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 PUA 自己,去打赢那场内在的游戏

职业指南
梁将军
2025-01-15

我常常觉得,我们苦心研究的工作和学习的技巧,往往静下心来后却发现是徒劳无功的,反而那些更根本的东西更能决定我们在整场商战或者人生中的胜负。

所以,今天想和你共读一本书,叫做《心态制胜》。这本书的中文书名翻译得有点儿普通,我更喜欢它的英文书名,叫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直译过来叫“网球的内在游戏”。它追求的不是通过刻意练习去做出改变,而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觉察每一个当下,让改变自然发生。

最近我在研究自己的品牌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人的潜意识是如何活动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潜意识要如何去学习,以及如何通过引导潜意识来让人掌握一项技能。所以,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会对很多人有所启发。

第一,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学习的人,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工作者,想要学习一门技能,并且之前一直都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去学习的话,那么今天这本书将会教你用全新的方式、全新的理念去掌握一项技能。

第二,如果你现在是一名管理者,由于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教练,它会教你从教练的视角,调教出顶级的运动员、让一名普通选手快速成为专家。


01  有意识地忘我,是赢得内在游戏的前提


如果你上过一些球类的教练课,你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教练会告诉你球拍要怎么挥,比如你的右手应该挥出多大的幅度,它和你的身体、手臂之间呈多少度的夹角,然后重心大约要从左脚转到右脚,在某个时刻你应该盯紧什么东西,用什么样的力量去发力。

等这节课上完,你就会发现自己记住了 10 项要做的事以及 10 项不能做的事。

当这 20 项注意事项充斥在你的大脑里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学会,原本特别灵活的身体,如同一只在数着自己脚的蜈蚣,完全忘记了该怎么走路。

这就是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它更多的是通过指令来教你到底应该怎么做。但其实你想一想,真正的顶级运动员,在超水平发挥甚至正常水平发挥时,脑子里从来都没有这些指令。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现在投篮了,手到底要摆在肩部以上还是肩部以下,到底要投出 45 度角的球还是 145 度角的球,而是处在一个忘我的状态中。

在打球的过程中,如果球员处在最佳状态里,他的身心是完全合一的,那一刻没有什么指令,没有胜负,没有输赢,也没有自我,甚至就是纯粹地在享受这一切。

所以,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我们在教导学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有意地去教导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做到忘我,倘若能做到有意识地忘我,就能赢得这场内在的游戏。

为什么“忘我”这么重要呢?咱们来说一下背后的原理。

作者说人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叫自我 1,它是那个喋喋不休的存在。当你做了一件事情后,大脑里或心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声音冒出来:“这件事做得不对,这件事我很懊悔,下次我应该怎样做。” 这就是自我 1。

另外一个是自我2。自我 2 是隐藏在自我 1 之后的那个自我,它常常只是默默行动、默默感知,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你看这两个自我,一个负责评判,一个负责行动。

如果你学过一些心理学或行为学,那你一定知道有一本书很出名,叫《思考快与慢》。我的老读者可能常常听我介绍这本书。这本书本质上就是在介绍人的两种意识,不过书里将其称作 “系统 1” 和 “系统 2”。

两位作者所持的都是同样一种观点,即我们常常与自我 1 去沟通,让它去负责学习,让它去负责很多重要的事情,然而更重要的是自我 2,直接去影响自我 2,才是最高效的方法。

作者是怎么意识到比赛分内在游戏、外在游戏,人分自我 1 和自我 2,而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抛除那些过多的指令,让选手更专注于内心的呢?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找他做教练。这位女士说:“我的问题就是我打球时总会把球打到球拍框上,我大约挥 10 次拍,有 8 次都会打到框上。”

教练听后觉得很不可思议,要知道,即便一个正常人刻意去瞄准,想着要用球拍框去击中网球,十次能命中八次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可这位女士却在无意识间就能做到。

于是,教练就做了一些指导:“首先,你设想一下把球打到球网中心,然后试着打一下。” 之后,这位女士打了 10 次球,发现大约有 8 次左右,她依然把这个球打到这个球框上。

然后这位教练调整了口令:“下一次,你不要去关注球网的中心了,现在你就想着我要用球拍框去打球,再试一轮。” 这一回试下来,情况不太一样了。教练发现大约有四次球还是击到了球框上。这位女士也觉得挺奇怪的,暗自思忖:“我刻意去瞄准,居然没瞄准上呀。”

接着,教练又给出指导:“现在进行最后一步,你既不要想球网的中心,也不要想球拍框了。你就盯着球和球网的接缝处,什么都不要想,也别去想球到底会打到哪里,完全凭直觉去打球。”

当这位女士按照这样的要求挥拍之后,惊讶地发现只有一次球触碰到了球框,大部分球都打到了球网的中心。

这个教学实验让教练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存在过度教学,学员为了尽快达到要求就会过度努力。

一旦过度努力,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效果:不断地让自我 1 去评判自我 2 做得好不好,如此一来,自我 2 就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在行动上便会受阻,进而影响到自身状态的发挥。

这件事有点像中国古代武术家常说的一句话,叫 “用气不用力”。意思就是,一旦用力,就容易用力过度。

其实它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的核心在于,要让内心放下评判,让自我 1 彻底安静下来,让自我 2 尽情地自由发挥,这样就能达到最佳运动效果。

这种状态其实还引用了一本书,叫《箭术与禅心》。这本书是由一位德国哲学家所写,他想学禅学,于是去日本学习,然而禅学对于身为西方人的他来说很难学,毕竟他不太了解东方的思维方式。

当时有人告诉他,学习东方的禅学,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途径,比如茶艺、花艺或者箭道。由于他曾经是一名退伍军人,学过射击,他就想:“那我就选择箭术吧。”

之后,他便拜在了日本一位宫道大师阿波研造的门下学习箭术。阿波研造对他指导时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要忘却自我,发力时切不可用蛮力。这位大师还告诉他,日本的箭术绝非一项普通的运动,而是一种精神修为,应当按照精神修为的要求去修习箭道。

这位老师常说一些颇具深意的话,大意是不要去计算,别想着箭到底会射向哪儿,一旦进行计算,往往就会失算。要保持一种无我的状态,这样箭必然会射中靶心。

为什么一旦我们让自我意识去评判自己的运动状态或生活状态,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旦我们内心开始评判自己做事的好坏,这种负面评判就会变成一种心理暗示。当这种心理暗示积累多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像一个人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犯的错误肯定比做对的事情要多。如果每次犯错都念叨 “哎呀,我做错了,下次要改,怎么又搞砸了”,久而久之,心里就会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件事,从而种下恶果。


02  如何放下自我评判?“觉察”本来面目,抛弃好坏对错


如何放下对自我的负面评判呢?

教练提到应该不带评判地去努力,首先要觉察自己所做之事的本来面目,抛弃所有关于好坏对错的判断。

比如,你打了一个球但没过网,千万不要认为是自己没做好,没打过网只是一种现象,默认它就好,不要去评判它,这就是觉察本来现象。

但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我觉察了这种现象,也不认定它是好是坏,那要怎么调整自己呢?真的能调整好吗?只靠自己完全觉察不到的潜意识,就能学会做好这件事吗?”

其实这种靠觉察去调整的方式是可以的。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找教练学习网球,她的问题是引拍太高。这位女士打网球时一直想把球拍压低,但始终无法做到,于是她将这个问题告诉了教练。

教练让她到镜子前打几盘看看。女士照做了,打了几盘之后,她突然自言自语道:“我真的引拍太高。”

要知道,之前很多教练都告诉过她引拍太高,她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但直到站在镜子面前,当她挥拍的那一刻,真正看到自己引拍太高的样子,她才真正地觉察到这个问题。

这件事给教练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他意识到 “知道” 和 “觉知” 是两回事。

很多时候,学员虽然心里明白自己某个事情做错了,可仅仅是脑子知道了,身体以及神经系统却并没有真正知晓,所以这算不上是真的知道这件事。

你想,即便教练手册上写明了引拍应该是什么样的角度,或者教练告诉学员引拍要再低一点,可要是学员对自身引拍的实际情况都没有觉知,连引拍的位置在哪儿都察觉不到,那又怎么能判断引拍是高是低呢?

所以,那些所谓更好的标准指令对学员而言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身体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标准,自然也就无法判断高低对错了。

随后,教练对这位学员说:“那你现在自己对着镜子练,自己试着调整。” 于是,学员就开始对着镜子练习。练完一轮后,学员会自己琢磨:“这轮打得怎么样啊?下一轮该怎么调整呢?”

就这样,学员开始自主练习,而教练则在一旁默默观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学员在自主改变,在没有教练给出任何指令引导的情况下,慢慢地就把引拍压低了,还打出了正确的击球动作。

这个时候,教练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说很多时候,觉知就是改变。等这位学员练完后,特别感谢教练,说道:“哇,太感谢你了,你这 10 分钟对我的指导,比我过去几年学网球得到的帮助都大呀!”

教练听后,便问他:“那我对你指导什么了?” 学员一下子愣住了,回答道:“好像你并没有教我什么呀,我就是观察自己然后改进,似乎是我自己完成的一件事儿。”

你看,这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后来,这件事被教练称为 “自然学习”。


03  内在游戏的第一个关键技能:不带评判地去觉察,让改变自然发生


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太了解自然学习了。因为经过人类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更习惯运用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自我 1 来刻意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我们摒弃了。

但其实在远古时代,我们就是通过模仿、通过图像、通过示意,而非通过指令去学习的。后来,这位教练就开始进行自然学习的教学实践。

比如有一节课是步法课,在教课之前,教练就明确跟学员们说:“我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实验,我不会过多地告诉你们正确的步法应该怎么做,你们只要专注地去觉知自己的步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好了。”

这位教练明确告诉所有学员:“我对你们做出的任何评判都会影响你们的学习,所以在开始阶段我不会对你们进行评判。”这时,有个学员问了他一句话:“那您夸我们也会影响吗?这种正向的反馈难道也会影响吗?” 教练一愣,似乎之前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随后说道:“那我试一下吧。”

开始时,第一批学员只是专注于觉知自己的步伐,教练没有下达任何指令。等第一批学员练完第一轮后,第二批学员上场了,教练对他们说:“唉,你们看第一批学员的这些球都打到网里了呀。” 第二批学员中有人听后就抱怨道:“哎呀,教练,您这可太不好了,非得在我上场之前说这样的话。”

说完,这批人便上去开始打球,而教练发现他们打得不如第一组好。后来,教练又尝试夸奖第二批学员,结果却发现夸奖之后,这些人的状态和水平反而变差了。

于是,教练开始反思这件事,心里想着:“为什么我明明是在夸他们,是对他们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可他们的状态和水平反而会变差了呢?”

然后他渐渐发现,夸奖本身也种下了关于好坏的预期,因为夸奖本身就是一种评判。要知道,有夸奖就会有批评,当说某个做法是对的,相对应地就意味着有其他做法是错的。

如此一来,这群学员就会担心自己做错,进而触发了自我 1 的评判心理,破坏了原本自然学习的机制,竞技水平也就受到了不良影响。

于是,他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要让学员不带评判地去觉察,让改变自然发生。他把这个原则当作内在游戏的第一个关键技能,我觉得这个技能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去琢磨、去学习。

我们以往常常受到的教育都是,在工作和学习时要快速获得正反馈,然后迅速做出评判,并且刻意地去调整自己、进行练习。但这位作者却提出了全然不同的思路,他认为,有时候这种刻意为之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差的状态,这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探寻另一种思路呢?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觉察每一个当下,让改变自然发生,而非通过刻意练习去做出改变。


总结一下


我想邀请大家在新一年里一起做个实验,一起试试用书里倡导的自然学习的方法,采用追求内在游戏的方式,来验证一下我们在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能不能活得更松弛、更坦然,能不能更好地完成 KPI 。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不内耗,不陷入具体结果的偏执,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手。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