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上海滩从“宝总”时代开启的外企辉煌三十年似乎即将奏响《终章》的序曲,第一代进入外企,赶上那段黄金时代的60后基本进入退休或退休前“无法无天”的时间,而稍晚一点随着中国市场迅速成长而进入外企的70/80后,似乎并不能如愿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在自己职业最高峰的年龄迎来登顶管理层的那一刻,反而不得不因为担心自己日渐降低的性价比要紧紧“苟住”在外企的位置。
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是我见过的,身边外企人失业最多的两年,甚至比在2022年“口罩时期”还要多。而且,很多人失业后就真的再也找不到工作了,有人拉伙儿创业,有人提前养老,有人靠“刷张老脸”给朋友做做顾问打打零工,更多的成了朋友圈里保险和各种千奇百怪的投资产品的定期发布者。
在外企工作,尤其是在那些颇具规模的跨国企业工作,一度是打工人“天花板级”的职业发展追求。外企工作环境舒适,注重以人为本,职业晋升机会相对公平,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直到互联网时代造就出了另一个“新贵阶层”—互联网技工,外企的平均收入待遇都是“吊打”大多数内资企业的。
同时,外企在行业里也掌握着最前沿,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大多数国内的民营企业都是从模仿或者代理外资企业产品开始建立的。而第一代外企人,也有不少是利用了在外企工作的这段时间积累的资源和技能下海经商,最终成功拿下了中国国产化替代红利的第一桶金的。
过去二十年,外企的存在为中国,尤其是华东地区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社会大部分精英阶层和富裕阶层一步步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据《2024胡润外商投资企业200强》显示,200强企业在2023年中国内地销售额累计1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GDP的8%,平均每家公司销售额500亿元人民币。且这些公司总共在华雇佣超过350万名员工,平均每家1.8万名。
可以说,过去二、三十年间,中国最大一批中产阶级的崛起离不开“洋买办”的经历,而中国商业发展的最大机会也是由“国产化替代”带来的。从轻工产品,到消费电子,再到品类繁多的民用工业品,以及当下的汽车行业,可以说,中国目前所有的民营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国产化替代这条路,哪怕诸如“华为”和“比亚迪”这些如今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巨头企业,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是通过仿制和替代进口或合资生产的洋货起家的。
诚然,当下国内市场的“国产化替代”红利依然还有一些,大量的高端装备,高科技行业还依然有不少需要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开发,但这些行业普遍行业较窄或市场规模有限,容纳不了大资金进入。而个别诸如半导体等能够支撑大规模发展的行业,其投资门槛又相对偏高,且还无法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的效应。
那么多年的国产化替代已经使得许多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大多都是在高端和超高端领域,因此失去了规模效应,固定成本难以消化,与国产竞品的成本差距也因此越拉越开。当这两年整体国内需求出现疲软,出口外贸又受到贸易保护的限制,以及由于许多内外资企业为了避开贸易限制而将大量制造业转移境外,对国内供应链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许多规模较小的外资企业固定成本偏高,运营不灵活的缺点就立刻凸显出来。
近两年,许多知名的外企都关停了不少国内工厂或业务,有的甚至撤出了国内市场。消费电子行业,2023年佳能关闭了中国工厂,索尼将相机生产转移到了泰国,2024年惠普科技计划将生产搬往墨西哥并退出中国。建材行业为例,一些小而美的品牌或细分行业品牌如美国百色熊,阿姆斯壮,意大利瓦帕茵特等就品牌在这两年都以本土化并购或MBO,甚至直接关停的形式撤离了中国业务。PPG 和宣威都分别关闭了部分涂料工厂。赢创化学虽未完全关停建材业务,但也做了重大调整。汽车行业的外资撤退更是普遍,大量的合资汽车品牌关停了工厂和产品线,如本田,东风日产均关闭了部分工厂,广汽三菱直接退出了中国市场,解散了公司。
如果仔细分析2024年我们的外商投资数字,我们会发现,虽然整体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如2024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但总体的投资资金量是减少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8,262.5亿元,下降27.1%。这说明外资在中国变得更加谨慎,而落地的业务也更偏向于较轻或是较为创新孵化阶段的类型,不再是以制造和研发为主,投资规模较重的主营业务群了。
外商和外资的落寞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这个行业和上下游产业,更是会关系到整个社会全产业链的发展。大量中产阶级收入减少,造成消费降低,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整个消费娱乐行业。今年春节档期影院的火爆以及《哪吒2》的票房奇迹不正说明了大家的娱乐消费降级,回归电影院,公园,健身运动等这些支出较少的休闲活动。曾经,某著名跨国医药企业在前年在珠海开一场年会,直接消费就是一个亿,更是带动其他旅游,餐饮,文娱,广告行业的数亿的产值。而今年由于国产产品大量挤压自己的市场份额,预期不佳,所有差旅、团建预算都被严格管控,大家一起勒紧裤带过冬。不知道会因此饿死多少靠着这些大公司养活的中、小服务型企业。
那么,对于当下还身处在外企的打工人来说,下一步的机会是什么?是尽早投身民企?还是出来自己创业,或是继续留在外企咬牙坚持,希望熬过这个下行期?
我认为这三条路都可以走,但是要看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属行业。那些在目前外企产品力还依然有一定领先优势,内资企业还是群雄逐鹿,国、央企还没下场挤压的行业,找到适合的民企,先走出舒适区,也不失为一次豪赌和机会。但是民营企业的最大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对于在外企习惯了一切有规则的打工人来说,突破和克服对于规则的执念,可能是最难的一关。
而抱有创业想法的,或者想继续在下行期的外企找出路却可能开启一条未来10年中国最大的机会之路。如果说过去20年外企提供给国人致富的机会是“国产化替代”,那么在这条路快要走完的时候,新的路——收购外资企业在国内的优质存量业务可能是未来10年造富和改变阶层的最大机遇。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外企将其在中国的部分甚至整体业务出售给本土企业,资本甚至管理层。譬如,前几年餐饮业巨头的麦当劳把在华业务出售给中信资本变成了金拱门,建材行业的圣戈班管道业务,阿姆斯壮地材业务都纷纷借助内资完成了MBO(管理层收购),甚至有传言国内保温两大外资巨头之一也在探讨国内业务MBO,让管理层一跃从打工人变成合伙人。坊间传闻,近期,星巴克的新组织架构调整是不是也在隐喻让中国业务独立分拆以及MBO的潜在可能。这些变化和调整对目前全球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走向来说是不谋而合的,只有分拆分治,在华为华,才有可能找到突破之路,重塑品牌和企业的生命力。而不管何种形式的出售,原本在这家外资企业的管理层都将引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和机会。
任何一种收购和重组都会需要新的管理层对业务,尤其是中国区域业务的高度熟悉,保持团队的稳定,并能在脱离其海外总部公司的管控下灵活运营,优化成本和效率。 所以,这家企业当前的管理层,尤其是有能力,有魄力的管理团队,一定是最有可能近水楼台,利用手上的筹码,借助资本的杠杆,把原本的外资企业变成披着外资形象的民营企业,从而实现自身阶层的一次跃迁的。尤其是在当下反复强调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由大大亲自主持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才刚刚召开完毕的时代背景下,英雄和时势,两者都不缺了。
大量外资企业在中国各行各业经营多年,供应商,客户,品牌,市场口碑,团队,人才都要比初创公司遥遥领先,只要做好固定成本管理,团队绩效激励,放开手脚做市场,打破产品的僵化定位,略微放宽一些对财务和现金的要求,适当承受一些风险,就一定能重新实现快速增长并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而外资企业在国内的独立分拆也意味着未来在中国上市的可能,就有机会获得资本的加持。那些大量的连产品都没有就融资的PPT公司在获得资本加持之后尚且能蹦跶三尺高,更遑论这些深耕行业多年,有真材实料和“一技之长”的外资企业了。
因此,我断言未来的三五年内,将会有大量的知名外资企业实现本土化分拆运营,或是全部业务,或是部分业务,或是授权和加盟形式,有的会昭告天下,有的甚至就默默完成了。这些企业的到来会对国内民营企业做一次洗牌,把那些完全靠低价同质化竞争的企业挤出局,把大量的渠道类型的企业清出游戏。如果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在同时获得提升,那么我们不难看到未来大量的华裔跨国企业的雏形将在她们这些具备了跨国基因,但又深耕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外企”之中产生。
如果你现在所在的外企有小而美的业务可以分拆运营,如果你能涉足或影响到核心决策团队,如果你的企业正在担心逆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业务运营,如果你有野心和能力想要在下一个10年“社会造福”的机遇中获利,那么不妨尝试带着你对业务和行业的了解去接触资本和上市民企一起去游说你的海外总部,寻找MBO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