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你的原始资本

职业指南
王智远
4天前

原始资本积累,并不是要赚到50万、100万,而是要达到一种状态:即使不用上班,也能自由支配时间。

对年轻人来说,这个“不用上班”的时间可以更短一些。

哪怕你只是拥有一段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能会带来一些改变,你就已经完成了最初层级的原始积累。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最初层级和原始积累。

最初层级,指某个系统、过程或结构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阶段。它像刚开始学习骑自行车时,只是慢慢地推着车走,这就是最初的阶段。

如果你用半年时间跑通了一个业务闭环,这意味着你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建立了最基本的商业模式或收入来源。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自主掌控时间,比如存下2万、3万、5万块钱。重点是摆脱完全依赖打工收入的状态,开始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所以,“最初层级”可以理解为从依赖他人(比如雇主)到初步自主的阶段,是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再来说说原始积累。什么是原始积累呢?兜里有10万、20万算吗?也算。不过,这个词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出现之前,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通过掠夺农民、小生产者和殖民地人民来积累资本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暴力手段,让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举个例子:

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情况非常明显。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英国的毛纺业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大幅增加。

然而,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封建贵族和新兴一代的资产阶级开始大规模圈占公共土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转变为牧场,用于养羊。

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民被强制赶出了他们世代耕种的土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这些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只能被迫进入城市,成为工厂里的雇佣工人。

与此同时,贵族和资产阶级通过圈地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

所以,这里的初代原始累积,是通过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把财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上。不过,现在这种通过暴力掠夺小生产者的情况已经没有了。

在新时代,原始积累是怎样的呢?

个人通过打工、投资等方式积累财富,比如存下10万、20万,或者买房子、车子、股票等,这属于普通资本积累。

然而,普通资本积累并不一定意味着财富会持续增值,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这些积累可能会贬值,甚至被通货膨胀侵蚀。‍

这两年买房就是一个通俗的例子。

你辛苦攒下了40万元存款,把这笔钱全部放在银行活期账户里,觉得这样既安全又方便。

可是,几年后你发现,存款数字没变,但物价却涨了不少,以前20万元足够付一套房子的首付,现在连一半都不够了。这就是说,财富实际上被通货膨胀“偷走”了。

如果当初用这笔钱买房,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

比如,几年前,用20万元作为首付买了一套房子,如今房价上涨,房产价值可能已经翻倍。再或者,即使房价没有大幅上涨,房产也能帮你抵御通货膨胀,保住财富的实际价值。

所以,普通资本的累积,攒出来也要规划;如果没有规划,可能会因为通货膨胀或市场变化而贬值。

既然买房不算,那买车算吗?

年前,滴滴给我发了一份年中出行报告。我看了看,2024年通过滴滴出行了86次,总里程640.3公里,花了1780.2元。算下来,打车还是挺省钱的。

前几天我去看车,看完就没兴趣了。在社群中,老朋友苏泽说,买车要看工作和家庭的出行需求。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出行主要是坐地铁和打车,基本上不需要带人,也不跑长途,实在找不到买车的理由。

苏泽还说,如果不买车也没关系,买了之后可能会有新的需求。不过说白了,买车就是消费。

我特别认可郎咸平前段时间短视频中说过的一段话:

年轻人好不容易攒点钱,学点手艺,研究怎么做生意才是正事。一下子花一大笔钱买车,之后每年还得花钱养车,图什么呢?别跟有家庭的人比,他们出行有孩子,需求不一样。

我觉得这里还有一点:买车能不能提高生意成功的概率也值得思考?换句话说,以车为消耗品,能不能让消耗品为一个人增值?

比如说: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频繁见客户、跑业务的生意人,车可能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一种“门面”和“效率工具”。

有了车,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时间,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给客户留下更好的印象;这种情况下,车是一种消耗品,但它可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生意机会,间接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出门主要靠地铁,也不用带娃,也不用每日见大佬、接送大佬,车对你的生意帮助不大,那买车可能就真的只是一种消费,而不是投资。

所以,关键不在于车、房本身,而在于它能不能为一个人、一个业务创造更多价值。如果能,那它就是一种增值工具;如果不能,那它可能只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既然如此,什么东西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我认为是生产资料。

什么是生产资料?其实,答案可以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找到线索。在没有资本时,生产资料是直接用来生产东西的工具和资源。

比如,农民的土地、种子和农具,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种出食物、做出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的范围也扩大了。

供给侧为中心的时代,工厂、机器、技术和知识都成了生产资料,就像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和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大规模生产的实现。

随着技术进步,专利也成了生产资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创造更多的利润。

后来,知识和信息也成了生产资料。如果你比别人懂得多,比如是某某大学毕业的,就可以进入大企业做管理岗位,知识和信息成了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到了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也成了生产资料。它们把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

比如,京东和淘宝让普通人可以轻松开店,直接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者,一个人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能把商品卖到世界各地,平台还提供了支付、物流和推广等一系列服务,降低了创业门槛。

所以,对于商家来说,这些平台就是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创造收入和价值。

我们再来看看对个人来说,生产资料有什么?我认为,能帮助一个人创造价值、提高竞争力或增加收入的资源和工具都可以称之为资料。

如果你会编程、写作或营销,这些技能就是你的生产资料,你可以通过自由职业、兼职或创业来利用这些技能赚钱。

电脑、相机、软件和人工智能(AI)也是生产资料,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和创造东西,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内容创作、带货或广告赚钱,那么你的粉丝和影响力也成了你的生产资料。

还有,像股票、基金和加密货币这些能让你的钱生出更多钱的东西,也都可以算作生产资料。

看到这,会有什么想法呢?

在我看来,在没有钱、没有权、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学会如何先存下钱,就是从市场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这些上班时不但没有人教你,还会让你误入歧途。当一个人有1-5万存款时,电子产品就会吸引他;有5-10万时,车子和奢侈品就会接踵而至,标榜“生活方式”的诱惑也来了。

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让你觉得“我应该拥有这些”,但实际上,这些消费并不会为你创造真正的价值,反而会消耗你的积累。

前几天,我和一个职场月入3万的女生聊天,她说自己每月消费很高。化妆品要花1万,租房要5000元,还有车油费、停车费,再加上周末和闺蜜聚会,挣的钱都不够花。

一个人很难跑过消费主义,因为每个结构都是被设计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上,越是有钱的人,钱对他们来说越重要,因为他们的本金很多。

毕竟,人的认知不可能无限提高,但如果某人拥有300万、500万,那么,即使是买最保本的理财产品,也有3%、5%的收益,一年下来也是几十万,这比很多人一年赚的还多。

所以,有四点思考分享给你:

认清消费陷阱,市场上的诱惑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都值得投入,要学会区分“想要”和“需要”,避免被消费主义裹挟。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一定要加速,把钱花在能为你创造更多价值的地方,比如:学习技能、投资自己、购买生产工具,让其增值。

从小处开始设计新的“增值结构”,即使只有1万块,也可以用来学习一门新技能,或者尝试低成本创业。重要的是,让钱为你工作、增值,而不是为欲望买单。

最后,打破外部结构设计。不要被社会或市场的“标准”绑架,你的目标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而是通过积累和投资,实现真正的自由。

再通俗一点说,假设你现在有5万块钱,买一辆车可能只会让你每个月多出一笔养车费用。但如果用这笔钱学习AI编程、AI设计,它可能会为你带来持续的收入和机会。这就是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区别。

再说了,现在AI来了,学习和掌握的效率提高了,反而是大力积累个人生产资料的时候。

看到这,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你有什么生产资料呢?生产资料能让能力、效率增值了吗?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走上自我掌控命运的道路。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