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对于时间节点是非常敏感的。孙一宁对王思聪的“截图抢发”,张恒对郑爽的“三波物料”,都是“带节奏”的成功案例。多说一句,公关层面,“带节奏”、“炒作”都是中性词,没有情感因素,技巧而已。用造谣带节奏,恶意炒作,才是不对的。
大部分的公关方案,也是以时间为主轴设定的,再去匹配诉求对象、话题点、内容形式、输出渠道、投放资源等等。
换句话说,公关需要不断地去预判热度来临的时间点,和传播曲线的波动,才能成功“卡点”,以求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或者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对于时间点的预判,基本上都是有偏差的。再优秀的公关,也只能提升猜对的概率,和收窄误差的程度。
注意,公关优秀的表现是判断得准,不是控制得严。“万物皆可控”是饭圈的脑回路,不是公关。再说一遍,正是因为舆情充满不可控性,才需要去做公关这种软性的、通过沟通来增进相互关系的工作。
从最近的热点事件中,选几个时间点产生差异很大的案例说说。
01 滴滴闯关上市,发酵时间1天
监管部门对滴滴出手这个事情,大部分人连正经“讨论”一下都很难的,更不要说提出什么真正的看法。大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
如果想要真的参与讨论滴滴这次的下架,至少要想弄明白4大块的知识点。
1) 政治方面。中美关系目前的博弈,不算“缓和”。滴滴这个事情,影响打击面或许和华为那个不一样,象征意义却也不小。
2) 技术方面。大规模体量的数据,可以怎样利用,会带来怎么样的安全问题。
3) 财经方面。美股与国内上市的区别至少要搞明白吧。连最基础的“注册制”和“审核制”都搞不清楚,还问为什么去美国?认为去卖国的和认为去扬我国威的,简直是吃同一盘菜长大的。
4) 商业模式方面。好好看看滴滴的招股书以及过去公布的报告。滴滴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盈利能力被扒了个底儿掉,还急需资金回血。
所以,关于滴滴我分析不出什么。这里只说关于时间线的问题。
滴滴6月30日登陆美股。舆论是在7月2日第一个文件下来之后炸的,7月4日第二个文件下来之后,热度再次上升。这些时间点,程维和柳青应该都是想得到的。先斩后奏的“硬上”,也是管理层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
可以选择,但是必须付出代价。所以,滴滴在上市后没有敲钟、没有晚宴、没有媒体投放、甚至不建议员工们发朋友圈,姿态放得低到不能再低。这些做法,面对监管的文,没有决定性的实际作用,不过明确表达一个态度:我没嘚瑟。引申义当然是,我知道错了,你看我都苟着了。不求灭火,只求不火上浇油。
滴滴这个热度与时间点的关系,告诉我们:
有的问题,即便可以判断出来精准时间点,公关操作依然没有余地。
02 院士被打,发酵时间1个月
关于殴打院士的信息,我最先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记者说“终于有第一家官媒报了”。
7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航天投资董事长缘何打伤两院士?伤者已住院,警方在调查》。
7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通报称,张陶即日起暂停履职、配合调查。
但是,事情发生的时间点,是在6月初。也就是从发生到舆情发酵,已经过去到了一个月。一个月里,双方都做了什么?
航天投资这边,波澜不惊,董事长照常上班。即便现在舆情都很激动,航天投资依然明晃晃地护短。最新通报里面,董事长张陶还是“同志”,打人的行为强调是“酒后”,“高度重视”的4字套话在1个月屁都没放之后居然有脸写上去。
院士这边,只能通过媒体渠道“维权”。航天投资完全不作为,自家单位也没话语权,受害者最终借助“院士被打”的眼球效应,才把事情呈现在公众眼前,形成热点。敢情要是没个院士身份,被打也就只能算了。
航天投资这个热度与时间点的关系,告诉我们:
不是当时没爆,就过去了。时间点拉长,产生新的问题:原来只是打人的事儿,现在还有态度问题。个人认为,现在航天投资的态度是更严重的问题。我同意曹林老师解读的:完全对于对打人者毫无基本谴责态度,对被打者没有表现出半点关心之意,充满傲慢和冷漠。
爆发前的窗口期,没有用好。公关面对负面事件,当然也是不希望爆的。不希望爆,就要干活的呀,不是留着时间让你装死的。航天投资通报表现出来的气质,就让人觉得他们肯定没有好好去跟两位院士道歉,以求和解。
按照媒体报道中提及回答问题的是“乔姓董事长秘书”,想来他们是没有公关的。
03 蜜雪冰城洗脑歌,发酵时间1年
蜜雪冰城的歌,大家都在求说“别唱了”。感谢我那不中用的脑子,我真的没有记住,毫无困扰。
2018年,华与华就为蜜雪冰城创作了雪王形象和整个符号系统。日常爱怼客户的华杉借助这轮热度,发了微博:“你们说我LOW,不知道LOW的是你自己的脑子。”
这是3年前了。
不说基本盘,这首洗脑歌也不是新发的,而是在去年7月推出的。从发布到成为热点,用了1年。这次的爆发点,是B站。蜜雪冰城6月4日正式入驻B站,上传这首主题曲之后,才形成了大规模传播。
蜜雪冰城洗脑歌这个热度与时间点的关系,告诉我们:
渠道和内容的匹配性,对于传播速度和规模都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一直反对什么渠道都非得去噶一脚的主要原因。
非促销型的品牌塑造,有着整体体系,并且不断围绕这个体系去做,不用太“卡”时间点。能早一点,是好的;晚了一些,也未必不划算。大规模传播具有偶发性,不要指望一个东西今天做,明天红。大家总觉得网易家的总是刷屏,你去找找,网易家扑街的也一大堆。有的扑到你根本找不到。
04 陈延年,二次发酵时间94年
1927年7月4日晚,陈延年被押赴刑场处决。
我看到的电视剧截图里:他身着短衣,皮肤黝黑,浑身血污,年轻的脸上满是坚毅。
94年前,他的牺牲,会感召和唤醒很多人;94年后,他的热度,再次影响大众。
这轮其实应该算是二次发酵。(“二”是泛指,可能之前还有过不同程度的)大规模发酵的原因有很多: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觉醒年代》的热播,敢跟他爹(陈独秀)叫板的叛逆个性,年轻有为却在29岁就英年早逝的惋惜,以及那张颜值过硬的“偶像脸”。
众多因素叠加之后,之前很少有人知道的陈延年“被迫营业”,上海的龙华有人去扫墓,合肥的延乔路有人去献花。
陈延年这个热度与时间点的关系,告诉我们:
时代因素的推波助澜,是不可逆的。传播最大的“借势”,就是时代。还是那句话,真的要把公关做好,不可能不看新闻联播。大厂公关还要加看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价值观的传播,是循环的。关键在于,要用新的形式、新的议题,去做“焕活”。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直去替换核心价值观,内在不变,呈现方式多动动脑子就行。
总之,时间点,你是不可能都控制住的。
踏实积累经验、认真做好功课,不要听风就是雨,比那些信口开河的人判断精准一些,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