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爆款

营销管理
芋艿和猫说
2019-12-03

先说爆款定义:

爆款、刷屏、圈层爆款、精品……

这些词放在市场推广的范畴里,谁都明白,但似乎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

如果单从传播数据出发,人为操作空间很大,确实难以服众。

不看数字凭感觉,其实要求更高,有些内容在某个圈层刷屏,但另外一个圈层可能毫无感知。但也算得上圈层爆款;

因此,我自己的判断标准,是结合定量+定性来评估。

拿微信举例:

先看定量,用公众号的平均PV和UV价格来做衡量标准;如果内容在微信传播发酵后,投放成本比平均价格低,证明具备一定自传播性;如果大幅低于均价,则可能是爆款。

当然,不包括具有利益刺激的分享机制。

但是,只看数据的时候,有1000种方式让数据很好看。

所以还得看定性,往往有三种声音值得关注:

第一、行业的自来水,行业内媒体、自媒体主动发酵或者报道,如果超过5篇,已经不错;超过10篇,至少是精品,超过20篇,则可以定义为爆款或圈层爆款。

注意,是不给钱的哦。

第二、身边人的感知,这点很可贵,你刷朋友圈,如果看到3-5个非同事、非朋友、不怎么熟、一年内也没打过交道的人,在发你做的内容,还给好评。证明内容本身是出圈的。

第三、是专业人士的看法,尤其看起来非常刁、犀利、不轻易说好的大咖,和你也不太熟,说这个case不错,这份点评也很有价值。

这三类如果同时满足,加上定量的结果,则可以判定是爆款。

不过,不同传播阵地的衡量标准,其实相差很多。

如果是微博,定量意义不大,数据太水太好刷。

要看就只能看主动直发——有没有人愿意免费直发品牌创作的内容

总之,归根究底,好的作品不是靠资源去砸声量,而是像爬山虎一样,有蓬勃生长的基因。资源只是做到助推而已。

在当下的传播环境里,爆款其实越来越难做。作为广告人,你需要和所有内容竞争,包括综艺、影视剧、抖音快手的达人、信息流、各路明星话题……且开始就处于劣势——有大把内容,谁愿意看广告啊?

广告和广告的竞争,钱可以决定胜负;

钱不多的话,广告就得和内容竞争,难度当然非常大——得多么有意思、有共鸣、有吸引力的广告,才能赢一点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啊。

市场人太南了!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大爆款,越来越稀少(今年不超过3个),当然小爆款也少(今年也不超过10个)。但机会还是有的,如果小爆款能做成IP,不断重复影响用户心智,在时间维度上也是大爆款了。

尽管非常难,但值得挑战,当真正做到的时候,会有真实笃定的安全感和骄傲。

更值得挑战的是,在不断变动的传播环境下,有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今年绝对不能用去年做过的案子来证明自己。

今天,就如何打造爆款,分享一些非常个人的心得。就从我们上周做的小度病毒广告《全国家长崩溃实录》说起吧。

先说效果,整体播放量千万左右。

目前为止,行业营销自媒体主动报道30多家:

比较好玩的是,有些写得非常像软文,团队的琦琦去追问了号主,才相信并没有活雷锋给我们投了钱,也是自来水:

微博上,这次有超过40多个各省市媒体账号、品牌账号主动分享(免费):

更有意思的是,还被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报道了:

一个广告属性比较明确的内容,制作成本也不高,能引起这么多自来水和主动分享,也有点超乎我们的预期。

这里就这个案例做一个复盘,分享一些经验和感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当下哪种类型的广告具备自传播性

第二、创意如何打磨,能激发主动传播

第三、做最小规模投放测试

第一、现在哪种类型的内容具备自传播性?

好的广告太多了。

制作精美、具备创意和新颖性、故事感人……

但,有自传播性的很少很少。

原因在于,来自用户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我要转发一个广告呢?

好的内容很多,我当然愿意转发《奇葩说》的精彩辩论和《奇遇人生》感动片段,为啥要转发广告?即使制作花了几百万,像微电影一样美轮美奂、意境隽永,那也是广告啊。

除非这个广告,能说出自己的心声,或者足够有意思。

所以我们认为,这两年,想让广告出圈,有两条路值得一试:

绑定情绪

制造话题

第一条路,相对来说更好走,找到大众的情绪敏感点。比如这次做的辅导作业,一直是家长又哭又笑又有切身感触的点,广大单身或者已婚无孩青年也围观的津津有味。

找共鸣不难,难的是在创意层面,如何把情绪和广告(产品或服务)很好的结合,因为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都是情绪而非产品(类似《小猪佩奇》)

因此,要么是大品牌本身有号召力,要么是情绪和产品本身结合非常紧密,比如小度,本身主打功能之一就是儿童辅导,再比如衣二三的广告《职场秘密武器》,把租衣模式带来的利益和职场打怪升级的欲望,结合得天衣无缝。

补充一点,新品牌新产品,还是要非常慎重,因为故事和情绪的记忆点,本身就比品牌就会强百倍。如果找不到一个特别契合的情绪点,宁愿选择第二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制造话题,看起来更难,因为现在话题太多了,热搜的瓜都吃不过来,一旦和品牌相关,除了负面,什么样的话题才能有水花?

我的经验是:

1、做一点逆反的事

前两年品牌的自黑火了。但自黑太多,也可以尝试下其他方向(虽然自黑还是好使)。

今年有滴滴对自己开炮吐槽、网易严选道歉了、有奥迪的微信朋友圈广告事故(其实对品牌利好大于弊端),各种想象不到的跨界产品……

还有什么话题可以有?

——产品拥有想象不到的用途

——『吐槽』代言人(掌握好分寸)

——进入一个想象不到的领域

——故意让广告犯点小错误

——和用户开玩笑(华帝那次本质上也是开玩笑)

——企业灵魂人物的另一面

——揭秘公司内部(要找到有意思的角度)

……

多一点逆反,大家就多一点兴趣。

2、做众望所归的事

重视用户自己的yy,非常非常重要:

大家根据喜茶yy出丧茶,结果丧茶真得做出来,就火了;

萧敬腾做了雨神那么多年,去播天气预报肯定成为话题啊;

kindle盖泡面那么久了,官方认证了当然皆大欢喜!

李佳琦语音导航做出来,所有女生能不喜欢?

腾讯终于开了公仔厂(其实只做视频有点可惜,做成线下事件感觉更有意思)

……

人民群众的智慧远高于市场人——大家把想吃啥都说出来了,我们只需要照着做,可能就变成网红餐厅了。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说打造参与感了?盖楼还是很火啊。

因为从今年开始,这越来越属于大平台、大投放的红利了。无论春晚抢红包,还是淘宝盖楼,都是大资源才能带动的玩法。

微信、微博、抖音……这些营销阵地,对于刺激互动、分享的行为,也越来越抵制。

所以,快手这么大的平台,还是要靠春晚发红包啊。

第二、形式和创意如何打磨,能具备自传播性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

这一步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第一步

因为要真的真刀真枪肉搏过、尝试过、失败过、成功过,才能有一点真正的把握,也才能有一点宝贵的判断力。

很多人以为有了对的洞察,就能做出爆款。

其实是极其错误的想法。

我们看很多主题类似的综艺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很火爆,有的了无声音。

原因都藏在制作和打磨中,在一个个细节的推敲中。

这里,也分享一点自己和团队的经验:

1、打造自传播的动机因子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次《全国家长崩溃实录》能小火,是因为有家长崩溃这个共鸣,所以引起自传播和自来水。

对,也不对。

这个情绪由来已久,且各种段子、故事都很多。当时和聂老师讨论的时候,我觉得出圈几率不大,他觉得可以试试。

于是,为了能增加传播因子,我们加入了【全国家长】这个新元素,把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场景给做出来。这就加了一层传播动因——因为在中国,地缘因素还是具备高认同感,方言特别容易引发共情。

事实上,很多地方媒体主动传播,也是基于地方性的元素够强。

2、注意【关闭时刻】

我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说做广告或者内容营销,最好假设一个【冷淡人设】——笑点高、泪点高、对别人的事没啥兴趣(比如我自己)。想想这个人会不会对内容不感兴趣,会不会随时关闭这个内容。

在做任何创意的时候,【关闭时刻】都需要高度重视——开头、中间、结尾……有没有哪一刻是用户想关闭的。

因此,节奏往往是创意中最最重要的一环:

开头足够新颖,吸引人能看下去

中间是不是足够有料,在快无聊的时候出现一个梗

结尾有没有埋一个爆点,让人看完立刻有分享的冲动

……

每做完一个创意,我们往往会让至少10位周围的朋友来看,观察他们的反应,给到真实严格的反馈,以此来不断调整节奏。

3、打造最舒服的用户体验

创意搭载的形式很多。需要万分关注:用户用哪种形式最舒服,什么样的形式,更符合当下用户观看习惯:

比如,短视频和直播带起来的快节奏,要求在最小的时间区间内达到一个颅内高潮,因此,现在做长视频、做微电影,往往也需要在前10秒制造一个小高潮或者有一个亮点;这种习惯不仅影响了视频,还影响着其他内容形式:今年长剧情的漫画也很难火了,反而是一个一个短故事拼起来(有的还加入互动性),更能吸引人看下去。

4、重视品牌的态度

用户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从广告中看出品牌的态度。有态度和立场的品牌,也越来越容易得到自己的品牌粉丝。

广告里,也要有品牌的态度:

愿意和谁站在一变

愿意鼓励什么

愿意支持谁

愿意纵容哪些行为

愿意成为哪一类人的朋友

……

直播和短视频能带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永远是和用户站在一起——一起薅羊毛,一起打压品牌。

这个时代,有棱角不是错,中庸才是。

越害怕得罪人,越不会有人愿意和你站在一起。

第三、做最小规模的投放

当对创意有十足信心的时候,再去想投放。

而不是因为有资源等着,必须拿出一个哪怕60分都不到的作品,也非要投。

投放这件事,最好是先做最小化测试,看身边人、看已有用户、粉丝的反馈,如果足够好,再做更大规模投放,同时观察不同平台的反馈和效果,根据效果再投放。

如果不好,还有调整修改的空间,甚至暂停止损。

这里还想借机谈另外一件事:面对自己的项目或者作品,能不能做到足够真诚(至少面对自己)

一个不怎么样的内容,是去找渠道、找资源推,把效果包装得OK了,还是承认不够好,愿意暂停。

后面一个选择,确实难很多。

在很多公司的制度下,也非常不容易实现。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会在数据包装中,自己先迷失了。

感觉不错嘛

还是有量的

CPM很低呀

……

面对自己本心,也不愿意承认是一个不OK的作品

因为承认失败这件事,需要的勇气非常大,心态调整非常不容易。

但唯有如此,这种折磨激发起来的清醒和斗志,才足够支持自己去做真正满意的作品,打造出来真正的爆款。

而不是一直披着皇帝的新衣。

最后再多说一下甲乙方的配合问题。

这里我想大胆地说一句:

下brief——招标——出方案——等结果——提修改意见——出结果。

原因在于,在这个机制里面,没有最想出爆款的人;或者说,阻碍了他们深度参与。

甲方,只负责提brief、打分、提修改意见,定稿和付款,没有真正参与进去;

乙方,参与招标不是以爆款为首要目的,而是为了中标,因此会花大力气在方案的包装上;其次,对品牌和产品接触尚短,往往还要在很短时间内就要拿出一个方案,打磨时间也不够;等到执行了,还得不断根据甲方意见、甲方老板意见、老板的老板的意见,改啊改,好不容易改完,就急匆匆出街了。

结果可想而知。

个人认为,比起上述的方式,有几种方法是更work的:

1、不比稿,直接找到行业最优秀且最合适做这一类型的公司(这一类往往也不愿意比稿),给予足够时间和空间去打造创意。

2、找长期的合作伙伴,可以有时间足够了解品牌、了解产品或服务,不断磨合,打造出精品。

3、也是我、轩瑜比较习惯的方式:自己出核心创意、甲乙方共创内容,在过程中时刻调整优化,共同打磨直到满意。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1)对自己的洞察和创意有信心,但也会找sense非常好的同学来判断和挑战,比如聂老师(一个处女座般挑剔的狮子座)。

(2)能深度参与其中,共同制作和打磨,甚至有时全盘推倒重来;细节也不断修改、调整。

这几类合作,都并不需要case by case的招标,依我看,就算不涉及比稿费,这种形式也早该被淘汰了。

以上。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想,作为市场人,在行业冬天,必须更逼自己一把了。上文说过,以年为维度,要做出真正够好、并且具备充分自传播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自己会说话,不依赖平台、不依赖资源,也能像爬山虎一样生机勃勃。

从2017年到2019年,可以坦然说,换了团队、换了产品、换了公司,我们依旧能做到了每年出1-2个爆款:

2017年——猪你丫系列

2018年——猪小美黑五闯祸

2019年——全国家长辅导作业

当然,未来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把广告做成爆款也越来越难,但市场人、品牌人的不可替代性,也正是在这种艰难中锤炼出来的。而且,最快乐的成就感,也是看到有自来水,看到品牌因此被主动传播、被好评点赞、被认可和记忆。

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用最近挺火的一句话结束吧: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