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洞察力都藏在思维框架里

营销管理
营销航班
2020-08-06

前言

所谓的高手,就是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要做到,首先要看到,这就是所谓洞察力,而事实上,所有高手之所以有很历害的洞察力,是因为头脑里有很多可代入的思维框架进行解释,产生解释力。

而事实上,要产生解释力,是需要不断刻意练习思维框架的应用的。本篇,就是营销航班社群内部一次刻意练习的主题,从问题提出出发,然后按所学思维进行练习的所写成的。

请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你会怎样思考?

  • 月入1W和月入10W的差别是10倍吗?

  •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会在哪里?

  • 我想要成为高收入的人,要怎么做?

这是前段日子营销航班练习的题目之一,目的是通过刻意练习,帮助营销航班童鞋用学过的内容,洞察简单问题背后深刻的本质,从而搭建自己的行动方案。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与逻辑,就看你有没有洞察的能力。不妨闭上眼,思考几分钟,问问自己会怎么回答这几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806154506.jpg

不同人有不同回答,我在航班外提问的时候,有些人答复我:

  • 差别肯定大呀!10倍的差距!能够月入10W以上,我就不想努力了。

  • 这是学识的差距,本事的差距,拿10W一个月的人,是做高管的吧?

  • 人家家里有钱,不一样,有钱人做什么都有钱,没钱的做什么都累。

  • 我一个月还没1W呢,想多了。你一个月赚到10W了?

最后一句气死我了。不生气不生气,气死没人替……

还是秀一下航班内的回答吧,深度和内涵明显不同:

同等的教育学历,相同的生活成本压力下,比如房贷,车贷,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

月入一万以内的人,他的人生关键词是生存与焦虑;想着今天怎么活下去,未来?以后再说。

月入十万以上的人,他的人生关键词是事业与自信;想着未来10年的计划,现在?正在脚下。

这两类的人生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两个人可以主宰的东西不一样多。我们称之为【自由度】,增加自由度有四个维度

  • 生存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注意力

  • 行动范围:包括眼界,格局,有效社交。

  • 认知范围:包括知识储存量,对事情本质认识的深度、广度,对破局和做局的宏观认知与对人性的微观认知。

  • 能力范围:包括技能,思维,行动力,执行力和坚持

因为人生不是线性的,这四个维度上任何一个维度发生了变化,人生也会发生反转。

生存成本一样的前提下,收入越高自由度一定越高。但是如果“生活成本”这个维度发生变化,比如月入十万的人,生活在一线城市,几乎月月被各种贷款掏空,而月入一万的人,生活在平稳安静的小城镇,每月支出后有很多盈余,反而是收入低的这个人自由度更高,后者的生活解决了当下的苟且,有更多诗和远方。

同样的,假如虽然目前收入低,但是能够不断扩宽自己的行动范围,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而有的人收入高,却仅限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在时间线上发展,月入1万的,一样有机会跑赢月入10W的人。

决定差距的还有能力范围,月入10W的能力不一定比月入1W的强。我认识一个从农村出来的80后小伙,10年前只是个月薪300多的饭店服务员(地哩),但是他如今是月入百万,创办了一家独角兽互联网公司,估值亿元,这两年在筹备上市,他名下也有几个月入10W的高材生。

以上三个变量对自由度的影响都很大,然而最决定的因素是认知范围;认知范围足够大的人,看待事情更加长远,能比一般人更快的洞察事情的本质,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选择。

任何人永远赚不到,超出自身认知范围外的钱;除非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以上,就是以框架思维为基础,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截然不同?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深入底层;还能给出方案。

为何有的人会月入更高?要怎样获得更高收入,获得更高质量生活呢?别说你想知道,我也一直在找办法 

我听到最多的解决方案是:多读书,多学习,想要高收入就拼命学习。知识付费红火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共识,学习是一座通天塔

不过,学着学着,难免也有疑惑的时候,看了很多书,没记住多少;学了不少课程,没怎么用上,学学学,到底学些啥呀??

抬头看天的时候,有没有低头看路呢?读了上千本书的人是否必然就逆袭了呢?

实际未必,正如这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说的那样,我感受到了这别扭的地方:

  • 书读了不少,但是零散没有体系;记录很多不等于学会很多

  • 课读了很多,但是含金量有高有低,学员认知和适用场景不同,对课程感受和反馈必然不同,所以不能刻板的套用“买家秀”;

  • 讲座直播很多,但是理论迁移不到实践里去,直播讲的都是别人的场景,自己的场景能不能用,还是要自己去拆拆补补,绕不过去;

  • 尝试过很多计划,最终都没有实施下去;总有各种意外打断计划;

  • 一直在练习,没有停止过的努力,但是看不到成果;曙光不是看上去很远,而是压根就没看到

为什么会这样?

不断的观察和收集资料,总结出几个因素:

  1. 缺乏框架思维和底层思维,没有找到底层逻辑,所以看问题看不到更深层

  2. 缺乏系统思维,只关注了某个单一维度上的努力,成长是复杂的系统,是有主有次的配合行动

  3. 缺乏营销思维,最好的营销就是把自己当做品牌卖出去,赚取品牌溢价;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4. 缺乏足够的认知储备,总期待一天就彻底改变旧有模式,却不准备相应的认知,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5. 缺乏执行,看到了练习的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练习本身

  6. 高估自己能力和改变自我的速度,参加各种学习速成班,都是从入门到放弃,半途而废

  7. 高估自我改变带来的收益,与期待不符时候,轻易的回到原有的行为模式;如同打井人,在挖到水之前,提前放弃了

总结成一句话:借助框架思维,找到决定人生终局的四个维度,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思考,找到下面四个维度的关键,设置好OKR,一定可以改善很多。

这就是今天所要的行动框架

  • 降低生存成本

  • 扩大行动范围

  • 扩大认知范围

  • 扩大能力范围

降低生存成本

成本并不是只有金钱,时间、精力、金钱、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这些隐形的消耗一样会形成极高的成本。

降低生存成本的方式,除了节约,还有就是提效。

怎样才能提效呢?

答案是:找到专业的导师或者优秀且专业人才的聚集地,在导师的指导,以及和朋友的交流下,可以节约稀缺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都说投资有风险,我会说风险最小的投资,是投资自己,风险最大的投资,也是投资自己。

方法对了,怎么投资都是增值;方法若是没找对,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反馈出结果;就像刘润在他自己的课里提到系统的滞后效应,和人生命周期,成长有关的变化,滞后反应非常明显,非常消耗成本,例如英皇想提升自己国家的国力,认为人口增多了,国力就增强了,于是鼓励生育,但是忽视了卫生系统,导致20年后,耗资巨大,收效甚微;最后还是引入了中国的茶叶,改变了生活习惯,间接的改变了卫生习惯,反而实现了目标。

所以找对方法是事情的起点,系统改变自己就要找到增强回路,缩短延迟反馈。

又比如孟母三迁,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古有孟母,今有学区房,本质上实际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靠近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聚集地,靠近更专业的导师,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由于他们的专业性,所以可以更快的得到反馈和调节,让滞后效应变弱。

如今互联网时代,成人的学习不再固定某个学区,某个地段,可以通过加入在线学习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社群,时间和空间的成本也是节约许多。

学习科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从认知学徒开始做起,最终成为专家。

当一名“认知学徒”

它的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而不是在书本当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

  •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俗称沉淀方法论

  •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扩大所学技能的应用范围

扩大认知范围

学习是公认的,扩大认知范围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在书本中,他人的传授中总能获得一些新的认知。不过,受传媒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人人都更喜爱碎片化知识——今天看一个大咖的金句,明天又5分钟读了一篇文章,后天看到谁的朋友圈中引用了一句很有启发性的格言。花费无数碎片时间对大量的流行概念进行浅尝辄止浏览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改变

只有当我们获取到的信息,组织,加工,结构化,并能够指导行动后,才能成为知识,否则,只是一堆信息资讯罢了。

更何况,“人生而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对任何人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是无比稀缺的资源;漫无目的的行为最终会收获甚微。

所以,通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利用体系有目的,有方向的获取知识,再反哺迭代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方式是最为高效和低成本的。

那么如何形成知识体系呢?

答案是:学习底层思维,学习高手的心理表征,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心理表征是指概念、表象、图式、脚本是认知的基本构建单位

思维依据意义对他们进行组织,最终形成:推理、想象、判断、决策、问题解决、专家技能、创造力、天赋等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微信图片_20200806154517.jpg    

思维方式则是指组织心理表征的方式

底层思维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洞察本质的能力,更是让我们通过世界本质洞察过程中,学会抽象和提炼,以及有效组织信息,从而逐渐成型成体系。

学习高手,是因为高手用的方法,是在总结历史高手名咖的行为模式基础上,提炼出共同特征后,亲自实践,已验证可行的方法,这意味着这是安全的,试错成本低的模式;就不需要再漫无目的寻找某个绝招,只需要模仿他们,修改调整成适合自己的样子就可以了。

阳志平在他的《人生模式》中也提倡了这种做法:

  • 师法历史上的智者,了解历史商智者在人生发展中浮现出的共同模式,尤其是低谷时,会展现出的哪些一致的人生模式

  • 师法掌握一个时代的高阶模型

  • 思考模式的模式:元、反、空

(具体内容,可以自行查阅,不展开细说)

所以一个人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群人就是一套多维度全视角的思维体系,一群高手的心理表征,收获不是一般的多,比起漫无目的的看书和孤单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明显是高效而且低成本的。 

扩大能力范围

常言道: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知很有价值,然而在一线操作中获得的微妙手感和体会,以及关键时刻的关键参数设置,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的价值。

可惜,受到生存成本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实践的机会;也没有这么多试错的成本让自己消耗。

那么,要如何解决实操的问题呢?

答案是:践行【刻意练习】

1973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总结出一个道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不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讲真,五年、十年,如果把这两句话按表面意义去接受,那就很容易让人绝望了。

实际上,心理学史上,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是作家在西蒙研究基础上,一个不严谨的,创作需要的修辞。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和练习时间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况且,成功与练习时间不完全成正比,天赋也有重大影响;让我一个没有姚明大腿高的人,练一辈子也变不成姚明。最后就是练习的成果与时间不一定是成正比,方法同样重要。

所以误以为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往往会出现:

手:大脑,你想练习

脑:不,我不想,你也不想

于是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

那么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啥呢?怎样才能真正的刻意练习?我在阳志平的《人生模式》中找到非常简洁好理解的答案:

  • 任务难度要适中

  • 要能受到反馈

  • 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

  • 学习者要能纠正自己id错误

  • 要重视心理表征

  • 激活长时工作记忆能力

  •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断进行各类心理表征训练,让新手也能看到专家才能看到的细节,让新手越来越多细节”自动化“

长时工作记忆的培养要点:

  • 可以效仿费曼学习法,或者白居易作诗;用通俗的话,让别人也听懂,就像给信息编码一样

  • 提取结构或模式

  • 大量重复练习,加快编码与提取的链接速度

所以,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你必须耐心、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扩大行动范围

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毕竟自己的人生重量都压在了它上面。

所以除了要自律,更需要高效的成功,而不是低效的努力,就怕自己感动了自己,结果一切照旧。

想要做到高效的成功,我们要扩大行动范围,去和外界做深层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因为来自外界的反馈是最有效的评价,也是最快的狙击错漏,把事情导向正确位置的方法。

扩大行动范围的本质的含义,是与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是需要互动,需要深入链接的一种行为。

走遍风土人情,感受人文特色,实地考察,记录过程,这是一种行动范围的变化;与他人交流,交换观点,让价值观更加贴近世界的真相;生活的本质,这同样也是一种行动范围的变化。

那么,我们要如何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咱东方文化是椰子文化,对熟人软,对陌生人不轻易打开心扉;所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分了三层:外人,朋友,自己人。

我倒是想扩大行动范围,与更多牛人交流,就像抖音里流行过的一个段子:结识牛人不一定是因为我牛,而是别人牛,而我贴了上去。所以真正要做的是自己变牛,有话语权;这样牛人自然而然也会递过橄榄枝。

我也观察过一些高手,总结出一些特征:

  • 真诚,有趣

  • 把(值得交往的)”外人“变成”自己人“

  • 对”外人“保持善意


总结


好了,我把我现在知道的,都告诉大家了,很开心~~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把”外人“变成”自己人“的心理学原则:

  • 你的品味、你的思想、你的兴趣,可能让“别人”觉得你是“自己人”:

  • 帮助那些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的人,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别人”梦想的一部分:

  • 帮助有礼貌、积极向上、乐观、有奋斗精神的人

  • 帮助能够“帮助”的人,不让“帮助”成为“别人”的负担:

  • 帮助对于自己的帮助给予积极回应与正面反馈的人。

作者:扎西,会运营的商业分析实践者,8年实战,独立搭建线上店铺,并全盘运营,先后协助过三家公司解决掉庞大库存,转亏为盈。现在是专业商业分析师。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