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你的竞品?(2025年版)

营销管理
策略人藏锋
3天前


竞品分析,并非信息罗列,而是制定战略。

我们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用户心智中抢占位置,在用户钱包中分得份额?

好的竞品分析,在于找到方向:我们应变成什么样?我们想超越谁?我们又要警惕谁?


竞争的本质:价值是相对的,“货比三家”是常态。

用户选择产品,并不是孤立去看产品看品牌,而是在比较中做判断。

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宣称“我有多好”,而在于证明“我比其他更好”。

用户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用钱在投票。


竞争分析的核心价值有四点。

一是决策支持,看清全局大势,明确资源分配优先级。

二是学习借鉴,找到对方优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是危机预警,提前预判风险,建立应对机制。

四是用户洞察,从竞争看市场,从市场看用户。


战略的前提:跳出自嗨,关注变化。

有效的战略,在于对外部环境有清醒认知,而非局限于自身视角。


战略就是看“变”和“不变”:

不变的是人性的底层需求、行业的根本逻辑。

变的是对手布局、技术迭代、环境演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用户认知和行为变迁。

脱离市场坐标系的战略,无异于闭门造车。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你认为的竞品”。

真正的威胁,主要来自你的“认知盲区”

打得你措手不及的,往往不是眼前的对手,而是那些你没看到、没预判、没准备的“跨界者”或“降维打击者”。他们可能是:

跨界者: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却用新的方式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降维打击者: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模式或更低的成本,重塑市场格局。

模式创新者:采用你从未想过的商业模式,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 对手“强”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手“不一样”,它意味着旧有的经验和壁垒可能瞬间失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真正的竞品池,绝不能局限于你所在那个狭义的“品类池”。

他们不是“更像你”,而是“完全不像你”。真正的战略盲区,是“我们没看见什么”。


五层竞品模型:重新定义你的竞争地图。

战略需要全局去看,从用户出发,你将谁纳入视野,决定了你的战略高度、广度和深度。

一个企业的格局,体现在它如何认知自己的“竞品全景图”。


一层竞品:直接品类竞品(同维竞争)

“直接”品类竞品,也称“同级”品类竞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竞品,是战场上的正面对手。

这类竞品在“目标用户 + 问题场景 + 产品品类”三个维度高度重合。

他们所处的类目处于同一级别,比如现磨咖啡里的瑞幸和库迪,空调里的格力、美的和海尔。


在分析维度上,我们可以用跑道分析法。

1. 领跑者:你想成为谁?

设定标杆,学习其优势和战略布局。

2. 并跑者:和你同阶的是谁?

实力相当,是直接的市场份额争夺者,需密切关注其动向。

3. 追赶者:谁想成为你?

他们以你为目标,可能通过价格战或差异化进攻你的市场,需保持警惕。


二层竞品:间接品类竞品(近维竞争)

不同品类,满足相似需求,站在“用户需求”而非“产品形态”看竞争。

渴了:矿泉水、茶饮、汽水、果汁等。

想提神:咖啡、功能性饮料、功能性口香糖、简单运动等。

出行需求:开车、打车、地铁、公交、电动车、自行车。


虽然产品形态不同,但可能分流你的潜在用户。

拆解“需求”与“功能”的多种实现路径,找出“不同品类”的分流风险与跨界可能,洞察用户在“品类切换”背后的动因。


三层竞品:预算竞品(钱包竞争)

不在同类赛道,却在争夺用户同一笔预算。

用户预算有限,在消费选择上天然存在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比如买房和买车,买手机和买电脑,买包包和买衣服。


我们需要跳出产品品类,关注用户的整体“预算配置习惯”和“消费优先级”。

高客单价产品更要留意宏观消费趋势与预算流向。

理解宏观消费环境和消费者整体支出结构对你产品的潜在影响,发现“看似无关,实则冲突”的隐性竞争。


四层竞品:时间竞品(注意力竞争)。

和预算竞品类似,时间的零和博弈更加明显,在同一赛道争夺用户固定的“可支配时间”。

比如刷抖音还是玩王者,在家看剧还是出门玩剧本杀,周末学习线上课程还是出去跟朋友约饭,看书还是追剧等。


时间本身就是稀缺资源,不少品类本身没有绝对的竞争关系,但会影响到自身市场。需要找到自身产品在时间消耗上优先级的必要性。


五层竞品:参照竞品(学习对标)。

不是直接竞品,但值得学习,学对方的模式、思维和方法。

比如学习苹果的产品设计哲学和生态构建,学习海底捞的服务系统和员工激励,学习可口可乐的渠道渗透和品牌营销,学习迪士尼的沉浸式体验和IP打造,学习小米的用户思维和社群运营。


参照竞品不是你的“战术打击对象”,而是你的“战略思维老师”。打破思维定式,以跨界视角洞察本行业。

拆解对方的核心能力与底层逻辑,思考如何“异业借力”,借助外部灵感激发创新,打破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

不仅学习他们的“怎么做”,更要思考背后的“为什么”。


新品类的“竞合”思维:先做蛋糕,再分蛋糕。

在新品类阶段,最大的障碍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用户认知。

此时,你的竞品是:用户的旧习惯、旧认知、旧路径依赖。

不是先抢市场,而是先建品类。不是先打击别人,而是先赢得用户。


我们不要内讧,而是组建联盟。

和同行一起教育市场、传播认知、制定标准、争取资源,这是竞合时代的正解。


总结:

竞品分析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看清“我们在哪、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去往何方”。

不要盲目模仿,别做“邯郸学步”。竞品分析的终点,不是复制别人,而是认清自己。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