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有一些朋友,来问奇怪的问题。比如:
你怎么赚钱的?
你说,我回答还是不回答?以文字驱动的传统自媒体,在别人眼里早已经过时了,盈利办法早就被做的不错的人公布在网上了,我只能在存量下安分守己的做点儿小事,有什么可问的。
卖课、做社群、做咨询、接广告等,你一查就知道了。
如果换成是你,别人问,你会怎么回答呢?不认真回答的话,一句话就能说完,如果要认真回答,一上午都说不完,因为在拿到结果面前,过程的艰辛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
于是,那天我在笔记软件中写下一段话,意思有两层:
一,和别人公开直接交流时,不要问核心问题,别人一下子回答不上来,得不到答案,也让对方尴尬;二,别人赚多少钱,怎么赚?私下里聊更合适,否则,这种交流方式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这让我想到春节回家的桥段,不懂事的亲戚会说:小王,回来啦,在哪工作?一个月多少钱的场景;你说,别人该怎么回答是好。
直接追问核心问题的行为,得不到答案,还很招人烦。后来想了想,也没什么秘密,总结成了四点,你听听看。
01
先从创作来说:内容是种子,培养种子才会不断发芽。
什么意思呢?
过去4年多,注重品控质量的情况下,写了几百篇关于品牌营销、认知心理、科技洞察方面的文章,在各大平台都能看到。没错,这就是写作的力量。
谈到写作,周边的人都说写的快,高产似母猪,不对,母猪都赶不上你。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夸我,还是在损我。
很多人一提到写作,就害怕。害怕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眼睛都看花,头发都要白了;害怕坐在电脑前,一字也写不出来。
没错。
我刚开始也这样,后来就爱上了写作。通常这种害怕来自两个方面,要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要么,没能把问题搞清楚。
怎么办呢?我就带着问题去探索,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如果你想提高写作效率,不妨从一张卡片开始。
尼基奥斯·卢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卡片笔记法,受到很多人推崇;你在搜索引擎里一搜,能找到成千上万的相关链接,这些链接会详细告诉你具体怎么操作。
我知道你之前也读过不少卡片笔记的文章,不过,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卡片笔记和卡片写作还是有区别的。
什么是卡片笔记呢?
纸质时代,老师常说,用笔写下来,写的时候,不要摘抄,要尽早戒掉单纯摘抄的习惯;如果你回家抄10遍,还是记不住,考试时不还是不会吗?
正确的方法是记录关键点,把自己不懂的部分详细记录下来,然后通过间隔重复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当你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进入“意义学习”的状态,意义学习是最小良性闭环,持续记录不懂的、再串联学习,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这段话,给我很大启发,卡片写作就是这样,你可以随时把想法记录在笔记软件中,别管当下写的好与否、有没有用、长还是短。
举个例子:
今天上班,坐在办公室,被领导气到了。你可以把这整个事情描述出来,比如说:“今天早上开会时,领导突然说我上一个项目的进度没达到预期。”
他说话的声音很大,还是在同事面前说的。这让我挺尴尬的,也不太舒服。因为我已经尽力按时完成任务了,而且之前也没人跟我说项目有问题。
这就是卡片笔记。
你可以记录很多这样的想法,写成不同的小笔记,给它们贴上标签,存到笔记软件里,这样就变成了你的数字资产。
我记得当年写第一张卡片内容是:「我在想,品牌营销到底是什么东西?品牌和营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很多人把它们放在一起说,不能分开来说吗?」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才开始不断地去探索品牌和营销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笔记是用来沉淀一个想法的,那卡片写作是把所有这些想法串联起来。比如,我突然想写某个主题的文章,我会在笔记软件里找到以前写的笔记,把它们根据文章的主题排好顺序,然后写出来。
所以,过去我用两种方法,把所有的经验、思考都记录下来,就像种子一样,一点点发芽,最后长成了文章。
但是,搞创作有瓶颈,一个人的经验再多,几年时间也就写那么多。怎么办呢?这就要建立一个正向的飞轮了。
什么是飞轮?
内容吸引更多需要的人,需要的人和我的交流,又沉淀成了优质内容,这样又能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所以,这个过程就离不开一个「场」。
02
什么场?怎么做?这是一关于智远和TA朋友们的故事。
我创建了一个社群,这个社群经历了三次改变:最开始叫「幸会」,后来改名为「满吨」,现在则分成了两个部分:满吨星球和智远及他的朋友们。
这三次迭代,准确来说,是从有公众号开始到现在的一段旅程。过去,有一些朋友会问我,为什么要加入星球,或者说加入你的付费社群?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都在做IP,凭什么要我给你付费,你算什么?讲真的,放在以前,我会说:交付价值。
比如:
我会说,加入满吨星球,你可以获得很多权益,一个营销资料的大仓库,我们存了很多过去十年的营销方案;还有提供干货知识的专栏,涵盖市场营销、公关等系统的方法论。
还有我写的AI手册、个人思考专栏、MOS专栏等等,甚至,你还能得到我2024年8月下旬即将发布的新书《自醒》。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权益等等。
但在今年这半年的发展中,我意识到可能理解错了,因为我回答的东西,不一定是别人关心的。
前段时间我去买衣服,试衣服时,店员一直在我耳边说这是某明星同款,其实,我并不关心明星是谁?谁代言的,因为他们离我很远。
后来,我才领悟到,社群真正意义是建立「能量场」。
之前社群中一个朋友说,你什么都不用解释,也不必为付费的用户说那么多。
你的内容本身是你能力的展现,如果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就能把一群喜欢你的做事风格,和认为你的内容有价值的人聚集在一起。
这本质像建立一个共鸣的社群一样,通过专业和独特视角,为大家带来价值,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和启发的集体。
后来,我才明白了一点。
能量场,这东西,是种连接,不能一下子就建起来,得一点一点来积累。这个积累,是要靠不断地展示可信的价值才行的。而收费,是一种筛选方法。
为什么要筛选呢?以前,很多读者因为工作上的困惑、业务问题,或者是找合作伙伴的难题来找我帮忙,我都无条件帮忙。但慢慢地我发现,帮了一些人之后,就再没下文了。
我每年都会看一遍《教父》,里面有一点印象深刻:
如果有人能帮你,但他们并不需要你的帮助,那你怎么努力去讨好他们,他们也不会真正把你当回事;反过来,如果你能给别人提供帮助,而他们也认可并愿意为这种帮助支付,这样的关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脉。
换句话说:真正有用的人脉,是那些你能帮助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帮你的人;基于这些经验,我决定只把精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人身上,所以我开始提供会员服务。
我也特别希望遇到和我想法一样的你,也欢迎你加入“智远和TA的朋友们”这个社群,在星球里,你随时都可以查阅过去几千份的资料和内容。
你看,这就是不断累积,一次次坚持做下去的结果。
03
怎么让自己的能量场变大呢?很多人给我这样的建议:
现在不是流行打造个人IP吗?你找些大佬给你背书,把认识的创始人、高管之类的邀请到群里,为他们做张海报,然后发出去,吸引更多人来付费。
确实,我身边也有一些资源,认识一些创始人;说实话,我真的做不出来这种事。因为我觉得,向上社交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
我给对方提供不了什么价值,还厚着脸皮求人家帮忙,一次还行,第二次、第三次,对方肯定会觉得这人挺没意思。
到最后,我就像一个跳梁小丑一样,不是很尴尬吗?所以,还不如花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那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呢?说出来你会笑,很简单,就两个字:聊、写。
聊什么呢?
聊业务,聊成长,聊心理,总之,能聊的都聊。聊完之后干嘛?写文章;上半年的所有文章主题,都是来自于真实发生的问题和一线的反馈,我聊了百位朋友。
比如:
2024年刚过完春节,大年初十,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越难越要投品宣广告》。这个题目是年前社群中一个广告从业者给我的反馈。
他当时提到了一个问题:品牌在效果广告上投的钱越多,大家的获客成本就越高,越容易陷入获客的恶性竞争。他说,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品牌宣传来做杠杆,但很多老板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把这次聊天整理成了一篇文章。结果呢?这篇文章获得了1.2万次阅读,1300次转发,还有50多家自媒体转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行业大佬的关注,比如足力健的创始人,“银发老张”。
4月份时,一个运营的伙伴跟我吐槽:字节的产品太多。
他说,刚到一家公司负责抖音商城的运营,很快发现,以前学的东西,现在都用不上了。
因为字节跳动的新产品和市场上新方法太多了,让人应接不暇。比如星图、千川、巨量广告、巨量云图、巨量方舟,还有企业号……
你根本不知道,大厂研发这么多东西怎么用,官方也没有一个详细的手册来告诉中小商家,在什么阶段应该用什么产品,真的是太难了。
那怎么办?
后来,我找到巨量广告朋友,碎片化时间让他给我详细的讲了一遍,于是,我就把字节跳动所有面向企业的产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了出来。
没想到,这不仅解决了那个伙伴的问题,还引起了字节跳动内部不少人的注意;后来,我还参加了北京的飞书活动,以及在上海的一个项目发布会等等。
还有一个关于AI搜索的故事。
社群里,一个朋友抱怨说,AI搜索不怎么好用,经常出错,把一些相似的资料弄在一起,搞得真假难分;听了他的问题,我就开始找懂这方面的人聊聊,学习一下,探索看看。
没想到,一研究,竟然把AI搜索内容写成了一个专栏。现在回头看,已经有20多篇文章了;这些内容,不仅让我结识了不少大公司的官方人员,比如微信、知乎、夸克、百度等,还为我创造了不少商业合作的机会。
这样案例,上半年很多。所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一篇问题解决后,会引出更多之前没想到的事情。
04
因此,建立能量场,不是简单地拉一堆大佬来背书,而是,每次都去帮助真正看重价你价值的人,如果对方的问题没解决,自己就深入研究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不仅对方得到了帮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在不断成长,反而又一次次影响了其他人。
雷军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做「顺势而为」。说实话,之前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太肤浅了,我以为顺势而为就是顺着大趋势做事,最好是踩在某个风口上。
后来,我在想,顺势而为和「随波逐流」有什么区别?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有了新的启发;我意识到,顺势而为的一方面意味着要接受一个事实:生活很少会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
我们总以为事情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趋势发展,我们总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这种建立在个人喜好基础上的行为,会让生活变得很艰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总在和生活作斗争的原因。
另一方面,顺势而为对个人或小团体来说,意味着要找到业务最小的可行单元,拿它去市场上验证,让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我们前进。
什么是业务最小的可行单元呢?一个词:反馈。
记者曾问埃隆·马斯克(Elon Reeve Musk),你认为人生最大挑战是什么?画面静止很久后他说:「确保你能够纠正“正反馈”,维护这个反馈,即便别人不敢对你说逆耳的话,也要保持这样,但似乎太难」。
简单来说:在任何业务或个人生活中,获取真实且有价值的反馈至关重要,尽可能拿到正负反馈、来改进现在的系统。
这何尝不是一种积累?因此,顺势,是顺小趋势。这四点与你共勉:本分做好能力圈的事、不急不慢的用链接,建势能、慢积累。
总结
成为时间的朋友,听起来很轻松,做起来难。这里面有个隐藏前提:把自己的时间丢到一个能产生复利的事里面,持续的做。
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要巨大的投入,现在再问我,怎么做的?答案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