么,相当于复习一遍,同时也是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

2. 对比

对比看书前的期望和看书后的结果,看满意度如何,是否达标。本来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解决得如何。

3. 加减

给这本书做加减法,加法就是还需要结合什么书,减法就是删繁就简大道至简,找到核心要点。


03 看什么书


对于品牌营销人来说,删繁就简之后,我推荐以下20多本书,希望能帮到大家。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33.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37.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41.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45.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50.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55.png

微信图片_20221107143359.png

其他关于看书的想法 

没有读某本书,真不一定代表什么。

对一个东西的了解,不一定非要读某一本书,内容基本都是相通的,读其他书也可学到。同时,我们需要尊重常识,很多商业逻辑都可以从生活中得来。

村口的老张也许没读过什么书,但并不代表他就一定不会做生意。也许,多年开烧饼摊的他,对于生意了如明镜似的。

有些书是经典,有些书是信息点。

为什么把一些书称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它讲到了共性与常识。阐述了简明扼要的方法论,可以套用在多个场景。

然后还有一些书,也许看上去没有那么大部头,也并非流传已久的经典。但是里面的某些思考,可以让我们有所获益,同样值得一读,相当于添砖加瓦。

一本书是谁写的,为何而写,可以了解到此书内容的本质。

谁写的,作者只会写自己认知之内的东西。为何而写,说明这本书主要为何种目的服务。当了解了这些,也就基本清楚这本书的基调了。

看书,应该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

其实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只一种,每一本书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

有些人觉得深,有些人觉得浅,就像小学课文“小马过河”一样。最重要的是,你的情况如何,需要什么类型的书。

总结:

看书是一种毅力,解书是一种能力,用书是一种格局。

带着实践的逻辑看理论,带着理论的逻辑做实践。正如前辈所言,“无他,手熟尔”。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