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焦虑,而招聘方又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
前几天我看到企业招聘启事,几乎所有公司都表现出对“全域社交媒体运营”人才的求贤若渴。
会短视频、懂海外SEO、熟悉投流等成了刚需的硬技能。
而组织活动、投放广告、参加展会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ROI指标了。
新方式虽然未必快速有转化,但毕竟成本低,企业主都跃跃欲试。
但对于市场营销人的能力要求可是高了不止一星半点。比如之前对“双微”小编的要求只需要会写,现在还要会拍、能导、会演…
面对变化,很多人都不适应,包括我。于是,我们把原因都归咎于经济大环境,也许“下半年就好了”,“也许明年就好了”...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我最近看了一本10年前发行的书-《第四消费时代》,边读边冒冷汗。
作者三浦展预测的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一一被验证了。比如共享、平替,小而美、小圈子…
也许,
我们真的回不去大众营销时代了。
很多人说广州的地铁面向个人开放广告服务是一种创新。换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就是企业不愿意花钱在大众媒体上了。
再看看过去一位难求的机场广告,早就换上了公益广告,是刻意为之吗?有可能,但最大的可能性是单纯追求品牌曝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看清趋势与现状后,必须快速学习,了解消费趋势、客户心理、新媒介、新内容…好在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上,还来得及。问题是“怎么学?”
过去我也通过上课、看书、听干货来学新东西,但后来发现听得越多,越害怕。
人家说的人设,我找不到;人家说的情绪,我不会…
后来才明白,如果想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自家公司的内容创作形式,只有下场去尝试。
试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比如公众号写得越多,看得人越少;花大力拍摄的视频没有流量;好不容易拉的社群只能靠发红包、打卡才能活跃...
没有试过,这些状况也许永远想不到。
那就见招拆招,一点点学。
现在的互联网正好给了我们这个机会,今天效果不好,翻篇了,明天再试。
我知道这个过程非常难,我也是花了大概1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开始尝试短视频。表面上看是有“偶像包袱”,实际上是内心抗拒变化。
一直幻想,也许当经济好一点、企业管理的规范一点,品牌营销就会回归本质。但,趋势是明摆着的,只是过去的我,选择看不见,感受不到。
强逼着自己面对现实,就会发现:客户真的从视频获取信息;年轻人就是爱国货产品;收入再高也看中性价比…
过去“营销就是要创造需求”,现在进入低消费欲的时代,这句话也许就要变了。
原研哉说“在这个时代中,设计的使命不再是激起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物品的欲望,设计的对象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营销也是同理,企业帮助小众客户解决问题,没有传统的甲方乙方之分,彼此成就,合作共生。
假如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还在固守传统的“套路”,未来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开始尝试吧!拥抱客户运营,拥抱社交媒体,拥抱可量化的目标。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即便数据不好又如何,第二天依然是全新的开始。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