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在2024年年末就开始做准备了。
每年我都会为过去一年的职场找一个关键词,为新的一年的职场找一点方向。
从2019年的「福报」,到2020的「居家办公」,再到2021年的「内卷」,22年的「副业」……
但到了2025年的今天,我突然发现很难为去年找一个词来概括,也很难用一个词去给2025年的打工人一个统一的建议。
在过去10多天里,我聊了不下十多位同行、企业家和前辈,始终没有办法给2025年送上一个关键词。
结果,一位一财记者的采访问题,给了我灵感。她让给35+岁的职场人送上一个2025年的关键词。
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关键词也许可以不一样。
在开始写2025年第一篇文章之前,先和大家同步一下我个人的状态。
今天的我处于一个非常混沌的状态——是的,即便是一个熟读马斯洛、ikigai和能力冰山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老粉大概都知道,我在2023年经历了失业,以及迅速再就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感触很多,然而只要是做工作就要拥抱变化。
我会再次离开目前服务的外企,在市场上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坦率说,已经有很多很多朋友劝我创业了,在他们眼里,我全网加在一起100多万粉丝,做什么生意不赚钱呢?
其实粉丝和粉丝是不同的,我拥有的读者在我看来未必100%是粉丝,更像是读者,你们订阅了我的公众号,并不是愿意听我和你说买什么。
有时候,可能是为了从中找寻可以实操的工作经验——我经常会有非常古早的文章,被小伙伴拎出来留言,问我遇到类似情况,现在应该如何应对;
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汲取一些精神力量,毕竟很多人的职场环境不是为我们提供精神力量的,相反它可能是非常负能量的环境,让我们在一天的工作后疲惫不堪;
还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价值观一致,我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被你认同,成为了你的嘴替;
当然,也有可能像是束之高阁的一本书,你觉得可能有价值不想扔掉,但你也没兴趣拿出来再读。
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能通过诸位实现财富自由,我更觉得这是一个让我表达的平台,当然,我会争取用更多形式来表达我的观点,可能是视频,可能是播客,也可能是线下小规模的课程,也可能是出书。
当然,我还是会找人力资源领域的工作的,我依然坚信,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不上班,远离职场,就没法给出有时效性的建议。我依然坚信,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还可以为打造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环境,贡献一点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当然,我也依然相信,有一家公司帮我交五险一金,是比较适合我的生存方式。之前一起做面试辅导的唐老师,送给我的年度关键词是「勇敢」。作为前辈的她很快就发觉了我这个人的本质,有想法,但很保守,安全第一。
在她的监督下,我会努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1 2024年:抽象
回首2024年,我给这一年的关键词,定了「抽象」。
这一年的职场上,我看到了太多无法理解的抽象,导致我对自己的很多认知和判断都产生了很重的怀疑。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写过不少关于职业发展的话题,
在2008-2018的十年黄金时代,随着外企的衰弱,民企的崛起,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我看到很多初创企业逐步成长为巨头,同时围绕在创始人身边的员工也逐步得到自己的发展机会,甚至实现财富自由。
作为一个从外企成长起来的从业者,我总是坚信:企业和员工是可以双赢的,对员工更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会让员工提升工作效率,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 开心的员工带来开心的客户;
- 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而被关爱被支持的员工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
- 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感,作为回报,员工在业务上尽力为企业找到出路。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企业在市场的压力之下,选择牺牲员工的福利和生活工作平衡。我之前写过《最近5年,我的职场价值观崩溃了》: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家经过公司上下多年奋斗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领军企业的上市公司,依然要孜孜不倦去通过896的「运动式加班」去强迫员工拿出更多的休息时间加班。
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些出海企业,提供给当地员工的福利和政策要远远好于提供给中国员工的福利——举个例子,同样在欧洲上班,如果你拿中国护照,你就得996;如果你拿欧洲护照,你到点下班,一分钟都不会强迫你加班……
我做了员工福利业务多年,对于员工福利的基础认知是薪资可以强调个人贡献,要体现出差异,要pay for performance,而福利更讲究公平和普惠,为啥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员工,仅仅是因为护照的不同,就不得不强制加班。
但去年付鹏在汇丰的分享音频传出后,我听了一下,感觉很多疑惑被解开了。
1)我们习惯了增长,但增长不是唯一提升收入的手段。
中国2008-2018的民企黄金十年里,很多打工人实现了高收入甚至财富自由,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把蛋糕做大了。
我们打工人多赚钱,成为中产阶级,本质上是因为蛋糕变大了,而不是因为我们在分配蛋糕时有了更多话语权。
一旦蛋糕再次变小,大家的份额都变少了,其中不掌控资源,只是付出劳动力的职场打工人群体,自然在分配上会更加拮据。
2)我们的企业跑得太快了,跑过了……
中国很多新兴企业用5年的时间走了同行业中外企几十年的路程,
我们很多民企,目前的规模和实力已经可以比肩世界上老牌的优质公司。很多外国人会惊叹于中国速度。
我们的策略是市长经济,针对我们认为应该成为我们优势的行业,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海量资源帮助这些企业成长,早期不在乎盈利,就是要卷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
就像上图一样,当中国企业们卷出来之后,他们过了政府的保护期,直接被扔到市场上去的时候,他们没法去获取利润,因为他们所谓的取势不是科技创新,而是抱紧了政府大腿,被扶持起来的。
接下来,他们发现为了战胜同行(大概率是依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同时被扔到市场上的同行们),还得降利润,卷成本,结果咱把企业赢得利润的阶段给卷过了,直接卷到了薄利阶段。
回首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光伏行业莫不如是。尤其是光伏,卷到中国光伏占比全球80%的市场份额,再一看利润,好家伙,一个比一个惨。
2 2025年关键词
如之前所述,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关键词是不同的。
0-3年职场人 关键词:变化
对于0-3年的职场新人,我给的关键词是:变化。
周期变了,电梯没了,过往的逻辑不算数了。
放在黄金十年,我当年带过一些实习生,印象深刻,不少同学手握5-6个offer,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被他们拿来当成保底offer。
而今天,一方面职场新人嫌弃四大没啥前途,另一方面四大的offer减少得厉害,能拿到四大offer的同学其实还是很厉害的同学。
因为未来的逻辑和过去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80后90后是搭乘时代的电梯飞速向上的两代人。
我们是吃到红利的一代,在一个向上的电梯里面,当时,我们会揣摩自己做了什么姿势,带来了如此大的提升,但事实就是只要上了电梯,怎么做都不会太差。但对如今的0-3年的职场新人来说,他们没有了向上的电梯。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积累的经验,对他们来说,缺乏可以借鉴的部分。
举个例子,一家大厂的HR给我抱怨,为啥现在年轻人跳槽都要50%以上的涨薪,市场并不接受这一点啊?为什么公司内部的年轻人想要50%以上的调薪,公司目前的业务增长支撑不起给他们这样的调薪啊。
我认为不能怪年轻人,他们看着自己的前辈,可能就大了两三岁之前就能有好的跳槽机会,就能不停收获涨薪的机会,他们理所当然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
但真的未必,在欧洲成熟市场里,员工的年度调薪可能只有2%,别说50%,15%都是巨大的调整。
我印象很深,在黄金十年里,我看到很多同仁,一年2跳,薪水能涨100%,理论上来说,他们应该受到市场的负反馈,跳槽太频繁了,薪资成本太高了,但没有,市场太好,能够接受这一点,反而是稳定的员工最后一无所获。
但未来呢?
在我看来,未来中国职场没法支撑这种普通职场人1年跳槽2次,每次涨薪50%+的逻辑了,甚至未必能够接受打工人2年1跳,每次涨薪50%的想法(除非你非常优秀)。
相反,未来十年,企业可能会非常关注那些薪资高,但产出低的员工。
今天刚刚看到一个游戏公司的HR错把会议纪要当成招聘启事发了出来,这个会议纪要特别有意思,明天专门写篇文章和大家说说。
其中就有一点,要针对高薪低产出的员工提出改善方案。
3-10年职场人 关键词: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这个概念,原来是讲企业的。
大致逻辑是企业走到一定程度上一定会下滑,只有找到第二曲线,企业才会二次腾飞。
打工人可能也是一样,但人人的第二曲线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通过做管理找到第二曲线;有些人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者是扩充自己的技能包;还有人是靠资源,比如销售。
在3-10年打工阶段,职场人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有经验,而且年轻,有拼劲。
但还是需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在哪里,因为好日子是有限的。到了35岁以后,按照我们目前市场的尿性,总有人看我们不顺眼。
所以,35岁以后,当我们没有那么充沛的精力时,企业为什么需要我们?
如果把自己看成一个公司的话,为什么其他公司愿意来给我付钱,让我帮他解决问题,那一定是我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市场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可能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你?所以他需要找到第二曲线。
对我来说,我很幸运,我的第二曲线是个人品牌。
因为不少同行,朋友在网上搜到发现我还挺有名的,就找到我了,所以我天然可以接触到机会。
我未必是最合适的,有可能哪些方面我根本不懂,但别人以为我懂,这就是个人品牌的力量。
10+年职场人 关键词:抱团取暖
对于我这样35岁以上40岁的人来说,一定要抱团。
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我把公司的业绩做成什么样子,我带个团队做成什么样子,但你隔了年几十年回头再看,可能就是我很幸运地蹭到一波浪潮而已。
这刚好我点卡在那个位置上了,但未来就未必了,我们还需要去找朋友、同行一起抱团。
我发现很多我有些同事被裁了以后不愿意跟别人讲,这其实可能就错过了很多机会。
你现在企业中小企业都是抱团取暖,因为日子不好过了,企业主资源比我们打工人多,他们都在抱团,我们打工人更需要互相帮助。
我是23年年初被裁,基本上第二天我就巴不得写公众号就告诉大家我被裁了。
因为我需要让别越来越多人知道这一点,然后人家知道才能帮助我。
这也是我23年不断约朋友吃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原因。在活动上有自我介绍的环节,我一定会说我刚刚被裁,如果大家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找我。
你说是不是有点难以启齿,的确如此。但认可你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你被裁员而歧视你,相反,人家会觉得你还蛮有勇气的。
愿意讲,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盘点自己的资源,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所以可以去抱团取暖,我既要敢于去向别人索要资源,也要有能够提供给别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