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部门被裁撤的事至今还在不断发酵...
有人说“品牌已死,流量才是最重要的”、也有人说“品牌是为企业溢价的,性价比时代,不需要品牌了”,甚至还说“聪明的消费者不想再给品牌交“智商税”…
从“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到现在“砍掉品牌部就盈利了”,变化之快,让我想起了大话西游里那句“过去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叫人家牛夫人。”(哈哈,新人是谁?)
当然,新时代,品牌营销的方法要跟着变化,之前写过的传统的广告投放失效了,电话营销也不管用了….《假如有预算,你还会在传统广告上砸钱吗?》《别再狂打客户电话、群发微信了》
但企业就是要放弃品牌打造,追求流量和极致性价比?
并不是。
我的观点是:用新方法积极建设品牌的企业有机会走得更远。
如果你认为现在只能看到眼前,没有远方,那这篇文章不太适合,毕竟品牌是长期的价值投资。
下面是我的个人观点:
1. 没有品牌,仅靠价格和流量是死胡同
从疫情到现在,经济没缓过劲来,消费降级也是肉眼可见。
市场上开始流行白牌,企业的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
这些企业有天然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在研发创新、品牌形象、分销渠道上投入的钱比较少。有了电商及直播平台的助力,对于特定的消费人群确实很有吸引力。
消费者刚开始薅了羊毛,挺开心。但买多了就会发现像开盲盒,有很大的试错风险,花的钱不见得少。
企业也发现性价比意味着薄利多销,不过当品牌不出名,产品差异化不足时,面对竞争又必须在流量上花钱...
而流量是越来越贵,最终还是得花时间精力建品牌,掌握主动权。
2. 消费者不仅仅要求功能,还有其他的价值诉求
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是人都是理性,似乎只在乎功能。再说,便宜的产品,谁不喜欢。
这在心理学中,被认为是假设错误。我们身为人,除了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样,品牌带来的满足,也不仅仅只是功能。
用专业语言来说,品牌不是一个名称或标识,而是一个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它更像是一段旅程,一段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
在这段关系中,互相熟悉、信任并产生共鸣,购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 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
先来说说品牌溢价,这个词被误解得很深。消费者觉得溢价就是自己成了韭菜,企业觉得冤枉,怎么合理利润成了溢价...
品牌溢价(Brand price premium/ Brand premium)Aaker(1996)给出的定义是:对于包装、数量等相同或大体相当的其它品牌产品,消费者为得到所钟爱的品牌而愿意额外支付的数额。
主语是消费者,宾语是钟爱品牌,关键词是愿意。
用过去的需求导向定价法(Value-based Pricing)简单示意,价值认知带来了比商品售价更高的溢价。
但现在,产品总成本低了、客户追求性价比,如果还不提高价值认知,企业保持利润都难了。
除此之外,品牌带给企业的价值还有这些
了解更全面的理论可以查阅大卫·艾克(Aaker)的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
4. 品牌是战略,而不仅是战术
回看营销在西方的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品牌营销的主要作用就是刺激销售。比如八折销售和买一送一等促销….
是不是跟现在差不多?
同样,销量增加了,但后果就是应接不暇的价格战。消费者习惯了等促销时再消费,而不是正价购买。因此,价格成了最重要的购买推动力。
那个年代,品牌是战术行为,广告、促销、包装、增强销售能力等问题的管理。
逐渐,企业发现低价策略让企业失去了盈利能力,而有品牌的企业,赚钱容易了,比如那些500强们。
他们成功的奥秘在于把品牌打造成了资产,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跟公司愿景使命以及业务战略相关。涵盖了市场洞察、产品创新、增长战略、多品牌甚至全球化品牌等多个方面。
5. 整个公司都是品牌部,每个人都是品牌大使
当品牌成为战略时,品牌管理应该有公司高层来负责。B2B企业CEO要直接参与品牌战略的发展与实施,因为这类公司的品牌与企业文化、价值、战略水乳交融,休戚与共。
竞争对手可以复制了产品、创意,但无法复制一个企业组织-人、企业文化、品牌资产和综合能力,这些是独一无二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司每个人都是品牌部的一员。
过去投放广告、负责设计审美的品牌职能没了,建设企业品牌的工作分散到每位员工身上。
品牌人要快速转型,可以尝试这两个方向:
要么深入一线,在和消费者/客户互动运营上更深入,做好内容;
要么提高全局观、战略能力,成为CEO的品牌军师。
每一项都很有挑战,但努力去试了就有机会。因为建设品牌依然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