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内容的定调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承认有点标题党。
写写我自己的故事,最后浅聊下懂王和哈哈姐。
一、两个非英语母语人的“聊天”埋下了一个公关人的种子
2004年1月,我收到一家法国公司的面试邀请。虽然和原本想首选英美企业的目标有差异,但我抱着去看看传说中邓爷爷画圈地方的好奇心,毅然坐了四个小时的飞机从祖国的东北角飞到了南边的一座城市——深圳。
面试官是法国人,面试者是中国人,两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硬是用自己的“外语”完成了一场看似没有主题的,长达五个小时的“聊天”。
回到酒店后,我整个人都是虚脱的,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当然也顺利拿到了外企的Offer,多年后复盘这段经历,是踩上了深圳外企红利的尾巴。
因为工作环境就是个”联合国“,而且当时的项目是中国第一个涉外能源合作的项目,所以我需要应付各色鬼佬,最重要是要和国字头的监管部门打交道,可能这也给自己后来正式入行做公关埋下了伏笔。
二、对竞选电影的痴迷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我之前想象的外企生活是这样的:身穿职业套装,脚踩高跟鞋,手拿咖啡,开会时各国同事一起侃侃而谈...... 应该说这种印象多多少少受了美剧的影响,大学期间尤其喜欢看竞选类的片子。
结束第一份工作后,我入职了一家外资金融机构。了解外企的人都知道,零几年中国的外企顶多算个办事处:高管一定是外国人,年度预算甚至年度工作内容都要从总部下派,公司内有至少有三层鄙视链,顶端是老外,中间是港台人,底层是中国人。
我进入公司的时候是没有公关部的。因为国外公司在国内做金融产品是需要拿牌照的,所以实际需求决定了需要有这样的一个部门处理拿牌照,过审查,游说利益相关方,监测处理舆情,以及获得权威金融媒体背书的工作。
也是这个时候,埋藏许久的种子发芽了,我作为公司公关团队的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开始入行做公关。
三、公关≠宣传,你需要成为一个专家+半个杂家
其实在我开始做公关的时候,工作内容主要面向三类受众——政府和监管部门,行业媒体,内部员工沟通。换句话说,对同一个事情,至少要有三个不同版本的话术,和沟通策略。而且这个沟通不是单向地把信息传递出去就结束了,而是双向的,一定要拿到结果。
最重要的是,因为当年我是中国公司的公关第一人,所以我的直接上司是中国区CEO,但专业线是要汇报给总部的一个老外。这个老外是前捷克外交部出来的,所以不仅给了我非常多的专业指导,后来我离开公司的时候他给我说:Laurel , you deserve better!这句话让我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能量满满。
然后,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推进,外企在国内的衰落,我又换了几家公司,应该说感谢时代红利,让我有机会服务了多个深圳的大厂,足迹也遍布了全球。
职业路径也从公关——品牌——市场——战略,并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功案例。比如新品的全球市场发布、投资者关系的拓荒、游说分析师的关键报告、行业议题的发起和发酵讨论、以及“战斗”和“防御”的公关商战。
回到对岸的这场竞选,网上的各种分析已经够多了。我仅分享一个小细节,因为公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别人主动说你好,选择你。
看看哈哈姐的助战嘉宾——碧昂斯、小李子、麦当娜、小罗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斯嘉丽·约翰逊…他们有众多的粉丝,看似可以影响更多人,但他们和大众有距离,也就意味着难共情。
相反,懂王亲自去了麦当劳,穿上工作服,系上围裙,给来往的司机和顾客炸薯条。他自己也爱吃麦当劳套餐——两个巨无霸 + 两个麦香鱼 + 一杯奶昔。
所以啊,一个玩政治,一个玩人心。
这让我又想起前面提到片子里的两个场景。
《Thank you for smoking》里,曾代言香烟的牛仔因为吸烟患了肺癌,联系记者准备起诉烟草公司。作为PR,主角去搞定这个事情,他故意拿了100万现金而不是支票,装满一箱子在牛仔面前缓缓倒出来,而且强调必须当场做出决定。这个举动的现场冲击感和时间的紧迫感当然搞定了这个牛仔。
《Our brand is crisis》里,作为Campaign Manager的主角让候选人脱掉西装和打理整洁的妆发,而是改穿格子衬衫,一定要卷起袖口,抓乱头发。上台前还故意让候选人运动后处于微出汗和气喘的状态,就是为了博得好感,因为这是一位刚刚从劳动现场风尘仆仆赶来的人啊。
公众号:劳拉有话说
见过天地,正在见自己的路上奔跑。分享,感悟,复盘。无关对错,用文字记录。
参考阅读:
- 企业传播瓶颈,困守 or 突破?
- 六年前对“公关”的思考还没过时
- 没有产品,我要传播什么?
- 公关的第一受众是老板
- 品牌、公关和市场的“相爱相杀”
- 百度副总裁事件 | 公关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