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原型角色、英雄、燃系
《觉醒年代》掀起了遍及社会各圈层的火爆,不只是任正非等老一辈人欣赏和推荐,也获得了年轻人的普遍关注,还激起了社会各届对先烈的追悼,从合肥延乔路的路牌下、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的墓碑前、都摆满了悼念的鲜花。
民间也自发设计了剧中角色公仔,获得热情的支持,很多人表示一看上头,希望能尽快推出潮玩——
来自微博@设计青年 的同人设计
趁着周末日,我把《觉醒年代》补了课,一口气全部看完,切身理解了这部剧火爆的原因。
一个内容能够火爆和打动人心,一定不仅仅因为政治等外部原因,而是内容本身有非常打动基本人性的地方,激发起共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普遍的情感共振。
觉醒年代就是胜在情感极其纯粹,和角色的鲜明。
下面,我就从IP打动人心的最重要两点:共情与人性角色,来解读这部剧的力量。
以下,详解。
01 燃系
不同的IP和人们的共情点是不一样的。
我分为八种,分别对应人性潜意识中不同的情感共振:萌系(治愈能)、甜系(温情能)、冷系(酷帅能)、燃系(热血能)、超人系(英雄能)、丧系(反英雄能)、贱系(骚浪能)、沙雕系(傻气能)。
《觉醒年代》是典型的燃系、热血能。
什么是燃系?
“燃”是一种代表生命力最旺盛火热的状态,代表青春、热血和激情,是最具生命张力、正能量最澎湃的一种共情。
在日系动漫中,路飞、樱木花道、圣斗士都是燃系,美系英雄动漫中最年轻范的蜘蛛侠也是燃系,在中国电影中,管虎的作品最具有燃系气质,比如他的《八佰》、《老炮儿》、《我和我的祖国》中第一部“升国旗”。
是的,《觉醒年代》和《航海王》、《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八佰》等是同一类共情,以张扬和激情、激发起人们生命力的共情。
这正是它能感动年轻人的原因:年轻人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热血和梦想;这也是能感动其他年龄人的原因:中老年人能从中能感受到自己的青春和理想。
燃系IP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主角们,往往需要一个强大的任务或使命,作为对抗世界的出路,而且必须突破自我。比如《航海王》中寻找伟大航路、《灌篮高手》中要突破自己成为灌篮高手、《八佰》中要守住四行仓库对抗日寇。主要不是人和人的对抗,而是人和世界的对抗。
所以燃系作品一定不能是宫斗片、权谋片。在所有成功的燃系作品中,勾心斗角和权谋都必须放在非常次要的地方,人们真正要对抗的,是一个强大的黑暗的世界,即使有反派,也是从属于黑暗世界的,正派和反派的斗争,更多是信念的斗争,而非权谋的斗争,因为权谋等因素如果太重,会严重扰乱热血的共情。
于《觉醒年代》,是一个对抗腐朽世界、探索救亡出路的过程。
02 英雄
燃系IP一定是以英雄为中心的作品,而且往往是群像。
而按IP角色的作用,英雄这一原型,象征着人们的“自我”。
英雄,象征着人性自我对自身整体性的探求,并最终要达到超越自我限制、突破过往幻觉的目标,完成“自我”。
所谓故事,就是英雄完善自我的过程。通过故事,英雄们会遇到老师、指路人、敌人、伴侣、追随者、引诱者、叛徒和救赎者。只有通过这些,英雄才能成为完整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人生和成长的各个阶段,构成了“英雄之旅”,所以英雄的故事,象征着每个人在生命中的必经和转变之路。
对于“燃系”作品来说,打造好英雄是首要任务。
这些英雄应该具备人类共通的品格、情感和动机,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将自己投射到英雄的心灵里。
观众希望在英雄身上看到自己渴望的品质:被爱和被理解、获得成功、获得自由、生存、复仇、去除邪恶、自我表达的欲望……
通过观看和感受英雄们的故事,观众要能够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引入英雄体内,在某种意义上,观看的体验,就是让观众们也成为了英雄。
这就是共情,通过英雄与观众共情。
英雄有很多种类——
以集体为重的英雄、孤独的英雄、
自愿的英雄、不自愿的英雄、
反英雄、悲剧英雄、
催化剂式英雄、
救赎式英雄、
等等
《觉醒年代》作为一部英雄群像的作品,这些不同类别的英雄都有,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共同组成了一个燃系的、多元化的英雄世界。
下面,我会逐一解读《觉醒年代》中的这些不同的英雄。
这对大家如何塑造IP角色,会有极大的帮助。
03 陈独秀与李大钊
陈与李是《觉醒年代》最重要的两个主角,也共同寻找、开启了中国的新救亡之路。
他俩也正好代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英雄。
陈独秀孤独、傲骄、天马行空;李大钊合群、执着、身践力行,正好一个上天、一个入地。
这正好就是两种英雄原型:孤独的英雄、和以集体为重的英雄。
从他俩的出场就能明显看出来,李是在留日学生的人群中的,而陈是孤独游荡过来的,一个在试图说服大家,另一个则主动找抽。
再看看整部剧中两个人的经历,
是典型的集体英雄与孤独英雄的差异——
李大钊:
在开始时,他是生活在集体中的。
中间他离开群体,独自冒险。(去南方了解民情)
然后,他再次融入集体,发动大家。
陈独秀:
在开始时,他离群索居。
中间,他加入群体,在北大发动新文化运动。
然后,他又离开群体,离开北大,独自远行。
李大钊是正英雄,陈独秀实际上是反英雄,这个反是反潮流和特立独行之反。
李大钊像一个带着太阳光辉的金甲战士,观众之所以喜爱这样的角色,是因为很容易成为朋友、师长,能帮助自己、也容易理解。
而陈独秀更像一个身着生锈铠甲的骑士,一个主动拒绝社会或被社会拒绝的独行者,他就像堂吉琦德、罗宾汉、加勒比海盗。观众之所以喜爱这样的角色,是因为他的叛逆不经,切中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放浪之处。
这一正一反,成为推动故事、完成冒险的两股原力。
也正好是最经典的CP:呆萌与傲骄的组合。
04
辜鸿铭
貌似作为保守势力、守旧派的代表的辜鸿铭,其实也是一个英雄,当然也和陈独秀近似,是特立独行的反英雄。
这正是《觉醒年代》的优秀之处,反对势力并没有简单丑化、脸谱化,而是同样有自己的人格、自尊和人性可爱之处。
这个看起来无比糟老头的糟老头,符号化特征极为鲜明:古装、留辫子、随时用茶水漱口,身后永远跟着两个托着托盘的忠仆。
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如果做成潮玩,应该把这一主二仆都放进去,再加个茶水漱口的动作,就极为相映成趣,很值得收藏!
英雄的塑造是必须立体的,弱点、瑕疵、怪癖和陋习,反而会让角色显得更加真实动人,或许角色越神经质,观众越喜欢。
而剧情以先抑后扬的方式,让他做了十几集倒行逆施的反角后,以一场酣畅淋漓的、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骤然反正,也让很多人立即由黑转粉。
当然辜鸿铭先生也绝对有这个资本让人转粉,他不是普通的保守派,对西学的造诣,其实比众多新派都要深厚得多。
而他对中国人的精神阐述和对西方人的看法,也很容易获得今天人们的认同,就是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所以我赫然发现,其实——
辜鸿铭=国潮
细想想看,辜老先生对国学的推崇,对中国人心灵的赞美,担当得起“国”这个字。
而他留学西洋,通9种语言,获13个西洋博士,又是当时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又完全担当得起“潮”这个字。
而他一直孜孜不倦向西方人传播东方的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这不就是真正的、世界级的“国潮”吗,即使在现在,我们也还没有达到他的国潮高度。
所以辜鸿铭先生一定会因为这部剧,收获大量的粉丝,包括年轻的粉丝。
国潮者,辜汤生。
05 周树人
英雄不只有集体和孤独的差别,还有自愿和不自愿、主动与被动的差别。
陈和李在剧中是自愿和主动的英雄,具有行动力、善于协作、自发而主动。
而周树人/鲁迅,就是不自愿/被动的英雄角色。
不自愿/被动的英雄特点是:出场时是消沉的、满心迟疑的,有些犹豫消极,需要外部力量推动才进入冒险。最好的讲故事方式是让不自愿的英雄在某个点上发生改变,在必要的动机出现之后,才变得能主动起来,进入英雄冒险。
在剧情中,周树人就是因为张勋复辟,而愤然到教育部门口,亮出“不干了”的牌子,开始转入积极的,但仍不断需要其他角色的督促推动。
所以这个“不干了”的牌子,就成为了鲁迅先生的剧中符号——
甚至还变成了毛绒公仔,出现在小红书及淘宝中,被亲切称为迅哥儿——
这种“不干了”的精神,其实很符合当代打工族的口味,让人想起“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了”的网络流行语。
这也让鲁迅这位人人皆知的个人IP,平添了一种萌趣。
塑造IP角色,是一定要有符号性,于李大钊就是两撇胡子,这让他比陈独秀更易识别;于辜鸿铭就是古装和辫子,于周树人/鲁迅,除了胡子,就是这块牌子了。
06 蔡元培
蔡元培在剧情中承担的,是导师型角色,也就是催化剂式英雄。
什么是故事中的催化剂式英雄?
不像故事中的主角英雄会发生改变,催化剂式的英雄,尽管也不断做出英勇行动,自己却不需要有多大改变。因为,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促成其他角色的改变,甚至促成一个系统和世界的改变。
这就是导师的任务,而蔡元培先生就是导师。他可以不是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却是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在IP角色观里,导师代表着人心中的良知,在人生的旅途中引导着我们。
导师角色的戏剧功能,是传授、训练、激励,赠予关键的礼物,以及忠告、善言和道德法则,他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激励英雄,帮助他克服恐惧。为了让英雄下定决心去冒险,导师会展示某种事物,或者做出某种未来的安排。如果英雄非常不情愿,导师还会强行将主角推到冒险中去。导师也许还会故意激怒英雄。
在《觉醒年代》剧情中,有大量这样的剧情安排。这正是蔡元培先生在故事中和真实历史上所做到的。
07 毛泽东及革命者们
不同于过往其他影视,我在《觉醒时代》中,看到的是一个最可爱天真版的毛泽东,无论是形象、谈吐、行动都是如此。
这是因为,主席在这部剧中不是核心主角,给予他的是一个受启蒙的年轻人的位置。
所以,这部剧呈现了一个最萌感的天真质朴年轻人角色。
这是一个“无名小卒被选为救世英雄”的原型故事。
他就是一个出外探路的少年,在黑暗中寻找心中的灯塔和航道。
当然不只是他,还包括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一大批其他年轻人,都在承担这样的角色。
08 胡适
胡适在剧中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他有勇敢坚定的一面,是和陈、李并列的新文化运动三旗手之一;又有退缩和去政治化的一面,这使得他不希望新青年继续向前走,最终和陈李分道而行。
剧中对他最人性化刻画的是,他既风流得有些轻佻,经常和女学生密聚、谈笑和拥抱,又听话得是个乖孩子,老老实实遵父母之命与旧家庭选定的对象结婚。
所以他既是正英雄、又是反英雄。
在IP戏剧结构里,胡适这样的角色,属于伙伴式英雄,即主角英雄在人生冒险旅程中的必备伙伴,却又在适当时刻退出。他们陪伴主角英雄,是争论的对手、是不同的思考,也是喜剧的调剂,确实胡适是剧中新文化团体中最有喜感的角色。
伙伴或许象征着我们的人性当中,尚未明确、或尚未使用、而又必须激活的那些部分。
顺便说一句,我其实不太接受扮演胡适的人,因为他身材高大健硕、像个健身教练,和我心目中极其儒雅的胡适形象有些差距。
09 延年和乔年
《觉醒年代》其实是两条故事线:一条是陈独秀李大钊为主展开的父辈线;一条是就是以陈延年和陈乔年为主的、以及毛泽东等组成的年轻人线。
这些年轻人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出身的年龄,和现在的Z世代非常相似。
只有毛的年龄稍大,算90后,其他都是95后和00后,和现在的Z世代正好相差一个世纪。
所以,延年和乔年的故事,就是一百年前的Z世代的故事。
从英雄角色的类型看,这就是一对少年英雄的青春期成长历程。
这当中折射了父子关系、代沟、青春叛逆、寻找、觉醒,活脱脱就是两个Z世代年轻人的成长史,所以引起了当代人的极大共鸣。
而这对少年的故事不只是热血和青春,还有死亡。所以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在各地也引发了对这两位少年人的广泛悼念活动。
最后,说说我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所有故事的核心都是与死亡的对峙。
英雄的故事无非是面对死亡的几种方式:
1、英雄要么示范如何面对死亡而活下来,以证明死亡并非坚不可摧。
2、要么英雄死去(可能只是象征性的)然后重生,以证明死亡可以被战胜。
3、要么英雄赴死,因为某种超然的价值,从而超越死亡。
《觉醒年代》其实讲的就是第2种+第3种的故事,这并不稀奇,甚至是耳熟能详。
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人性的共情,以最纯真、自然、质朴的方式讲出来,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英雄,最终成为IP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