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数字化营销体系
冯卓
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
亚太区市场总监
周末,写完了一篇知识库的小绿书。一个朋友跑来问我:“你那个600万字的笔记库。怎么管理的?不会乱吗?”还问我,工作流是什么样。他挺感兴趣,主要因为也在用笔记软件,但觉得内容不多,处理起来却很麻烦。我经常用的软件是Obsidian,不过也会用其他的,只有三个文件夹搞定了这一切;我认为,用哪个软件并不重要,重要是要有一套思维模型。什么样的思维模型?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ACE模型。聊模型之前,想先澄清一个小问题:很多人好像习惯“文件夹思维”。所谓文件夹思维,就是看到文件夹就想给它起个名字,然后只当文件夹用。比如:你打开一个笔记软件,可能会想建一个叫“哲学”的文件夹,或者“物理”、“化学”之类的。这种习惯会导致我们,不管写什么笔记,找什么文件,之后所有相关的都放进去。即便有些知识管理软件没有文件夹,有些人也会把标签当成文件夹来用;所以,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必须从脑子里摆脱掉。而摆脱的唯一方式是,把它抽象出来,不做分类思维,而是作为一个库,什么是库?简单讲,库里能放笔记、能放文件、也能放音频。那么,放下文件夹思维后,应该关注什么呢?其实,不管你用哪个笔记软件或知识库,它们都是三维的。所谓三维,即任何信息、人都可以在一个空间内根据层次性(Depth)、关联性(Breadth)、时间性(Timeline)来组织。层次性指,在一个空间内,信息可以深入挖掘,不同内容之间有主次关系,就像写文章时会有段落和细节;同时,信息可以通过链接和标签进行深度关联,人则可以通过沟通工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网络。关联性是指,不同信息之间通过链接、标签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广泛的网络结构,帮助我们理解和整合知识。时间性指信息随着时间积累,形成一条时间线,方便我们回顾和跟踪。这些软件的本质,就是在一个空间内提供诸多工具,把这些维度链接起来,一方面帮助我们完成任务(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沉淀数字资产,提升协同效率。如果还是不明白,我举个例子:在公司里,我们用飞书、用钉钉,目的是让一群人在这,通过工具来完成某个项目。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用印象笔记或flomo,为了用这个空间内的工具记录信息,最终服务于某个任务。如何让一款笔记软件用出“空间感”?我提出一个模型:ACE模型(Atlas、Calendar、Efforts)。“Atlas”这个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他因惩罚被迫永远肩负天空。在现实中,“Atlas”通常让人联想到地图集,即一个集合了各种地图和地理知识的工具。在我的 Obsidian 中,Atlas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各种杂乱的原子笔记、文档、音频、视频;当然,这里还包括把一张张笔记串联起来的索引卡。图示:用一个面板建立一个链接卡片,调动Atlas中所有内容索引卡像节点,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个笔记的位置和关联。简单来说,Atlas 像一个卡片库,既可以是独立的单张笔记,也可以是由多张笔记组成的集合;它就像“地图的地图”,也就是 MOCs(Map of Contents)笔记,用来搭建整个笔记体系的框架。那么,Calendar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它是日历。你点开日历,可以用它创建任务、安排事情,很多软件都会用到这个概念;它的关键是时间思维,把任务、事件放到时间轴上,随着时间流动,一切都变得清楚直观,方便你管理和跟进。那么,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同样是文件夹,我在笔记软件中建立一个Atlas和一个Calendar,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记得我提到的三维概念吗?信息和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组织和关联。Atlas文件夹更像一个“大仓库”,专门存放各种“notes”。这些“notes”按照内容分类,而不是按照时间,无论你想写什么卡片笔记,都可以放进去,不受时间限制,非常自由。多的实在没办法了,就用标签链接一下它们。Calendar文件夹则完全不同。它围绕时间展开,比如:今天的会议记录、今天和某人的聊天内容,这些都可以归到Calendar里。这样,日后需要查找时,只要回到特定的日期,就能快速找到对应的内容简单来说,Atlas关注内容组织,而Calendar则围绕时间轴展开。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信息更有条理、更高效。图示:Calendar中链接,全以时间为主调动库中内容对于Efforts,我定义它为:努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每天都会有各种任务和项目。在公司里,努力像一种协作,每个人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最终推动整个项目的完成。个人来说也是一样。每天的任务、计划和执行,都是努力的体现。在Efforts文件夹里,我会存放各种任务和项目,用它来记录和管理我的行动和进展。比如:突然接到一个选题,这一个任务。我会把标题和主旨思想记录到Efforts文件夹里,它会直接形成一个清单(list)。如果还有一个新的项目需要开展,类似于一个合作计划,一个线下演讲,我也会放进去,看看它缺什么,随时补充;如此一来,无论是零散的任务,还是复杂的项目,都能在这里得到清晰的管理和跟进。那么,如何管理任务呢?一种方法是结合Calendar(时间)和优先级。每当我新建一个任务时,会给它打上1-10的数字表示优先级,并设定开始时间。如果临时接到一个紧急需求,比如:整理一份报告,我也会快速为它设置优先级。通过优先级,系统会自动排序,这样我就能清楚地知道每天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了。对于紧急的任务,我有通常采用自上而下原则。即从整体出发,先明确全局,再逐步推演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这就像在公司里,部门领导会先确认主要目标,然后,再将具体任务分配到大家手里。拿我来说,当有一个选题要做时,会思考选题要传递的核心思想,这是主要研究的基础方向;接下来,会围绕主旨设定具体的行动。比如:需要找哪些人交流、需要哪些数据支持,或者有哪些相关领域需要深入了解等等。对于聊完,消化的信息,我会放到Atlas里。Atlas像个仓库,所有我采访过的、调研、学习过的、碎片化资料都在里面,需要用时,直接搜关键字即可。图示:Efforts排列各种任务,调动Atlas和Calendar空间内的内容那么,自下而上该怎么做呢?它有点像搭积木。我们先从地上捡起一块块小积木,这些积木可能是信息、数据或者想法。然后,把积木拼在一起,尝试看看它们能搭成什么样的大城堡。接着,根据手头信息,我们逐步搭出一个框架,就像列出一个大纲一样,大纲可以告诉我们,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整体逻辑如何展开。有了大纲后,就可以开始组织完整体,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融入进去,过程中,改一改、修一修,反复打磨,最终完整成型为一个产品。有一个关于我的例子是:做AI强壮手册。一开始,我并没有明确动机,也没有这个想法。只是每次学习完AI相关的内容,都会随手记录下来。就这样,时间一晃过去一年半。当我整理这些内容时,发现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内容。于是,我直接在Efforts里给这个项目立项,开始系统化地完善它。所以,有两点:一,ACE模型是一个可以穿越任何笔记管理类软件的思维方式;不对。准确来说,是穿越笔记管理,因为信息管理不至于笔记。可能还有,文档管理、代码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等......二,有效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工作法,能让我们接受任务后,更快速的落地。这就是,我用三个文件夹管理600多万字(包括信息)的心得。听起来有点复杂?索性更简单的把它总结成:信息管理忽略时间,靠标签和链接去组织,文件夹就像一个地图集(Atlas)、一个仓库,里面可以随意存放任何内容,只要是你想记录的,都可以放进去。Calendar是你的时间线,这里的内容必须以时间为索引,而不是以“物”为主;Efforts是任务或项目中心。它围绕任务展开,利用时间线和Atlas里的素材,把行动和成果连接起来、这三者配合,表面看是信息管理的工作流,实际上,是一套解决问题的工作流,要不,试试看?如果你是个AI产品经理,能搞懂这一套,那对事物、空间和项目的三维理解肯定和别人不一样,做的产品也不同。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新问题:关于AI搜索。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曾说过,AI搜索的本质在于加速信息获取效率。他说过,AI模型像一个接口,能够更高效地连接用户与所需信息。AI搜索通过模拟人类的推理思考过程,可以多级分解复杂问题,执行深度搜索,并即时反思改进结果,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复杂的搜索调研任务。所以,AI搜索就像一个按钮,你一按,就能从网上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但问题在于,现在的搜索只有「工作」,没有「流」。也就是,搜索完成后,我们常常要拿着结果,切换到另一个地方才能继续使用。类似于,你搜集资料后,还得切换到文档工具去做报告,或AI写了代码后,还得切换到开发环境去,这个流程总是割裂的。如果有一个三维空间,里面整合各种工具包,你可以直接在里面写代码、修图、做项目,是不是更让人期待?更进一步,如果这个三维空间还能把人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协作完成任务、推动项目,再配上一套时间管理工具,整个工作流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具体答案,但觉得潜力巨大。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专注于「空间」的产品,将空间作为载体,结合协同工具,它会变成什么样?类似于网盘加协同,是否会演化成一个类似Calendar+Efforts形态,把时间管理和任务协作融合到一起?再或者,一个专注于“工具”的产品,融入了“空间”的概念,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比如:WPS加上空间,不仅能编辑文档,还能在同一个空间中组织资料、链接任务、协作,是不是会让工具变得更加立体化,具有延展性?当然,这些想象巨大,会成为他们的新曲线吗?我不敢定义。不过,在思维层面,这套方法论我已经从上帝视角中抽离了出来,不仅在obsidian中,我的Macbook 文件管理也是这样做的,用了很久。至于AI搜索、空间等产品出现后,他们能不能联合到一块?我就不知道了。
上一集我讲了作弊的传承,大家肯定还记得我说的,造假和作弊不会消失,它们也会与时俱进,以新的形式和手段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集我跟大家聊聊今天的造假与作弊有些什么更新鲜的情况。1 作弊难度增大我们能不难发现呀,现如今,造假的需求跟过去不一样了,难度也比过去变大了。需求变化的地方在于,过去的主要造假领域是流量,现在是阅读量播放量互动量。不仅如此,有些作弊已经到了要刷转化量甚至刷交易量的地步。这就很离谱。另一方面,难度也变大了。在PC机(个人电脑)时代,大部分人都用盗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说实话安全漏洞多,互联网内更是充斥着各种病毒呀木马呀,很多人的PC电脑就跟不设防似的,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贼来。所以刷量的技术门槛也比较低。但是今天,都要迈进AI时代了,没有多少人会去root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了,更是极少看到有人去把自己的苹果手机给搞越狱了,大家都会安然的使用手机厂商提供的原生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都经过手机厂商的重重安全防护,而且还会不断地打安全补丁,以保证第一时间堵住安全漏洞。不仅如此呀,今天移动端上用户用的最多的不是像PC时代的网站,而是各家互联网大厂的app。这些app比网站的安全性要好太多了,这就极大地压缩了流量作弊的空间。再加上,今天整个市场环境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跑马圈地,只看流量用户量就能疯狂圈钱的时代。今天企业们需要的都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和利润,所以造假作弊就不能仅仅只是集中在数字营销的前端,而越来越需要在营销后端能够把数字给造起来,比如前面我说过的互动量、转化量、交易量之类的,在造假作弊上的需求就变得很旺盛,但造假难度就要远远比刷个流量大多了。还有,现在的法律法规也更加健全,对这种造假刷量的行为,也开始有法律的手段进行打击,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等相关的法律,是越来越健全。既然难度已经很大了,今天是不是造假和作弊就很难见到了?No。。。。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你以为造假和作弊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本质上,它需要计算的是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高于成本,哪怕这个成本是要付出违法犯罪的代价,也仍然有人愿意刀尖上舔血,针头上剁肉。而技术上的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造假者现在采用一些更具有隐蔽性的方法。2 互助公会这种方法,是典型的人肉作弊的方法。在“公会”中,发布刷单任务。这里所谓的公会,借用了游戏中的说法,是一些秘密的线上社群,这些社群常用一些语音平台联系工作,例如IS语音、YY语音等,现在也有用微信群、QQ群、钉钉群之类交流信息的。社群中有大量想要利用自己闲暇时间赚些零花钱的普通人,学生、家庭主妇、无业人群等,这些人群基数大,而且往往会把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朋友们也拉进群一起“创富”。公会里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可领,比如刷阅读量、刷播放量、刷单等等。对于大部分的任务,还会有人专门讲解培训。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商平台中卖家的销售量和好评,其中很多都是在这些社群中被人手工一个一个刷出来的。这样的组织,我们可不要以为他们不成气候,也做不起来很大的规模。最猖獗的时候,有的组织,甚至用这种方法搞起了洗钱的生意,比如在上海静安区就曾经有一个案子,犯罪组织不仅仅只是刷单,干脆直接通过伪造交易的方式来搞套现,涉案金额甚至超过了20亿元,就很夸张,最终主犯被判戴银手镯五年九个月,也算罪有应得。虽然有前车之鉴,但这样的组织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只是更加隐秘而且为了躲避处罚操作更加拟真。什么叫更拟真,我举一个例子啊,比如2020年,有一个南京的做这个刷单的公司,为了躲避平台的监管,它真地给会公会中的刷单人群发包裹,只不过这些包裹都是空包,但这么做了之后,购物记录、订单数据、物流记录就一应俱全。这么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发现了。经查,从2020年9月至11月案发,该公司共实施刷单274笔,占网店成交订单总数的73.9%,最终被处以20万元的行政处罚。虽然有不少商家做这个事情被查处,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已经是目前的主流刷单方式。那你会问,这些都是刷电商交易量的,那诸如微信文章阅读量、抖音视频播放量、直播用户量这些,也都是靠这些公会来解决吗?有时候,刷这些量,是以十万百万计的,这些人够用吗?你的这个疑问很有道理。没错,用这些公会的会员做刷单,可能性价比是高的,但是,让他们单独刷播放量啥的,规模不够,收益也不够。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更具有规模效应的作弊方法了。3 大规模养号刷阅读量播放量的操作,还有另外的办法,其核心,是“养号”。“养号”顾名思义,就是养账号,而且是大量的账号。这也是一整套的产业链,无论是微信、还是小红书、还是抖音等平台,都深受其害。做养号生意的组织,往往有明确的分工,包括“收号”,就是以各种方式收购账号,有的时候,也会利用黑客的手段,盗取别人的账号,这些被盗账号往往都是普通人正常使用的账号,被称为“站街号”,站街号没有黑历史,所以价值很高,不过数量也相对稀少。为了扩大号源规模,用手机号注册机批量注册虚拟号也是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往往能获取海量规模的“白号”,所谓白号,也就是崭新的没有任何历史的手机号码,然后用这些号码注册各内容平台的账号。“收号”之后,则是“养号”,这是对那些属于“白号”的没有历史的账号而言的一个必备过程。就是这些号要在社交平台或者内容平台上先正常的活跃一段时间,装成是一个正经人,加加朋友,留下一些内容记录。这样大概几周到一个月的时间,若这些号没有被平台封禁,就会成为“满月号”,同样也会变成价值较高的账号。一旦号码被养好,也就有了可售卖的商业价值。这些号码会在这个产业链中被卖掉,购买者当然就是那些想实现各种造假作弊的组织或个人。如果有了数量庞大的成规模的账号,那在平台上真的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想干什么都行。在这个系列视频中的其他课中我要讲到的堆基建等灰色的营销方法,就需要这样的账号资源。这些个组织购买了大量账号之后,要么用在电脑端的安卓系统模拟器上,要么更高级的玩法,会用在大量手机上,用这些账号登录各个平台,并用群控软件控制这些手机实现特定的任务。刷量只是任务之一,其他的任务还包括加入各种社群中并在社群中散发广告,或者到处加好友,让陌生人进入各种各样的圈套。有些杀猪盘,就是这些被操纵的账号干的。你看,这个照片就真实再现了大量手机加上群控软件进行造假和作弊的场景。当然,为内容刷量仍然是这些账号最通常的用途,社交和内容平台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管,所以也会经常把很多可疑的账号加入黑名单,不让他们出来为害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账号被封禁,刷量的供应量也就因此减少,作弊的价格就会水涨船高,甚至有时候会高到100多块钱1000个阅读或者播放的地步,就实在是很离谱了。所以,我前面也说了,作弊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作弊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权衡。所谓作弊,是永远不可能绝尽的,反作弊,实际上也就是不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堵住各种漏洞,从而提升作弊的成本。关于反作弊的方式,我后面再单独开一节跟大家慢慢讲。除了刷流量造假,实实在在的转化也是可以刷的。4 转化造假说到转化造假,我想到了汽车行业数字营销的作弊的故事。汽车行业衡量数字营销的效果,经常是按照到店试驾来进行考核的。甚至有一段时间,广告主是按照到店试驾的人数来给媒体结算广告费用的,比如有人点击了某个媒体上我做的广告,留下电话号码完成了试驾的预约,并在此后真的在4S店完成了试驾,我就给这个媒体结算2000元。这时,就有专门的作弊组织,跟媒体串通起来,招募大量的闲散人员,组织他们点击媒体的广告并申请试驾,之后真的到4S店进行“试驾”。这样便能获得汽车客户的高额广告费,然后大家一起分账,不亦乐乎。据说在中国华北,专门干这个生意的组织,就有好几个家族。有些媒体完成不了广告主要求的KPI,哪怕他们一开始真的没想作假,最后也会不得不用这种方法补量。汽车公司当然也不是傻子,这些事情越来越多了,广告效果也自然越来越差。最后迫不得已,只能改变广告的结算方式,按照用户完成了最终购车才能结算广告费用。这就极大的增加了作弊的成本。不过,这也是双刃剑呀,一旦采用这种方法,很多媒体都会抵制,并避免跟这样的车企合作。也是一个双输的结局。APP推广上,也有大量的转化造假作弊,甚至有自己花钱下载自己app或者给自己的app充值的方式来作弊的,被称为自消费。你会说,这么干不是闲疯了,左口袋的钱进右口袋,还要被平台收手续费,吃饱了撑的呀。其实不是,如果你的app被下载的多,被充值的金额高,你的app就更有可能被应用商店推荐,搜索排序也更可能排在前面。不仅app开发者自己会做,app的不少推广代理商也会这么做,它们把app开发者给的广告费都用在收买用户下载app或给app充值上。这样能够向app开发者展现自己的营销推广具有很高的ROI,从而博得这些广告主的信任,主打一个就是自己不挣钱也要让你觉得我牛逼,但是,一旦广告主出了大笔广告费之后,这些代理商就原形毕露了。5 作弊造假的趋势今天,造假和作弊还有什么新的搞法吗?还是有一些新的趋势的,最典型的趋势,就是今天的造假,越来越开始走向真人与机器的结合。比如,大概在2020年左右流行起来的挂机刷量,也被称为账号托管,就是有人把自己各种真实的互联网账号租给作弊公司,然后自己每个月收账号租赁费。而作弊公司,会用前面说的那些技术手段,用这些真人账号完成各种各样的作弊任务。虽然方法上没有更大创新,但技术上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最典型的,就是增加了大量RPA能力和AI能力,RPA技术也就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种可以实现大规模模拟真人操作手机或者电脑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群控软件控制的手机也能完成越来越复杂的任务。能够越来越像真人使用手机一样,搞出来的内容也像普通用户创作的一样。这就给平台判断虚假账号僵尸账号带来了很多的难度,也让堆基建营销方式更具备可行性。前不久,宁波警方就通报了一起非法“秒杀”高档手机、名贵酒的黑客案,他们利用外挂软件,以不正当手段抢购活动商品,再转手牟利。据报道,不法分子利用编写抢单脚本程序,精准锁定某电商平台直播间热门限购商品,自动获取商品信息、创建订单并完成支付流程,从而实现批量抢购并加价转卖,短短时间内获利近100万元。用的所谓的外挂软件,其实背后就是我讲到的这些技术。还是那句话,作弊不会消失,只要数字营销存在,它也会永恒存在。如果作弊的手段和技术在革新,那么反作弊的方法和技术也一定会提升。作弊与反作弊,相生相克,没有哪一方能天然的血脉压制,它们永远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好,关于作弊的话题我就讲到这里,下一期我来讲讲反作弊。记得关注哦!
1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身边的一人公司、二人产品,越来越多。像很多朋友聚集在杭州的良渚,做独立开发,做海外市场,一台电脑就能搞定。放在以前,做产品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我第一本书是《从点子到产品》,这本书最初的缘起,就是想要扭转一种观念:我有一个 idea,就缺程序员了。这个问答也是我写产品相关的内容的起点。彼时,大家对商业模式并不了解,对从点子到真正实现的路径也不了解。更多的问题还在于,虚拟产品销售没有很成熟的路径,SEO 或者应用分发的方法不清楚 ,即使做了一个 APP ,也无从下手;技术开发也非常复杂,没有功能设计经验和对交互的理解,很难做出体验好的产品。但是现在,做一个产品,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工具越来越丰富,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AI 的进一步普及,idea 到产品的路径越来越短。而要实现一个产品,过去是 APP,后来是小程序,今天甚至可以靠产品内的模板(MOD)。什么是 MOD?我觉得多维表格可以算一个。2多维表格是飞书旗下的产品,我用了很多年。最近刷到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在小红书上,有一个利用苹果快捷指令与多维表格联动的记账工具,火了。我刷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小红书上靠单品产生了破百万的GMV。考虑到除了平台抽成,几乎没有成本,这是个相当高毛利的生意。这个记账工具的大概逻辑是,在每次支付完的页面都可以顺便记录下这个账单,选择类目后就能直接导入多维表格,形成一份详细的记账文档。有意思的是,它利用了新的 iPhone 轻敲手机背面的快捷方式,在这个页面调出屏幕识别,支付的金额就能被自动识别。这种记账方法,看起来就很干净利索,不用再用额外的 APP。作者叫 Cayson,是一个产品经理。听说他用这个模板年入百万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惊讶的。坦白说,这个模版的技术门槛的确不高。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尤其来自技术的同学,认为是熟悉一些配置方法,自己也能搞定的。不过我倒是觉得,从需求发掘,到模版实现,再到传播销售,其实是一整套的最小化商业模型。能有这样的销量,本身也代表,绝大多数朋友是认可用20块钱左右的价格直接买一份方便的。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学习成本同样是成本,愿意花时间琢磨、折腾和钻研的当然大有人在,而更愿意为自己的时间买单,也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告诉我们:随着这些生产力工具的迭代,尤其 AI 技术的融入, idea 到产品的门槛会越来越低。3这个用多维表格记账的案例,让我看到了 MOD 的有趣之处。类比到游戏产业,大家对那些经典的游戏玩到包浆之后,总会想着办法,能做一些好玩的改造,让更多爱好者们体验一些新花样。这种爱好者的模组(Modification)就是 MOD,有时都能让游戏重获新生。比如让黑神话 · 悟空里的天命人戴上墨镜、拿上光剑(BTW,黑猴已经提名了 TGA 年度游戏,期待中):这些有意思的玩法,体现的就是最早游戏领域的 UGC 和 PUGC 的力量。在工具领域,早先也有像 Chrome 等浏览器插件这样的市场,其实就是网页的 MOD,我很喜欢的「沉浸式翻译」就是插件产品,前阵子的 AI 新星 Monica 也是插件产品。而多维表格相当于是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体系上,提供了一个 MOD 的市场的可能性。除了记账,小红书上还能看到各种有意思的模版。比如人生管理系统。再比如项目管理模板:每一个都是轻量级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都是一个个小的个体户的副业机会。我见过的最丰富有趣的 MOD 是这个,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组合成完整的训练记录,这种可以自定义的管理工具,会比下载的成品 APP 更灵活、更好玩:多维表格模版这样的开放市场,正好提供了一个最低门槛的、轻量级的,有 idea 就能快速实现一个产品的机会。而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又有便捷的销售渠道。闭环了不是。4其实多维表格本来就不止有表格功能,只是让名字给套上刻板印象了。跟每个飞书的朋友交流时,我都不厌其烦地表达过:你们的名字确实有点拖累产品了,其实可以不多强调「表格」,比如改名叫多维 solution,多维宝,多维库,哪怕干脆就叫多维也行。我觉得多维表格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在线表格,但其实内核并不是表格,而是一个数据管理工具。或者说,我们想到的表格都只是简单的行列编辑,实际上各种数据的结构背后都是表格结构作为底层。我自己在很多场景下使用,比如在自媒体的商业合作里,我会用多维表格管理制作、发布与结账的进度。又或者,在半拿铁的排期选题中,用来跟潇磊协作。比如在商业合作的表格中,我可以直接生成一个图表看板,实时查看目前合作执行的状况。快速定位任务,去检查问题。(图中数据仅为示例)以上的任务可能还比较常见。它与众不同的点在于,有各种各样的组件,比想象中要丰富很多。比如,可以设置条件,触发自动化发送,我在飞书就能订阅查看。而且这个表格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和需要,实时转换成不同的图样。像在日历视图,可以直接看到不同任务所在的日期,一键就能切换。(图中信息仅为示例)另外包括各种数据类型、数据的迁移功能、不同权限的管理、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企业工具的打通等等。简单来说,多维表格变成了一个轻量级的数据管理中心,可以替代大多场景下的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客户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飞书做多维表格的初衷。比如胖东来业态丰富,包括超市、百货、茶叶、珠宝等,负责数据统计的同事需要将分散在各个 ERP 内的业务数据导出,并整理成统一的数据口径,按照管理关注视角,做成看板报表呈现给管理层参考。过程中数据整理和统计的成本很高,管理层看到数据的时效性也较低。上线飞书以后,胖东来选择使用多维表格建设数据展示看板。覆盖 10 个业态数据,全部门店的经营数据均流向多维表格,数据按照预设格式在仪表盘内整齐展示,经营数据表最终形成了 10 多张表格,每张表里有几万行数据,运转着 100 多个公式,统一数据口径,最终流向 70 多个仪表盘,展示实时经营数据计算分析结果。对于企业主而言,这是轻量级的一种 SaaS 工具,能够很好地适应许多场景的数据管理和项目流程;对于员工来说,这也是更高效的、更有科技感的工作方式。这是多维表格想要达到的效果。所以「多维表格」这名字,就像「书记」这个职位,看似只是记录什么,实际上常常是组织的核心。不像有的职位,名字里有经理,其实也不管人也不管事儿,就是写文档的。5作为已经诞生多年的产品,多维表格并没有那种「炸场」一样的增长,而是坚持长期主义,尝试做市场教育。让大家认知到这种灵活的、自动化的、可定制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价值,的确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过去大家都习惯了互联网产品要快、要迅猛,多维表格不一样,价值需要时间加持才能浮现。像这种开放式的 MOD 的机会,倒是一条不错的路径。记账、自我管理、个人成长等等,都是年轻人的刚需,先用起来,体会到价值,慢慢融入更多日常工作生活场景,是条很好的路径。我们都看到了 UGC 在内容领域产生的爆炸式的影响,所以我也很期待看到 UGC 能在生产力领域有更多好的案例,给我们有更多惊喜的产品,也给打工人更多副业的机会。
百事可乐最近玩了一把“瞒天过海”,将战火烧到了可口可乐的“后院”。在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战役中,百事可乐推出了“卧底杯”,让“特工”潜入麦当劳、汉堡王等可口可乐的“地盘”,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饮料大作战”。百事这场活动的核心是强调百事可乐与汉堡的绝佳搭配。在官方推出的广告中,百事可乐的“特工”们潜入了麦当劳、汉堡王和温蒂汉堡等快餐连锁店——这些地方与可口可乐有着官方的合作关系。他们的任务是将顾客的饮料换成百事可乐。更有趣的是,这些被替换的饮料杯都发生了变化:在温蒂汉堡的杯子上,标志性的红头发变成了百事可乐的蓝色;在汉堡王的标志中,汉堡间被夹入了一句“this is Pepsi”;而麦当劳经典的“M”则被拼成了两个“P”。最后那些喝了百事可乐的顾客,自然是露出了不可思议和兴奋的表情。百事的视频在美国已经引发了震动,广告发布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爆,截至目前,相关视频在YouTube上的观看次数已超过140万,点赞量超过2.5万。在Instagram、Facebook、X 和 TikTok 上,也有大量网友讨论。有网友表示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看到了可口可乐,这是一个罕见的镜头,有网友表示,希望在麦当劳中喝到百事可乐。这个广告虽然对可口可乐的挑衅意味比较强,但因为视频幽默、有趣,几乎没有谁攻击百事可乐,这个广告获得了不少好评。挑衅可口可乐,是百事可乐营销的一个策略,这并不是第一次,多年来,百事可乐一直在做类似的内容。01 用广告挑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认真的从1975年发起“百事挑战”开始,百事可乐就奠定了一个不容置疑的基调:用创意挑战可口可乐的霸主地位。●百事挑战:用真实测试挑战霸主地位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可口可乐稳居全球饮料市场的霸主地位,控制着大部分市场份额。作为后来者的百事可乐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在消费者心智中仍然居于可口可乐之后。为突破这一市场格局,1975年,百事可乐首次发起了一场大胆的营销活动——“百事挑战”(Pepsi Challenge)。为了直接挑战可口可乐的市场领导地位,百事团队在全美范围内组织了一场品尝测试活动。在盲品测试中,消费者分别品尝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但它们的标志被去掉,然后选择他们更喜欢的饮料。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更喜欢百事可乐的味道。广告中,消费者的惊讶反应和对百事的肯定被强调,传递出“百事可乐的口感更优”的信号。百事挑战,实际上证明了营销学上的一个效应:品牌的标识、色彩等元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好坏的判断。这一战役推动百事在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市场份额显著增长。根据当时的市场分析报告,百事在某些地区一度缩小了与可口可乐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可口可乐。如在达拉斯地区,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从4%提高到了14%,仅用了两年时间。到了70年代末期,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稳定上升,1978年夏天,尼尔森市场调查数据表明,百事可乐在超市的销量超越了可口可乐。主导这个事件的约翰·斯卡利被誉为营销奇才,乔布斯后来把他挖到了苹果。此外,百事可乐通过直接对标可口可乐,塑造了大胆、创新、不拘传统的品牌形象。这一形象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让百事逐渐成为更时尚的饮料选择。为百事之后的广告——我们是下一代的推出奠定了基础。●我们是下一代:用流行文化锁定年轻人百事可乐在1975年通过“百事挑战”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但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仍被视为“可口可乐的替代品”。为了继续争夺市场份额,百事需要从单纯强调“口感”升级为全面的品牌定位。1980年代是美国“婴儿潮一代”成长的关键阶段,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群体。年轻一代崇尚个性、创新和自由,对传统观念产生了疏离感。百事意识到,通过迎合年轻人的价值观,可以撬动这一新兴消费群体。1984年,百事可乐推出了“我们是下一代”(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战役,再次对可口可乐发起进攻。这一次,它将目标锁定为年轻消费者。当时百事可乐邀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流行偶像——迈克尔·杰克逊作为代言人,推出大量广告片,展示年轻一代活力四射的生活方式。广告中,百事可乐被塑造成一种象征青春、活力和潮流的标志。相比之下,可口可乐成了古板过时的父辈才喝的饮料。迈克尔·杰克逊的代言提升了百事可乐的品牌国际影响力,同时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消费者,也将自己青春潮流的定位展现的淋漓极致。●万圣节广告:用幽默的挑衅引爆社交网络2013年万圣节期间,百事可乐推出了一则极具创意和挑衅意味的广告。广告中,一罐百事可乐穿上了“可口可乐”的披风,仿佛在装扮成“一个可怕的角色”。广告旁边的文案写道:“祝祝你有一个恐怖的万圣节!”这一广告迅速引发社交媒体上的热烈讨论。甚至有网友替可口可乐设计反击海报,文案为每个平凡人都渴望当英雄。这场你来我往的互动,使得万圣节期间两大品牌的相关话题达到了社交网络的讨论高峰。●最具争议的广告:脚踩可口可乐买百事在百事可乐几十年的挑衅历史中,一则广告至今仍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也被认为是最具争议的营销案例。在这则广告中,一个小男孩站在自动售货机前,先买了两罐可口可乐,放在地上垫脚,借此够到售货机上百事可乐的按钮。最终,他成功买到了百事可乐,拿着离开,而两罐可口可乐被留在了原地。广告流传度非常高,至今都在营销界被津津乐道,但也因为“直接贬低竞争对手”的做法而受到质疑。这个广告鲜明体现了百事可乐的竞争策略,毫不避讳谈论竞争对手,简单、直接地说明自己比竞争对手好。百事可乐的挑衅策略虽然有争议,但无疑是成功的。通过不断地挑衅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成功地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并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份额。这种策略也为百事可乐树立了一个大胆、自信的品牌形象。02 百事可乐推出卧底杯,图啥?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百事可乐一直不知疲倦地用广告挑衅可口可乐?答案肯定是从中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损失,这次卧底杯战役也不例外。●来点新变化,挽救颓势百事可乐的日子最近并不太好过。百事可乐今年第二季度整体销量下降3%,已经连续第八个季度下滑,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0.6%,至233.2亿美元,未达到市场预期的237.6亿美元,创下四年来最差表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18%,至29.3亿美元。销售越来越差,总得有点新变化,如果产品没有什么大动作,就得在营销上做点什么,最起码对内外都提振一下信心。今年年3月,百事可乐就有所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120个国家,全面启动品牌焕新行动。此次焕新不仅更新了品牌标识,还推出了全新的品牌主张“渴望就可能”(THIRSTY FOR MORE)今年 9 月,百事推出“百事追车”广告,这是为了推广“Food Deserves Pepsi”(美食值得百事)战役。广告中,一辆百事主题跑车追着披萨送货员,确保送餐人手中有百事可乐可以搭配披萨。视频结尾展示消费者一边享用披萨、一边喝百事可乐的场景,进一步强化百事作为食物最佳伴侣的品牌形象。11月推出的卧底杯,是美食值得百事战役的延续。通过推出一系列营销,百事欲提升消费者,百事可乐搭配主流食物如披萨、汉堡的心智,提振市场。●跟年轻人沟通百事可乐的营销一直注重与年轻一代对话,以此对比可口可乐,将自己塑造为潮流、青春的象征。1980年代,百事通过“我们是下一代”的广告,把自己塑造为潮流和青春的象征。当时的年轻人是千禧一代,百事选择了电视广告这一主流媒介,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和舞蹈,向年轻人传递“属于你们的品牌”这一信息。而今天,百事的目标消费者是Z世代,消费习惯已经完全不同。Z世代更喜欢短视频和互动性强的内容,因此百事的广告也转向YouTube、TikTok等社交平台。“百事追车”和“卧底杯”通过有趣的视频内容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大量讨论,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百事的策略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年轻人在哪里,它就去哪里。●形成病毒传播,引发话题有些营销内容,在发布之前品牌就知道它会成为热点。百事可乐推出“卧底杯”广告时,这一策略已成定局——挑衅老大可口可乐注定会引发巨大讨论。广告发布后迅速在社交网络上掀起热潮,每一个镜头都被网友扒出来分析和讨论,尤其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同框的镜头,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这种争议性的内容设计,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还激发了他们分享和讨论的欲望。当讨论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百事可乐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美食搭配百事可乐,也被不断扩散,从而实现了品牌传播的目标。●老二碰瓷老大,受伤的总是老大在营销战场上,老二挑战老大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反过来却几乎看不到。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老二主动挑衅,是为了争取与老大相提并论的机会。对于百事可乐而言,只要消费者认为它足以与可口可乐正面对抗,这本身就是成功。当卧底杯视频出现后,如果可口可乐选择不回应,消费者会默认这一切是事实;如果选择回应,则意味着百事的挑衅击中了要害。类似的广告,对于老二来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有啥损失,而对于老大来说,就像吃了苍蝇一样,回应也不是,不回应也不是,非常难受。结语: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较量,几十年来一直是快消品行业最经典的营销案例。然而,细细品味这场长达百年的品牌博弈,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是百事可乐主动发起攻势,以挑战者的姿态直面可口可乐。作为饮料行业的“老二”,百事深谙竞争的核心逻辑——通过挑衅“老大”,不仅能获得话题热度,还能在消费者心中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百事多年来打造了无数经典的挑战广告,它们提升了百事可乐的品牌形象,增强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联系,还通过病毒式营销和社交媒体的广泛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显而易见,这样的挑战策略,百事可乐会一直延续下去。
今年8月份,某家明星企业,去年还在花巨额费用做品牌树形象,却突然宣布裁撤掉整个品牌部。一时间舆论哗然,引来业界热议,自媒体们纷纷写文表示品牌时代终结,传统的CMO都要下课云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汽车行业新晋选手,小米SU7甫一上市就引来万众瞩目,销量和交付数字都非常亮眼。10月29日,小米更是发布了一台售价高达80多万的小米SU7 Ultra,引发一片惊叹之声。纵观整个汽车业,其实不光小米,多家车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都可圈可点。如问界M9,稳居国内市场50万以上车型销量第一的宝座;如长城炮,上半年一句“长城~炮!” 引发全网刷屏,公司市值飙升170亿;再如比亚迪、吉利、长安、理想、蔚来等都有值得称道的案例和表现。一时间,各行各业都在学习汽车业的品牌营销打法,学习车企如何打造内容和话题、如何打造创始人IP。上个月,金投赏国际创意节在上海落幕,小米汽车、问界M9、沃尔沃、上汽通用别克等品牌纷纷夺奖,尤其是在“数字化品效整合”这一赛道中斩获颇多。金投赏是业界知名奖项,它的“投”指的就是投资回报率,是一个褒扬商业创意的奖项。可见这些汽车品牌在效果和增长方面的表现值得肯定。今年无疑又是增长焦虑的一年,大家对于业绩达成愈发关注、极度渴望。那么,品牌建设的长线价值和品效整合到底如何实现?汽车行业营销又有何诀窍和发展趋势呢?我说两个我的思考和答案。01 拒绝黑话,回归营销本质品牌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诞生了太多的理论、概念。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以来,这个行业发明了无数的时髦词汇、行业黑话。但是品牌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不应囿于很多刻板的理论,更需要抛弃各种花里胡哨的术语,而是要回到营销的本质,回到用户购买的真相中去。2022年底,刘强东重返京东。他在会上痛批部分高管醉心于PPT和奇妙的词汇,并要求——“你们这些管理层不要跟我说那么多花的、新理念的、新词,你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到商业本质的五个要素(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那么对于品牌营销来说,我们又该回归哪些本质要素呢?首先我会说,内容。内容已经取代广告成为营销的中心,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故事、IP、各平台的种草和自媒体运营,其实这些都是内容。像我现在自己做品牌咨询公司,基本上也只关注两个课题:品牌战略和内容营销。我们从品牌的构建到传播、种草的过程来说说内容的重要意义。过去很多企业做品牌,都是产品已上市销售好些年,增长上遇到了瓶颈,这时才想起来要做品牌;然后,再重新回过头来梳理品牌的基础架构和顶层设计。或者说产品已经开发好了,功能卖点、技术参数、设计造型早就定型,马上要上市销量了,这时才开始考虑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的事。这是传统行业的通病,也是品牌传播被认为只能锦上添花、却做不到雪中送炭的原因所在。但是,如果我们看最近这些年诞生的很多新晋品牌,它们一开始就做好了品牌顶层设计,然后才有计划地按规划进行产品开发、传播推广、销售等。有清晰的战略指引和事先构建的品牌势能,这就是新锐品牌起势非常猛,能迅速攻城掠地的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汽车这样一个成熟度高、准入门槛高、竞争还特别激烈的行业,这几年尚且诞生了很多新锐品牌,其业绩表现和成长态势都非常棒,一大原因就是品牌顶层设计做得好。比如理想汽车,一开始就确立了家庭用车的战略方向,提出了“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的品牌使命,然后再去开发理想one、L9、MEGA等一系列产品,并针对家庭人群实施传播推广。再如长安旗下的深蓝汽车。它推出的首款新能源SUV叫做G318,这个设计不仅明确了产品定义“科技新硬派SUV”和目标人群,而且自带内容、自带体系。318国道横跨半个中国,从上海人民广场一直延伸至西藏中尼友谊桥,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很多越野爱好者心目中的朝圣之路,号称此生必驾。\深蓝G318于2024年3月18日上市发布,诉求主张就叫做“此生必驾,G318”。围绕着318国道,深蓝G318打造了一个自驾游俱乐部,大定用户送318国道热门景点旅游套票,受邀参与深蓝官方组织的318长途穿越之旅;深蓝G318还表示,要在318国道沿线酒店民宿建设不低于100个深蓝充电桩;且开展了“318国道生态保护计划”的公益营销。借助318国道这个IP的流量和文化赋能,深蓝G318牢牢占据了用户心智,建立了“硬派越野”的认知标签。在品牌价值的深度认知上,为更好实现精准用户触达,深蓝汽车联手懂车帝商业原创(BGC)打造了一个品牌高端定制项目专属IP“G高一筹”,通过三期定制化内容,全方面解读产品,配合上精准流量策略在上市期快速提高了品牌认知。第一篇内容是静态体验,解读深蓝G318在硬派SUV赛道的技术路线和差异化优势,明确产品定位,强调产品既满足日常城市通勤,又能适应大多数户外出游场景。第二篇是找资深户外达人和懂车帝编辑一起试驾318国道上的小众路线,通过户外老炮意见领袖的力量对专业户外群体进行深度种草。第三篇则是一对新婚小夫妻的假期出游圆梦之旅,通过他们的故事体现“城市-户外”的使用场景,针对普通用户进行种草。过去品牌建设主要靠硬广,通过SLOGAN、TVC、主KV等强行灌输给消费者,让用户对品牌形成记忆。而现在,品牌在构建之初就需要融入内容,让品牌自带显著性,而后还要通过优质和深度的内容,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触达像深蓝G318就是通过内容既清晰传递了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和鲜明的个性形象,又明确了产品的核心使用场景和目标人群,便于种草。内容能将品牌建设、心智种草、销售转化给串联起来,还能推动消费者自然而然完成从注意品牌到种草再到购买的全过程。就像我们说小米汽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无数文章、自媒体都在写小米;但是大家都在分析小米如何做话题、如何做创始人IP,却没有想过一个“会玩的小米”就能保证成功吗?话题和流量会自然转化成实际订单吗?在会玩的背后,小米又是如何做到“会转化”的呢?这里咱们且只分析小米SU7的达人内容创作,管中窥豹一番。在达人内容上,小米SU7选择了和懂车帝巨懂车平台合作,巨懂车为其匹配了达人类型,并深度定制了内容方向。具体来说,小米选择了数码、生活等跨界领域的达人,在内容创作中重点塑造对“小米造车”的认同感;又选择了汽车领域的垂直达人,去解读、深化小米SU7的核心卖点,两类达人的数量比例约为6:1。小米在这里其实做了两件事,先建立品牌认同感,完成路转粉;再通过产品体验对用户进行深度种草。当这些内容触动了用户产生认知和兴趣,那么小米就用搜索品专这一产品去承接用户主动搜索小米SU7的行为,将用户沉淀下来。然后,小米又通过官方号和29城终端店的常态化直播,在直播间用留资组件小风车吸引用户留料,沉淀线索并实现下单转化。小米的案例告诉我们两条结论:企业营销需要不同类型的内容,且不同内容需要按照消费者链路进行整合,品效协同由此完成。讲得更系统一点,基于完整的消费者链路,企业需要4种类型的内容:生活场景内容,产品体验内容,销售转化内容,以及品牌价值内容。生活场景内容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对品牌产生购买兴趣和品牌意识。产品体验内容深度种草产品,推动用户去进一步了解、认知产品,进行搜索、询问,并参与到品牌营销中去。销售转化内容激发消费者进一步行动,直接进行购买或者留资、到店。而品牌价值内容则可以加强品牌曝光,提升用户关系;既获得新用户的认同,又获得老用户的忠诚。不同的内容类型在营销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推动用户链路中不同阶段的行为产生。像前面提到的小米SU7,就是品牌价值内容与产品体验内容的组合。要知道,今天已经不是那个一条TVC打天下、一张海报主平面投放全年的传统年代了。企业在营销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丰富而多元的内容,但海量的内容不能无序、杂乱,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消费者链路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一切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的做法,最终要回到消费者的行为链路上去。这一点对身处“地狱模式”的汽车营销尤其重要,因为汽车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且决策周期漫长,消费者需要N眼才能定情,因此更应该对海量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建立生态。车企需要的不只是内容的创作与生产,还需要平台帮助自己去更好地管理、运营这一内容生态。特别是在今天,内容不能只靠企业自己生产,而是要联动多方合作伙伴参与,包括用户、达人、平台等。企业营销中只有BGC是不够的,还需要UGC、PGC、OGC,乃至AIGC等等。在懂车帝巨懂车平台上,有1w+活跃作者,日均内容产出10W+,内容的量级和规模无可匹敌,车企要管理好内容,就要做到科学优选达人,对内容和内容创作者进行科学的管理。比如沃尔沃「星图+」常态化整合营销。沃尔沃基于自身的营销人群目标,去反选达人。如选取竞品触达人群为目标拉新人群,再选取本品流失的A3人群、本品的A1-A2但与竞品关系更深的人群作为种草目标,然后再根据粉丝匹配度来筛选达人,通过达人筛选和定制内容进行精准高效的拓客、触达并种草。其后,沃尔沃又通过爆文2.0模型,利用质x量四象限划分内容,从中优选出高价值内容,再选择平台内不同的工具对内容进行精准定向加热。这种达人内容的赛马机制,激活了“星推”新玩法,沉淀出了品牌最优的星推比。像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今天很多人把品牌打造等同于投放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硬广,将产品销售等同于投放效果广告和直播带货,然后哀叹做营销没效果,做品牌没用处……其实我们必须打破自己的刻板印象,品牌营销有很多玩法,内容有各种类型和形式,营销采用的手段和载体不断在变,但营销本质不变,我们需要回到营销的核心模块上去做创新。对汽车营销来说,懂车帝巨懂车平台提供的不是单一维度的广告投放,而是整合了抖音、懂车帝、今日头条等多方资源,从而给商家提供优质的内容,提供营销、经营、交易等闭环场景的产品与服务,实现营销场、内容场多场域的协同,具备全场景、全链路的资源优势,更有能力帮助汽车品牌、经销商和车后商家获得成功。02 不止传播推广,向生意经营思维转变很多人将“营销”理解成传播推广,就是广告投放、公关、新媒体、活动、促销等推广手段。但事实上,营销的英文单词叫做“Marketing”,它关注的是如何创造顾客,是指从市场研究、产品开发到定价、渠道、推广、用户经营的全过程,而“Promotion”(推广)只是营销4P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尤其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只关注传播推广而缺乏生意思维,就会出现大问题。从传播推广到生意思维,这是站在企业视角。如果换到消费者视角,那就是行为链路。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听到一个品牌名字就马上去下单,也不是看了一次广告就会购买,购买是一个认知逐渐深化,再转化为行动的过程。生意经营就要去经营好这个过程和链路。过去企业做营销相对简单,只要某个点做好就会收获不错的效果,比如广告投得多、促销做得好,或是渠道铺货强、终端执行力出色等。但今天大家发现,做好一个点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在营销的各个环节上努力,各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而且,企业各环节的营销动作还要配合、衔接起来,用不同的内容类型和行为运营工具,推动消费者行为向链路的下一环节转化,如此才有优异效果。要推动链路一体化完成,除了要建立完整的内容体系,我们还要关注对消费者行为的经营。以前我在广告公司服务汽车客户时,曾经尝试去打造一套叫做“四到”的产品上市管理体系,用不同的广告、媒介、推广、渠道触点,去推动消费者链路达成。这其中“到眼”是最基础的产品曝光,“到心”是心智种草和品牌认知深化,“到店”是推动消费者行动如留资、到店咨询和试驾,“到手”是购买。设想是美好的,也合乎用户购买节奏与逻辑。但是我们在每一个“到”上,到底怎么衔接起来,形成用户行为一体化?这在传统年代的确很难做到,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数字化工具去串联用户行为。就像前面提到的沃尔沃「星图+」案例。它在达人内容激发用户兴趣的基础上,会使用小蓝词引导搜索,缩短用户的搜索成本;再通过搜索品专去承接搜索流量,引导意向用户转化。这种层层推进,整合了「星-推-搜」多个触点,建立了用户从观看达人内容到认知品牌、种草产品的桥梁,带来了更高效的种草和激发了用户搜索。当我们用内容影响了用户心智,推动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知,对产品形成种草。这时我们还需要更多工具,推动消费者行为链路的演进。再来看一个案例,智己汽车的“繁花模式”。为了做好线上新媒体建设,经营好抖音新零售渠道,智己构建了一套从品牌到经销商的终端新媒体矩阵。其实很多企业都想构建经销商和门店的账号和直播,但是销售终端在专业能力、组织架构、公司协同上确实力有不逮,那么智己是如何突破这些障碍的呢?首先是专业上的扶持,在内容上,智己汽车打造了专业内容中台,为经销商提供全景营销节点和传播热点的内容扶持。在投放上,根据产品的人群画像和喜好内容,做好投流优化支持。在策略上,为初次运营新媒体的门店定制开发“一个月快速成长方法论”,并提供线上培训、大区集训、驻点孵化等多种培训形式,让新手主播快速上岗,帮助门店快速完成从0到1。其次是组织架构的助力。智己在每个大区单独设立新媒体经理岗位,负责区域的新媒体运营和投放策略的本地化适配,并深入单店把市场和销售端的业务拉通,形成厂家-区域-门店的高效管理通路,以及获客-成交转化的高效配合链路。再次是专业人才的激励。智己针对旗下经销商启动了“门店人员激励专项”,当门店完成“新媒体经理、主播、运营、DCC、新媒体销售”这一新媒体核心五大人员配置后,即可获得品牌方的激励和岗位补贴。(智己温州门店孵化的个性化IP,已在当地具备一定影响力)此外,智己还围绕头部优秀门店及店内的优秀员工搭建了“KOS”以及“说车IP”账号,全面放大优秀人才的新媒体能力,提升矩阵体量及丰富度。这套体系让智己繁花盛开,不到半年时间实现单月意向用户10万+,成交率达到3%水平,成为汽车行业经营破局的一次成功探索。除了汽车客户以外,再如在懂车帝巨懂车平台上大放异彩的汽车养护品牌车仆。车仆去年开始在抖音上通过达人带货和直播销售其燃油宝产品,全年线上GMV突破6亿,贡献了公司产品销售额的50%以上,燃油宝单品连续6个月蝉联抖音站内爆款榜一,品牌日均搜索PV破万,增长700%。作为一个小众、细分的产品品类,车仆的成功正好说明了内容体系和行为工具的重要性。首先,在品牌价值内容上,车仆通过古天乐的代言,借助实力派影帝标签来背书品牌自身的实力和可信赖。其次,是达人种草。这些内容中有达人实测,有针对用户痛点解析产品功能及产品正确使用方法,也有分使用场景介绍金罐燃油宝、小蓝瓶燃油宝的差异化区分。使用场景+产品体验内容,这是品牌植入用户心智的关键。最后,车仆还打造了众多官方账号,搭建品牌专属的矩阵直播间,既增加品牌流量入口,也通过矩阵直播间的差异化定位,打造多种直播类型和专题,实现更精准的转化。当然,车仆的案例也说明巨懂车背靠懂车帝这一国内头部汽车社区,这里汇聚了海量真实的汽车用户和真实的购车用车需求。我以前在广告公司服务汽车客户时,要研究消费者就会经常泡在懂车帝这样的社区,去看用户的评价和发声,这些真实生动的购车、用车故事,带给我更多的汽车消费心理洞察和创意灵感。可以说“真实”就是懂车帝成立7年来始终坚持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所以懂车帝还进一步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CPS模式,并于202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切换。过去汽车垂直媒体的主要业务模式是给车企和经销商提供线索,线索是车企营销的需求,更是痛点。一个有点搞笑的数据是我们每年新车销量不过2000万辆,但汽车营销中年度下发线索量以亿级为单位。“线索注水”的虚假繁荣不仅意味着汽车经销商和4S店的无效跟进,每天拨打大量接通率非常低的电话,既占用人力,又降低效应,而且企业无法据此衡量自己的成交成本,对于单车营销费用有多高没有准确认知。所以懂车帝在业内率先开启了以成交为导向的CPS模式,让商家只需要为成交买单。懂车帝的思考就是从汽车用户的选买链路出发,对汽车线上生意进行拆解,针对用户细分需求推进商家服务前置,通过用户直连和数据对接,帮助商家实现从线索到服务的运营演进。对汽车营销来说,这无疑是最为直接和彻底的生意模式,打破了线索量至上的行业怪圈,既帮助汽车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而且让行业回归了生意的本质。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对营销最根本的理解,营销不只是广告投放、推广活动、公关宣传,不只是花钱,而是要切实解决企业在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实打实把产品给卖出去,干真成交,做真生意。从用户洞察、产品规划,到传播推广、生意经营,才是营销的完整链条。就在前几天,懂车帝巨懂车2024引力峰会广州站于11月12日举行,汇集了汽车行业从主机厂、经销商集团到单店代表等300多位业内人士,和懂车帝一起探寻当今市场环境下汽车业的持续经营和高效增长之道。懂车帝表示,2025年将继续聚焦于交易与经营两大核心价值,助力商家轻松做经营,实现成交规模最大化。今天要想做好营销,我们需要回归本质,回到生意经营思维,将推广+经营结合起来,将内容体系+行为运营结合起来,通过场景、体验、转化、品牌内容,系统搭建企业的内容营销体系;然后去推动到眼、到心、到店、到手等一体化达成消费者行为转化。
战略就是选择,选择需要取舍。只要是选择,就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是你在做A选择时,就放弃了B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选择没有对错,只能找当下阶段和当前资源的相对最优解。战略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成功概率。战略是一套系统,而非一个PPT。不少人把战略理解成对着PPT的纸上谈兵指点江山,当成在办公室埋头分析和开会脑暴时的灵感乍泄。战略不是静态的战前规划,而是战前战中战后三大阶段的相互配合,以此形成一个整体。战略是系统的,动态的,全局的。哪有一步到位的战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幸存者偏差。人们很容易对别人的成功夸大其词,以及对他们成功案例的单点分析,而忽略了背后的摸爬滚打屡败屡战。好的战略很难一气呵成,冰山之下的多番挣扎无人知晓。战略不是规划出来的,是真正打出来的。战略是一套系统:战前规划是概率问题,战中调整是变通问题,战后复盘是效率问题。一、战前规划是概率问题战前规划是系统战略的开始,不然就没有战中和战后环节了。战前规划是推理逻辑,是在已知的定义和定律中通过逻辑推理和数据演算推导出的结论。这是狭义上的战略,是不完整和单向的逻辑,也是很多人容易产生误区的所在。战前规划差异体现在成功概率的高低,是概率而非绝对值判定。主要基于三点:信息获取的不完全性,环境变化的动态性,组织执行的承接性。战前规划主要包含五大大部分:目标设定、环境分析、资源配置、时间规划、风险评估。定目标要具体不要模糊、要有意义有复利,环境分析要分析内外部情况,要达成目标就是要做相应的资源分配,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还要对整体规划做可能性风险分析及相应举措。战略是从战前规划开始,但并非就此结束,是一个任重道远并且用脚步丈量的问题。二、战中调整是变通问题好战略有自己的时间窗口,利用趋势的杠杆顺势而为。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想得差不多,干就完了”,完全不想是无头苍蝇一头乱麻,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就是纸上谈兵自我设限。很多东西是想不到的,或者是想不完全,只有在干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瞎干不行,不干更不行,你会发现身边不少基础并不是很好的人拿到了不错的结果。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很多人还不自知。好战略要借势,我们讲时代的红利,就是赢得了时间窗口。好战略要借势,就是用好杠杆。这是另一种维度的“以战养战”,用战术经验去完善战略规划。纸上谈兵也要纸下用兵,理论应该有,实践不能落。战中调整主要包含五大部分:实时监控、快速反应、灵活调整、资源倾斜、时间修正。实时关注关键指标和具体进展,对意料之外的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适当调整、将资源进行区别分配、对原先的时间规划做调整。三、战后复盘是效率问题战役的结束是复盘的开始,过程中有踩坑与获利,复盘就是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避坑总结经验 ,以此提升每次战役的效率。对于很多人来说,复盘是麻烦,完成了一件事情就想把它扔在一边,当成一种结束,认为复盘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认为这个是没有必要的。而战略家就是复盘家,资源有限是常识或者说常态,所以我们要让每一次难得的战役都要发挥足够的作用。就像看书一样,看书多和真正知识汲取,或者说年龄大和阅历深浅,其实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系统思维就是全局思维,而非单点突破一叶障目。战后复盘主要包含五大部分:结果评估、过程分析、经验总结、长期及整体影响评估、未来规划。结果评估就是做对比,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过程分析就是回顾执行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和核心失败决策。经验总结就是提炼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长期及整体影响评估就是分析此次行动从时间和整体逻辑,对于长期发展和整体目标的影响。未来规划就是基于本次经验,为未来类似行动制定指导方针,做到举一反三。总结:战前规划要确保方向明确、目标合理、资源配置具备现实性。战中调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时监控数据,灵活应对变化,保证战略执行的有效性。战后复盘是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未来策略,确保每一次的行动都能拿到可借鉴的结果。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下场干一干。战略就是要战,普通人抱着背水一战的执行才有可能突破瓶颈。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做战略既要有勇的执行力,也要有智的谋略力。
朋友最近过得很丧,他跟我说:“离职半年,工作一直没找到,副业收入少,生活越来越懒散;每天听HR冷淡的回复,心烦得要命,觉得自己像个废人。”我告诉他,这种状态很常见,因为价值感失衡。当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整个人就会陷入沮丧和否定,而这种状态会像黑洞一样,吞噬掉所有的动力。要解决它,首先要弄明白:如何获得价值感?或者说,为什么会失去它?所谓价值感,就是一种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确认。它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用、被认可,因此感到满足和自信。如果失去了这种确认,人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价值感的形成依赖于两种核心模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与别人比,纵向比较是与自己比,这两种方式表面上看很自然,但都存在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会意识到。比如:比工资、比地位、比生活质量。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会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一种外部的价值感;问题在于,横向比较是一场无限的游戏。我举个例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班里的TOP10,大家都挺羡慕。他也因此感到满足和自豪;然而,高考时他发现,周围的同学同样优秀,他的优势似乎被稀释了。他更加努力,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到了大学,他又发现有人比他成绩更好、实习经历更丰富、找工作更轻松。他开始觉得压力更大了。于是,他觉得,只要把目标放得更远,比如:行业里的顶尖位置,或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真的会让他满足吗?不会。因为无论他多努力,总会有人比他站得更高。他越想追上这些人,就越觉得力不从心。这种没完没了的横向比较,就像跑马拉松,但你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我们不断用外在成就填补内心的需求,但一旦失败或落后,挫败感就会让人陷入怀疑,甚至无力感。有人会说:“那我不跟别人比,和自己比行不行?答案是:不一定。纵向比较确实比横向比较更健康,因为它让人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但它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评价维度可能被扭曲。我们倾向于用自己的优势来定义价值,而忽略不擅长的领域。这种选择性认知虽然能保护自尊,但也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拿我来说:年轻时不擅长运动,却擅长主持活动。为了保护自尊,我告诉自个:“运动没什么了不起,只有头脑简单,四肢发到的人才会喜欢。”相反,在我的认知中觉得,擅长运动的人会认为学「主持」的人,都是凤凰人格。这样一来,各自都用自己的长处定义“重要性”,忽略不擅长的领域,结果是,错失了学习的新机会,也限制了自己的成长。第二点是,目标未达成时容易引发自责。这句话怎么说呢?简单讲,即使用清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也可能因为没达到目标而陷入强烈的内疚。那些尝试减肥却失败、试图戒烟却放弃的人深有体会;当多次努力无果时,我们会反复问自己:“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根本不行?” 这种自责如果过度,会逐渐吞噬我们的动力,让人最终彻底放弃。因此,虽然纵向比较能让我们更关注自身,但如果评价方式不当,依然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甚至陷入扭曲的自我评价中。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我认为核心问题有三个:跟谁比?比什么?怎么比?对于第一点,我觉得,不要和别人比,如果一定要比,就和过去的自己比。但注意,比的内容必须与内在价值观和美德相关,而不是外在成就。比什么呢?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很多自卑和优越感来自过度依赖社会评价。当我们转向内在标准,比如自律、责任感、善良这些美德,价值感会更加稳定。至于怎么比?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标准,比如: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旦达成,就及时肯定自己,而不是陷入永无止境的超越中。最后要补充的是:打破评价的执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稳固的价值感来自于自我接纳,而不是对外界评价的执念。当学会接纳自己,不再一味批评和否定,你会发现生活变得简单;那些真正接纳自己的人,往往更有精力和动力,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强,而是为了创造价值、帮助他人,从而在过程中获得更深的满足。好了,希望你,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价值感不需要依赖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永无止境的比较;它应该是你内在稳定的一部分。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件事除了金钱,还能让我学到什么?如果不做,我会后悔吗?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去做就好,守住内心的平静,因为真正的价值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要说拼多多永远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尤其是各位兄弟们做的链接,你能保证这个链接活6个月以上吗?答案是不能。链接跑的好好的突然挂掉是咱们拼多多运营的家常便饭,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过种情况,不是因为你做的有多好,而是你做的链接还不够多。拼多多这个平台,突发状况对咱们来讲是常态,我已经学会了随缘的看待这个情况,以见机行事来应对拼多多平台的所有突变情况,是我总结出的拼多多电商运营生存法则。本篇咱来讲讲最让大家头疼的突发状况之链接突然断流的问题。遥想当年我刚开始做拼多多时,起的一条链接不到3天就跟坐了火箭一般直窜云霄,我当时天真的以为这次爆单稳了,结果早上还在起飞,下午曝光就直接暴跌,瞬间把我从暴富的梦中拽了回来,哎,做电商赚钱可真没那么容易。01 断流了要先排查原因做电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有点像医生看病,当有一个病人过来咨询,说我这里不舒服,帮忙开点药时。病人的潜台词是:快尼玛帮我解决掉这个问题,难受死我了。咱们链接突然断流,我想各位的心情不亚于那个找医生看病的病人吧。那么咱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跟医生一样,先去排查下原因。有点像让病人去验个血、拍个片啥的。通过这些数据,来推断出问题所在。比如最常见的头疼这个问题,能引起头疼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业绩操碎了心,头疼;被老板训斥了一天,心情不爽头疼;吃了不健康的食品,导致身体机能出了问题,头疼;等等。虽然问题的表现形式相似,但是找不到原因,盲目的提出解决方案就会药不对症,解决不了问题。想解决问题,务必先找到原因。02 断流的原因之隐形降权了这种断流是最不易被察觉,也是最难判断和解决的。我做过很多链接,都是跑着跑着,突然就止不住的跌跌跌了。在明面上排查了一圈没有找到任何异常,于是就想起了那个公式,产品的排名是由2个因素决定的:质量分和出价。大家应该知道,只要出价到位了,产品肯定能拿到曝光和单量,这就是影响排名因素的出价。另外一个质量分,它的影响可比出价高多了。像那种断流的产品,就算提高广告出价也于事无补,可能要出价到极致亏本才能恢复如初,但是那样就没有意义了,亏钱的事,傻子才会去做。隐形降权大概率就是质量分崩了,这里大家可以从商品的领航员分、DSR、评论和售后去入手。大家要知道,平台也是有追求的,他追求的是质量过的去,价格有优势的产品。如果纯粹价格有优势,但是产品质量很垃圾,就算转化率20%,平台也不会要这样的品。对于那种DSR特别低的店铺,做好短期赚钱,赚完一波,开下一个店的准备就好。对于隐形降权的链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放弃这个链接,优化产品质量后去再去上一条同样的链接,上架后用进宝搞点DSR有备无患。产品质量是生命线,脱离了质量谈爆单都是虾扯蛋。03 断流的原因之被截流了被截流了大家不用过于愤愤不平,因为每个拼多多运营不是走在被截流的路上,就是走在截流别人的路上。只要你做的品,有人在做,由于这个品的天花板是有限的。你的单量起来了,别人的单量肯定就少了。甚至同个类目,有相同属性的不同款,你的款爆单了,也会抢掉相似品的单量。那么被截流最常见的解决思路就是洗SKU,截流的原理是让系统识别为同款,且价格比同款低,那么就可以抢到对方现成的流量。比如我做的A款产品,每天稳定有1000单,对应的就有这1000单的人群池子。这时,你上个同款比我价格低1块钱,我这1000单的人群池子就直接被你拉过去了,真的是摘桃子了。洗SKU就是斩断同款之间的流量输送,SKU一改,系统就不知道你跟我是一样的流量池子了,我之前的人群还是我的。这里面风险最高的就是洗SKU带来的人群变动而导致的降权。但凡是洗了SKU导致流量没有了的都是傻缺运营。我做过这样的测试,SKU改一个字和全部替换成新的文案,结果是改1个字的几乎不会对权重造成任何影响,曝光单量啥的一点都没变化。而改了全部文案的,完蛋了,芭比Q了吧。如果你的链接单量很大,经常被截流,那么隔三差五的洗SKU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能被截流到,你要做的不是向竞品讨说法,而是问问自己,哪里没做到位被截流了。比如,素材加水印了没?SKU做防比价措施了没?备选链接有提前准备好没?04 断流原因之直通车玩现了虽然拼多多的直通车很简单,但是你做了错误操作也是能把一个链接的流量给玩没的。这里面最常见的就是拖价把链接拖崩了。拖价这块我讲过很多次了,大家要明白在直通车出价这块是有个阈值的,比如你的直通车现在成交出价是20块钱,你的预期出价是12块钱,这个计划的阈值是多少呢?鬼才知道。假设这个阈值是14块,也就是你拖价在14到20块钱之间,怎样拖链接的单量都不会崩,顶多是单量减少。而当你过了阈值,拖价从14.01拖到13.99,不好意思,你的链接单量完犊子了。所以,这个阈值很关键。你可能要问了,这个阈值怎样看和判断呢?答案是玉帝来了都不知道。因为阈值是不断变化的,你的单量增长了,GMV权重提升,阈值就降低。你的领航员掉了,权重降低,阈值就提升。你所有的负向数据都会提高阈值,反之亦然。这个阈值目前只能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了。大家在直通车拖价这块,如果有利润就不要贪得无厌,有的赚就停止拖价。如果链接始终是亏钱的,就甭管阈值,直接一步到位,反正都不赚钱了,不如搏一把。05 最后链接断流是常态,咱们要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以上只列出了链接断流的常见原因,还有市场波动、平台流量分发调整、政策变化等等,都会导致链接突然断流。做电商确实很辛苦,要时时盯着数据,不过,当咱们把这块玩熟了,链接断流啥的,在咱们眼里都是云淡风轻般的存在,因为我早已经有备选链接急不可耐的要顶替掉断流的链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