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诧异,我昨晚在公众号对姜萍事件的事实做了个归类,因为关于做不做弊的争论,我都不觉得值得各方花这么大的精力讨论。【心存善念,理性“吃瓜”,静待发展】不香吗?
没想到一觉醒来一堆人上纲上线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满的戾气。(参见原文评论)
感慨下:单一学科容易走极端,尤其理科强势的情况下容易非黑即白。但在社会学科下,需要文科的平衡,因为文科的思维和方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等领域提供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
一、【事件回顾】
一份阿里达摩院举办的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名女生以93分的高分名列第12位,她的名字叫姜萍,17岁、中专生、服装设计专业……花两年自学高等数学。这是这项全球数学竞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接着,网上各种质疑,支持,阴谋论,蹭流量的讨论。
二、【观点总结】
1、阴谋论:阿里下的一盘大棋,为了影响力,
2、支持:天才少女,英雄不问出处
3、质疑:姜萍和其老师联合造假
4、蹭流量:去女孩儿家慰问,帮女孩出谋划策等
套用句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三、【行动建议】
1、所有的行动决策都要权衡利弊
2、清楚自己的立场,计算得失,和接受的底线,作出判断和结论
3、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心存善念,尊重事实,敬畏常识,理性“吃瓜”。
下面这个博主讲的角度我比较Buy in(视频如下)。总结起来:
1、标准:评判标准应该多元化。数学竞赛不应该只有奥数,对于可以全民参加(不设门槛),有利于提高全民数学思维、数学逻辑和数学修养的行动,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鼓励呢? 反之,我们这么多专家多搞一些全民/中职高生/底层都能参加的数学竞赛不好吗?
2、质疑:这个竞赛是开卷考试,可以有外援一起。现在质疑女孩的问题,引申出更大的问题——最新消息是几大高校多人参赛的成绩排列,呈现学习小组式集中排列的结果。
3、成绩:竞赛规则允许团队作战,为什么不格局大一些,可以设置团队奖。提高全民数学素质,不是个零合博弈。
4、底线思维:17岁的女孩,不管有没有造假,这么大的关注度和这么多好的坏的,对女孩造成的任何影响,谁来负责和买单?无论发心如何,对一个未成年人都不公平。
5、学科融合:单一的学科容易走极端,尤其理科强势的情况下容易非黑即白。但在社会学科下,需要文科的平衡,因为文科的思维和方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等领域提供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促进全面、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