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数字化营销体系
冯卓
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
亚太区市场总监
作者:陈壕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全文约4000字,阅读约需7分钟,好文值得慢慢品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营销是企业推动销售和建立市场地位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路径,而品牌营销与产品营销作为营销工作的两大核心分支,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目标与特点,共同构成了企业营销战略的双轮驱动。简单来说,品牌营销更着重于打造品牌整体形象,而产品营销则只在推广具体的产品使之有更好的销售业界,两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解这些联系差异,并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下面,我们从定义(工作范畴)、营销目标、具体特点以及如何开展等维度,对品牌营销与产品营销进行深入探讨和提出个人见解,与各位粉丝和同侪交流,希望对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做好这两项重要的营销工作有所帮助。一、品牌营销:创建和维护品牌的整体形象品牌营销是创建和维护一个能够代表企业或其一系列产品的整体形象的营销工作,它涉及品牌的定位、价值观的传达、情感连接的建立以及长期的品牌资产积累。品牌营销的目标是提升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为企业创造无形资产——品牌形象。这有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智中树立起独特的价值主张和占据一席之地,并持续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消费者愿意成为品牌的忠实支持者。那么,如何开展品牌营销呢?一般涉及以下的工作内容;1、明确品牌定位:确定品牌的独特价值主张(UVP),即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明确品牌的个性、价值观和使命,确保这些元素与目标受众的价值观相吻合。2、建立品牌形象:设计一致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如标志、色彩方案、字体等),以增强品牌的辨识度。通过品牌故事讲述品牌的起源、发展和愿景,增加情感联系。3、传播品牌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包括社交媒体、广告、公关活动、内容营销等。与意见领袖、KOLs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品牌的曝光率。参与行业展会、论坛等活动,展示企业的专业性和领导地位。4、维护客户关系: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体验,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体。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建立社区或会员计划,鼓励用户互动,增强品牌粘性。5、持续创新:关注市场趋势和技术进步,适时调整品牌策略,保持新鲜感。推出限量版产品或特别活动,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参与度。6、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品牌的正面形象。二、产品营销:专注于具体产品的推广产品营销则更加注重具体产品的推广,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产品的特性和优势有效地传达给目标受众,快速吸引目标市场的注意、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并最终完成交易。产品营销的核心目标无疑是提高产品的销售额、让企业获得可观的收入,打败竞争对手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直接促进短期的商业成功。那么,如何开展品牌营销呢?一般涉及以下的工作内容;1、深入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痛点及购买行为。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找出差异化的竞争点。2、精准市场定位:根据产品的特性确定目标市场,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3、突出产品优势:强调产品的独特卖点(USP),如技术创新、设计美感、性价比高等。使用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来支持产品的优势,增强说服力。4、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市场的偏好选择最有效的销售途径,如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等。考虑合作伙伴的选择,如经销商、零售商等,确保产品的广泛覆盖。5、制定促销策略:规划新产品的发布活动,利用发布会、预购优惠等方式吸引早期用户的关注。定期推出限时折扣、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刺激消费欲望。结合节日或特殊事件进行主题营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6、强化用户体验:注重产品的易用性和服务质量,确保顾客从购买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获得满意的体验。三、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在时间视野、影响方式、面向对象、执行层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长期vs.中短期:品牌营销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资源来维持和提升品牌形象;而产品营销则更加注重中短期效果,通常与具体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匹配。情感 vs. 理性:品牌营销倾向于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传递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故事;产品营销更多地依赖理性诉求,如性能指标、价格优势等实际利益。广度 vs. 深度:品牌营销面向广泛的受众群体,试图塑造一个普遍接受的品牌形象;产品营销则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提供定制化的信息和服务。战略 vs. 战术:品牌营销属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持久;产品营销则是具体的战术操作,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下面,我们以华为品牌和华为mate系列手机产品为例,来具体看下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的具体特点。华为品牌营销:塑造全球科技领导者的形象1、工作范畴:华为的品牌营销致力于创建和维护一个代表企业及其一系列产品的整体形象(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它强调创新、可靠性、技术领先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赞助大型体育赛事(如足球俱乐部)、发布前沿科技白皮书等方式,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2、营销目标:提升认知度:使华为成为消费者心中最知名的电信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增强美誉度: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活动,如环保倡议和支持教育项目,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培养忠诚度:建立一个忠实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不仅认可华为的产品质量,也认同其品牌价值。3、具体特点:长期投入:品牌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多年不懈的努力来巩固和发展。情感共鸣: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分享员工成就等手段,激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广泛传播:面向全球市场,旨在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潜在用户。Mate系列手机产品营销:助力产品市场销售表现1、工作范畴:Mate系列手机的产品营销专注于推广具体的智能手机型号。它涉及市场调研、竞品分析、定价策略、渠道选择及促销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将产品的独特卖点(USP)传达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做出购买决定。Mate系列定位于高端商务人士,注重长续航、大屏幕、高效能处理能力等特点。2、营销目标:提高销售额:直接增加Mate系列手机的销售量,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扩大市场份额: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尤其是在高端市场领域。促进短期成功:针对新产品发布或季节性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即时的商业成果。3、具体特点:短期效果:更注重短期内的市场反馈和销售业绩,通常与产品生命周期紧密相关。理性诉求:强调产品的性能指标(如最新的麒麟处理器)、价格优势(如性价比高)和其他实际利益,以说服消费者选择Mate系列而非其他品牌。精准定位:聚焦于特定的目标市场——高端商务人士,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信息和服务体验,例如通过展示Mate系列在多任务处理、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卓越表现。从华为的案例,大家应对该对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的差异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但我们也要看到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四、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的相互结合仍以华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功地将品牌营销和Mate系列手机的产品营销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华为通过品牌营销建立了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使得每一款新推出的Mate系列手机都能享受到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和信任度。例如,“华为5G技术领导者”的形象强化了Mate系列作为高端商务手机的技术优势,这种已有的品牌好感度会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成功的Mate系列手机产品营销也为华为的品牌形象增色不少。每当一款新的Mate系列手机在市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时,都会进一步强化华为作为一个高端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品牌形象。比如,Mate系列手机以其出色的摄影功能、长续航能力和高效的多任务处理能力赢得了众多商务用户的青睐,这种专业领域的认可反过来又增强了华为品牌的科技感和创新能力。此外,华为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品牌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新品发布会上,除了介绍Mate系列的新特性外,还会回顾华为过去几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成就,强调Mate系列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技术优势。这种方式不仅突出了Mate系列的技术亮点,也加深了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让这两种营销方式相互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我们日益强调的“品效合一”也是对这两者相互融合、彼此拉动的整体要求。深刻洞察和准确理解目标受众是两者良好结合的基础。 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目标消费者的偏好、需求、痛点以及购买行为,从而制定出既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又能促进品牌长远发展的策略。例如,企业可以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产品的相关性和吸引力,进而提升销售转化率,并在品牌故事中融入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品牌更加贴近生活,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统一信息传递至关重要。确保无论是通过广告、社交媒体还是其他渠道传达的信息,品牌和产品的核心信息都保持一致,避免给消费者带来混淆,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和识别品牌及其产品,还有助于建立和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长期规划与短期行动相结合也很关键。品牌营销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过程,旨在建立和维护企业的整体形象,产品营销则更侧重于短期内的市场反馈和销售业绩。企业应在坚持品牌定位长期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保持对市场的敏锐观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捕捉到即时的营销机会,以创新产品配合精准的个性化营销在提升销售的同时来强化和提升品牌形象、深化品牌对消费者心智的影响。五、结语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对企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两者应相互补充、彼此拉动、相辅相成,品牌营销为产品营销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成功的产品营销又能够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不仅可以在短期内提升销售额,还能够在长期内建立起忠实的客户群体,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共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THE END.
这个事件大家应该都关注到了吧:TikTok预计在本周日在美国被封禁,大量TikTok的用户涌入另一个中国APP小红书。从目前的下载数据看,小红书在美国应该每天有百万级别的新增用户,在美国的日活跃用户也应该达到了500万量级。看看这几天的发酵情况:1、提前看“春晚”:两国人民各种热烈的交流,无论是“学英语”,还是“生活对账”,还是“传播文化”,春节前的这波流量让各方都兴奋起来。2、舆论助推:不少短视频开始入场鼓吹“民族自信”,“原来美国人民还不如中国人民”,“普通美国人原来要打两份工”,“来了就是自己人”等等。3、流量承接的挑战:我们看到小红书连夜招聘英文内容审核,接下来就要看能否接住这泼天的富贵流量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很多商机不是按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小红书之前出海的尝试并不成功),但这不能作为不去投入和修炼内功的理由。但是,我必须要给这场所谓的“狂欢”浇盆冷水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做品牌出海相关的项目和咨询, 如果深入了解下海外KOL营销的市场就会发现,无论在内容还是平台玩法和规则上,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甩出国外不止几条街了。这也是Tiktok为什么会如此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所以三年前,我和团队曾经布了两条线:1、一条是设计了一个上接KOL,下接商家的独立站,两个月后的数据就已经非常好看了。2、一条是营销号矩阵,一周后就已经有内容过10万+,起号和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当然,这个模式可以理解为早早期的MCN。 如果后来按原定计划把教培冲击下“失业的”国内英语老师,和国外欧美外教们培养成网红,那就是妥妥的MCN模式了。但我相信不少中国公司那个时候已经在做这件事情了。铺垫这么多想说的是什么呢?目前在小红书上的这些所谓“难民”,其实离普通老百姓还远着,大比例已经是原来在Tiktok上的网红,或成长中的素人达人们了。做过内容的人都知道,要想获得关注,有流量,一定要“讲对话”。千万不要低估了这帮“难民"们,他们既然在海外能够收割流量和经济利益,其实非常清楚中国人民愿意听什么,也很清楚什么话题有流量。一个扎心的事实是,我入行品牌公关的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分析事实、情绪、预判趋势,而且可以做到图表可视化了。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的不经意,和同频共振,都是背后精心的布局”。有没有发现,所有关于”I Love China“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被平台释放大量的流量。回到“难民”事件本身,一方面这些红薯们因为Tiktok1月20日有可能被封禁,自身的经济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他们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在西方媒体平台之外收获更大的流量。试想一下,当一个网红号召自己的粉丝入驻中国的媒体平台的时候,他们会被认为是高认知,高意识的意见领袖(反过来也走得通)。妥妥的两头通吃。我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看到,英语培训啊,老外直播啊,甚至IP地址在中国的批量化老外的账号在带货...... 事实上,如果做过欧美市场就会发现,中美两国人民本质上都是重商文化,思维其实比较像,只是发展阶段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是帮助”难民“们反向收割中国的流量?还是保持理智的判断,尽可能跳出信息的茧房?
知乎创始人周源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回顾互联网发展,有哪些底层逻辑看似简单但将在未来持续奏效?我看到一个评论,印象深刻。来自于2022年度的新知答主Morris.Zhang,他是做电子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半导体的。他说了一个故事:有个村子,那地方又穷又闭塞。村民们因为挨饿、打仗,变得特别自私,互相也不信任。有天,三个和尚路过,饿得不行,跟村民们要吃的,但没人搭理;可三个和尚没放弃,他们在村子中间架起一口大锅,烧上水,扔几块石头进去,煮起汤来。这下把村民们的好奇心勾起来了,都围过去问锅里煮的啥,和尚们笑着说:这汤可香了,要是你们能添点食材,就能一起享用了。村民们一听,挺有意思,就都回家拿吃的去了,往锅里一扔,最后煮出一大锅香喷喷的汤。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互联网的开源、社区化、众包模式。僧侣们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煮出了汤,而是通过设计一个开放的规则,激发村民们的参与和贡献,这口大锅像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石头则是启动过程的契机。这让我觉得,不管是开源社区还是众包项目,成功的核心,是如何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贡献力量。2024年,我称互联网之为镜像元年。人们像发明镜子一样发明了AI,它开始模仿人,去学习如何表达、如何去思考,甚至替代工作,但随之也给社会、企业带来一系列结构性变化。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能说几句,什么样的答案具备参考性?人们不得而知,这些问题困惑着职场人、创业者。知乎作为汇聚多元观点、激发思考的讨论社区,在AI这一前沿科技引发的诸多困惑与思考面前,它悄然承担起了探寻行业共识的价值和使命。所以,1月9日正式推出2025「互联网十问」,试图找到这些答案,这是继2012年和2018年两次“互联网十问”之后,又一次开年力作。今年比较有趣,邀请10位重量级嘉宾中,对AI的讨论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我留意到,他们的讨论在AI面前,都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你认识Julien Chaumond?不认识?和你介绍下:他是Hugging Face的首席技术官。Hugging Face是一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公司。他在知乎上提了个问题,引发中美AI领域专业人士的大讨论。他说:“为何中国公司能在开源AI浪潮中脱颖而出?背后有哪些关键因素?”当我们提出「为何」这个命题时,潜台词是,中国公司在开源AI领域已经被全世界所注意,这不仅是中国公司在技术上取得的进步,更是中国在全球AI竞争格局中地位提升的体现。问题是,我们做对了什么呢?很多东西不拆开看,略显得过于宏观。我认为,技术发展,背后肯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因为政策像一把钥匙,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动力。2017年7月20日,中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总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实施路径。为啥会有这个规划呢?有两个核心原因:一,AI 技术突破,能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帮助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二,许多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医疗、农业等)与人工智能结合后,能够实现智能化升级,大幅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AI技术应用将为社会创造更多机会,提高新质生产力。所以,国家抓住AI,就等于抓住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钥匙。那布局之后,最需要什么呢?肯定是人才储备、技术累积和数据支持,对不对?我查了查资料:2018年以来,中国新增了2000多个AI相关的本科专业,其中300多个设立在顶尖大学。2019年,全球AI专家数量从2018年的22064人增长到36524人,同比增长66%。到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布局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和日本。2021年,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2022年,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中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产出国。到了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总数已突破940万[1]。中国在AI人才培养方面持续ALL-in,才有今天的成绩。在技术层面,知乎上有一位名为“鹤啸九天”的答主,他有超过10年的互联网AI算法从业经验。他说的一段话我很认同。要验证某个AI模型是否有话语权,Hugging Face的开源大语言模型排行榜,是一个相对权威且有共识性的参考,因为这个排行榜收录了全球上百个开源模型,测试维度也很广泛。截止到2024年底,阿里的Qwen系列表现很突出。比如Qwen2-72B超越了Meta的Llama-3等产品;零一万物的Yi-1.5-34B-Chat、Smaug-72B等也在排行榜中[3]。毫无悬念,中国的开源慢慢从陪跑着变成了领导者,为什么能跑得这么快?主要有两个原因:被迫革命AI禁用和硬件封锁ChatGPT至今没有对中国地区开放访问,加上硬件上的封锁,这些客观因素并没有阻挡中国13亿人对AI大模型的需求。最直接表现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下场做AI大模型产品。像阿里云、百度、字节跳动这些本身就有AI基础和硬件积累的公司,这种需求自然催生了许多AI新公司。开源、做大模型,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但中国科技公司抱团迎难而上,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像最近刚崛起的deepseek,就是在硬件库存很少的情况下,凭着理想主义做成的。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哪些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每一部分都值得肯定,简直在时间推动下,靠大力出奇迹。大力出奇迹一定是好事吗?未必。不考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肯定不行。阿里云智能集团的资深副总裁刘伟光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模型的价值到底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我觉得,无论开发小型模型、预训练、搭建基础设施,还是设计智能代理,每种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研究成果。比如:Gartner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叫《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这份报告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技术成熟度曲线”[2]。简单来说,一项技术从概念诞生到最终在市场上广泛应用,都会经历几个阶段。Gartner把阶段分成了五个周期:创新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灭低谷期、启蒙斜坡期、生产力高原期每个阶段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两年,长的可能5到10年。如果把大模型发展套进这个曲线,2020年左右GPT - 3出现,大模型算进入了“创新触发期”。到2022年底,ChatGPT火了,大模型迅速进入“期望膨胀期”,大家都觉得它能改变世界。那么,接下来大模型会不会像很多技术一样,进入“幻灭低谷期”呢?我觉得,从现在情况来看,大模型可能会经历一段下坡路。为什么呢?一方面,ChatGPT已经出来两年多了,到现在还没有第二个能和它媲美的商业化爆款。而且,训练大模型的成本非常高,小的创业公司已经开始退出,基座服务商也在向头部企业集中,甚至AI领域的“六小虎”都开始内卷。另一方面,Scaling law(规模定律)也逐渐出现,头部模型供应商开始压缩训练成本,推出更小的模型来适应市场;这难道不是技术成熟度曲线下坡的前兆吗?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现在阶段,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玩得起的,全靠资本「为爱发电」,不符合商业逻辑。所以,到2025年,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路线:一,不管是面向消费者(C端)还是平台侧,会有几个超级应用崭露头角。二,基于注意力机制和Transformer架构,各种各样的小模型出现,深入到具体业务场景中去。因此,大模型的商业价值增长在逐渐放缓。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大家总把大模型当成AGI了,这是错误的认识。在知乎的“互联网十问”中,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通用型人工智能还有几步?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呢?下面有一个复杂的回答,很有远见。我把它简化成一个故事:在智慧谷办公室里,挂着一块横幅,上面写着「三步之遥」。这三步,代表实现AGI的关键。第一步,研究者要了解人类大脑的奥秘。他们不停地探索神经元如何连接、传递信号。他们发现,大脑结构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每个突触(synapse)都构成了思考的基础。怎么办?实现AGI第二步,不得不先构建一个认知架构。什么是认知架构?你可以幻想成,一个大脑像积木,每一块积木都代表一个功能模块,比如感知、记忆、推理、情感,甚至是思考方式。这些积木像一个个小模型,拼到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然而,不巧的是,现在只有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short term memory)。怎么办?只能一步一步克服难题。所以,真正到达第三步时会发现,一个AI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情感、有了思维模型,它站在一个人面前,学会如何表达爱、喜悦、和悲伤。但这何其难?因为情感和意识是人类最为复杂和微妙的心理现象。不过,研究者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坚信,未来有一天终究会实现这一切,当它实现后,所谓的AGI才会出现在人类面前。因此,AGI是什么?谷歌DeepMind在论文《Levels of AGI》里对AGI做了详细划分,到第五层,它能实现超智人,配备感知模块、世界模块、情感模块等,具备超越人类的智能水平,才能和人类一起探索未来的世界。目前看来,对照此类情况,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既然「智慧谷」的研究者们都在为实现AGI不懈奋斗,我们也应该想想:在AI浪潮下,企业要怎么做准备,才能在变革中迎接挑战呢?这里有三点可以参考:一,拥抱加学习;大模型是AGI的一个缩影,现在,它已经进入了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甚至到了每个人的身边。这些东西可能一时看不懂,但一定要保持学习力。最起码,要想想怎么把它用到自己公司或者部门里。二,边缘替代;很多公司总想干票大的,上来喜欢做颠覆,不要这样。通过API或其他非核心部门试水,逐步探索大模型的适用场景,是稳健有效的方法。比如:先在客户服务部门引入AI聊天机器人,处理日常问题,或者在数据分析部门,用AI工具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这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慢慢积累经验。三,开放合作,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不管是做技术,还是具体业务,AI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积极与技术提供商、研究机构、行业伙伴合作,能加速技术的落地应用。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知乎已积累560万篇AI相关内容、87万个问题,近169万名创作者参与讨论,其中包括45192名蓝标认证的专业作者。而且,知乎上还有AI顶流创业者们、行业专家在这里分享见解;比如: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Boson AI联合创始人李沐,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DeepLearning.AI创始人吴恩达,面壁智能创始人刘知远等等。所以,想看更多深入的讨论,上知乎是最佳选择。每一次互联网潮水流动,都酝酿着经济、科技以及消费等各行业新的未来。深处这个时代,变革的人该怎么办?知乎总能引领我们激发讨论、拓展视野;希望你,上知乎,找到2025年AI的关键答案。祝福。数据及资料参考:[1].2024年中国AI人力资源行业研究报告[2].Gartner《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3].榜单:https://huggingface.co/spaces/open-llm-leaderboard/open_llm_leaderboard
写在前面就这几天,北京趣加科技有限公司(FunPlus)发生了一起招聘公告乌龙事件。趣加的一名HR员工在某招聘平台上发布了一个海外游戏视频设计师的职位信息时,神奇般的将公司内部敏感会议纪要,当作职位描述的一部分发布了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图,本应该是职位描述的部分,却详细写了2025年公司发行团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人力情况等敏感内容,甚至点名要关注部分员工的成长和流失风险。哪家公司招聘信息能如此劲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很快就被多个平台扩散。趣加无奈,发布公告,经公司风控合规部调查确认,一位HRBP未尽职审核,就发布了错误内容。公司认为该行为严重违反了职业操守并对公司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决定对周纹旭作出开除处理,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怎么评价呢?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在互联网追求效率,加速一切之后,也就让草台班子暴露得更明显了。我甚至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一个忙昏了头的HRBP在多个文档之间切换,错把一段会议纪要当成需要发布的招聘启事。发布前没有自审,团队无人审核,脉脉也无审核。很合理,一切为了效率,就是这个结果。对了,趣加Funplus在知乎有一个雇主品牌宣传的视频,时长15秒,长这样。大家可以围观一下,我围观过了,深感震撼,短短15秒的视频没有一句评述和自我介绍,最后来一段强光闪现,似乎在告诉我,来了就亮瞎你的狗眼。你们可能觉得我今天要抓着趣加一顿追杀,但其实上,据我了解,在游戏圈内,趣加的员工福利和工作体验还是相当OK的。「你为什么从XXX公司离职」这种天然的负面问题放在知乎,很多公司的员工们能集合起来把前东家黑出翔来。但在「你为什么离开趣加」的问题里里,员工还是给了不少好评,甚至有同事晒了一堆员工福利——虽然我走了,但这家公司还是不错的公司。你看离职的员工都能数出来那么多亮点,但趣加官方却选择了一个15秒亮瞎你狗眼的雇主品牌宣传方式。我只能说,贵司的雇主品牌同仁,可能也是一个草台班子?回到这件事本身,我看着很多知乎小伙伴喊打喊杀,认为这家公司招聘如何不合理。但坦率说,这真的是一个很少有的机会,让我们领略一下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领域的会议纪要。这份会议纪要里,绝大部分内容都还挺合理的。但它要充分体现了如今的企业对于「降本增效」是多么渴求,大家看着像是一个会议纪要,歪歪斜斜写着Headcount,但如果是HR从业者,仔细看一会儿,你就会从字缝里看出来,满页上都写着两个字「人效」。我们来逐字逐句过一下这篇游戏公司的职位描述一、25年发行需要重点解决问题线上素材持续探索新方向;保证线上项目稳定买量,不断突破,实现逆增长:(找索材方向。开马甲包)CN重投,重新规划CN目标:K2玩法探索,以及后续素材储备这是投放策略,几乎所有游戏都会通过多种渠道投放,提升自己的玩家数量。这就要求这位HRBP,不仅要懂人力资源知识,也要充分懂业务的。下面才是关键部分:二、发行人力情况:1、2024年年底发行HC20,实际人力19人,其中创意7人,平面1人,UA5人,CN5人,发行制作人1人;2、25年发行全年HC保留20,实际投入人力一共18人,减少1人,其中创意7人、平面1人、UA5人、CN4人、发行制作人1人;好消息是发行团队在经历了2024年之后,没有裁员,还是20个HC。坏消息是虽然HC没有减少,但企业显然在补充什么样的员工问题上没有完全想清楚,于是把这个HC悬空挂了起来,这意味着实际投入人力又少了1个。通常来说,满编不满员的原因可能是女员工怀孕请假,或者有员工重病长休假。但结合上下文来看,HC挂在那里却不用的原因,大概率是原来的员工被送走了,但暂时没想好需要招什么样的人,为了不乱花钱,团队决定先把HC锁了。这是第一处「降本增效」。年景好的时候,有HC一定是要用的,但在2025年这个年头里,成本是第一位的,没想清楚招什么样的人,宁可不招,把HC空在那里。3、CN刘某的HC,以及创意周某的HC保留不进行招人;将施某的HC招聘一位玩法向创意;重点关注3人成长,以及关注1人有流失风险;另外2位同学进行更高目标制定管理。4、迭代CN创意-刘某,HC保留不招人;迭代global创意施某,替换为玩法向创意(人才画像关注游戏体验经验,重点关注Playable的人);从这一段开始,会议重点转向了具体员工。上面提到的俩个悬而未决的HC,正是刘某和周某两位同事。显然他们就是团队满编但无法满员的原因。但不得不说还是咱互联网黑话多,用词如此委婉:裁人不叫裁人,叫「迭代」,程序可以迭代,没想到人也可以迭代。让我想起《年会不能停》里的广进计划。按照这里的描述,大概率刘同学和周同学已经在2024年年底离职了。而还在职的施某同学也可以重新找工作了,很不幸,在招聘启事上看到自己的噩耗,确实不常见,但你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因为你的HC被拿去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了。global创意应该是针对海外的创意设计,而Playable指的大概是互动型玩法向创意。这是第二处「降本增效」。在需要做业务转向的时候,公司既没有选择增加一个HC,也没有选择把悬而未决的刘同学或者周同学空出来的HC用起来,而是把现有的HC挪了一个过来……5、重点关注陈某、常某、胡某的成长:以及重点关注林某有一定流失风险:6、对于薪酬较高但产出还在中下同学,重新制定更高目标,需要有明确产出;给大家翻译一下:高潜人才:陈某、常某、胡某高流失风险人才:林某你可能会问,为啥把高潜力人才和流失风险人才放在一起?因为,这意味着公司可能愿意拿出一些预算,给这些员工加薪留住他们啊。我看网上有林同学表态看到这个会议纪要后,表示自己不得不走。其实……还是可以看看公司能给你提供啥涨薪包的。为什么公司判断你有流失倾向,当然一方面和你的工作状态相关,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公司知道你现在的薪水,是低于市场水平的,这是一个潜在风险。这其实是第三处「降本增效」。理论上说,你发现了潜在流失风险的员工,那就应该顺带讨论一下留才策略,到底是给员工加薪呢?还是给员工更好的年终奖激励呢?但这里没有任何动作,只识别了风险,但犹豫之下并没有解决风险的进一步动作——我能想象会议现场HR提出了这个观点,但大家讨论之后发现暂时没法去给员工申请加薪,于是结论只能是「重点关注」。7、发行向现在人均人力成本已经很低,无需继续降低人力成本8、截至目前位置发行团队人均年龄为30.8岁,后续进行年轻化管理、新招聘的同学,需要更加年轻。这两句话也是第四处提到「降本增效」也是我们网友最容易看懂,也最引起争议的两句话,我们分开来解读一下。第7句话,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发行团队的人均成本已经低于市场水平。这我认为不太可能,funplus属于游戏出海行业,这个行业目前看来发展还行,外部还有不错的机会(否则企业也不会关注有流失风险的员工),你把员工成本压到市场50分位以下,结果就是员工哗啦啦的跑路,越优秀的员工跑得越快。第二种是发行团队的人均成本已经低于公司平均水平。也就是HR顶住了上级的压力,明确用数据告诉上级,要降薪,去其他团队去看看,我们团队员工薪资是不能再降了。我猜测是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薪资的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永远是HR的痛点。以这个案例来说,最好的区间是,薪资在公司内已经算低的,但在市场上依然很有竞争力。但对于HR来说这大概率是幻想,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否则,大家也不会在会议里专门点名林同学,显然他的薪资就不在这个范畴内,所以团队会担心他的流失风险。第8句话,作为40岁+的我已经麻了。趣加听到舆论的骂声,可能还会觉得委屈,毕竟这个团队30.8岁的游戏行业平均年龄,其实属于中等水平,说明这家公司大概率没有刻意在清除35岁以上的老员工。从市场层面来看,前两年易观做过一个分析,30岁以上游戏行业从业者占比在43%左右。以此来推断,30+的平均年龄,显然是高于市场水平的。不仅如此,我估计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相比趣加的其他团队,可能还要偏高一些。所以,会议结论是HR不得不承诺招聘更年轻的员工。这事我反正是麻了,前些天和一位资深猎头沟通,他们服务于某知名互联网大厂,HR给他们的硬性要求就是招员工必须35岁以下。有一次,猎头朋友给这家公司面了一个刚满35岁,出头几个月的候选人。HR连面试都不愿意,直接拒绝了,嗔怪我的猎头朋友:你看咱接近35的候选人都不考虑,何况你这还出头了呢……所以,看似是35岁的门槛,其实面试官内心的门槛,可能只有33岁。再说一个案例,前些日子和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的HR沟通,她也提到他们团队连销售都只要30岁以下的……我一脸不可思议,销售可是最看经验的岗位啊……但她解释过后,我才反应过来。我理解的销售和咨询顾问一样,业务拓展是我,客户下单是我,项目执行是我,售后服务还是我。这么多环节,这么多流程,非常考验经验,你找30岁以下的搞得定吗?而在他们大厂,这些岗位都拆得碎碎的,销售做业务拓展,后续客户下单有专门团队跟进,项目执行有专门团队,售后服务还有专门团队,销售就是跑腿找客户的,她当然要年轻腿脚好的。我说懂了,这家公司把每个职能都拆得碎碎的,一方面方便流程管控,一方面也确保公司的核心资源不会被部分员工握在手里,这一系列环节中,无论谁离职,都不会影响客户的服务。这是公司的诉求:谁走了,公司都照转。但对于打工人来说,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之前提过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离开了平台,你没有自身的价值,你还敢离开吗?我的观点是越离不开,就越要离开。当公司喊「别把平台的影响力,当成你的能力」的时候,潜台词是:员工应该留下来,因为你没有能力,你的成功靠的是平台的影响力。但这其实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你在一家公司/平台工作了数年,居然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离开了平台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怎么一种职业发展路径?真正和谐的劳资关系,是互相成就,一同成长。如果我在一个平台上,完全无法提升自己,全靠平台的成功,才能苟活下去。那我一定会更加坚决地离开。这种平台,待得越久,未来死得越惨。否则你只会被企业绑得死死的。因为只有当我们离开公司,还能展现个人价值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提桶跑路的资格,才能在有一天公司不要我的时候,我还能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机会。
(1)男怕入错行一、原始-基本-高刚海需求成熟:不外乎:马斯洛五层需求实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贪嗔痴权钱色名利气。永恒的生产要素: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数据/信息/情报亘古不变的千年消费:小孩要聪明、老人要健康、男人要雄起、女人要漂亮工业国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建筑、信息、金融很多人意淫子虚乌有的需求,这就....。二、能不能用新技术重做一次会比过去更好?三、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新模式,都是过去的变形-组合。好莱坞剧作家曾写过一本书叫《故事》,洞察了好莱坞几万部影片的模式,一共就是30来种的变形与组合。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别人都没发现的,一般都是死路或者离商业化进程还太太远,别人只不过在过程中死了,没有浮出水面被你看见。所以如果有古今中外成功的对标,则更佳。有个固定的范式:供求。求:更佳的用户交互,卷入海量用户供:开放,卷入海量的生态,满足海量用户的千奇百怪的诉求。供求之间是:价值-共赢-共识的平衡。如不平衡,则范式不能成立。(2)创新者的基因克里斯坦森写过《创新者的基因》这本书,书里面提的很好。这个人:观察-思考-反思-提问能力非常强。这个人:多维思考-逆向思考-联想触类旁通、动态思考-非线性思考能力非常强。这个人:架构能力(主干-核心、关联-因果、模型-系统-格局)、洞察能力(趋势)、抽象提炼能力(本质、模式-范式)特别强。这个人:不信邪、喜欢基于第一性原理-围绕基本需求-完全重新想象-挑战现状。京东有句话叫:有仗打仗没仗造仗。也就是说:不仅积极主动拥抱变化,而且还主动发起变化。但是大部分企业,连适应变化都不适应,而且害怕变化,希望一切都控制起来。沙子握的越紧越容易流失。(3)创新领导者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所以领军人物非常重要,决定事情的成败。创新者未必是一个创新领导者,如果创新者和创新领导者能一体或者能互相配合无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那就事成了。作为一个创新领导者:克里斯坦森写的《创新者的基因》一书中也有介绍:他认识很多人:方便他接受更多前沿信息,方便他更多角度思考,方便他做事执行时能找到更多的落地人才。他:胆大、妄为、冒险。但是他也为冒险兜底、承担责任。他:知人善用,善于识别人、激励人、整合人。他:讲求去做、去执行、去推进执行、去实证,用现实说话。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他:为团队寻找资金,保证现金流,保证团队不会死在黎明之前。他:营造环境,为团队提供舞台,他来遮挡外部的风风雨雨嘈嘈杂杂,让团队精英人才心无旁骛达成目标。我也多次和我团队说:我说产品我不懂,AI技术我也不会,销售也不会,我只能指导好咱们的愿景/目标-根据现金流和现实商业进程控制好节奏、保证好大家的工资、营造好环境呵护好咱们团队的氛围和心气。大家有了问题不用担心,创新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咱们遇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有事,我负责任我给大家兜底。(4)执行成真一、克里斯坦森说要从原始-基本-高刚海需求找,找到边缘市场(从农村边缘包围城市中心)。我曾经说过:要找到匹配你的利基市场,服务好你的利基市场,你的拥护者会把你抬上去。二、价值清晰明确,你的员工你的客户你的投资人你的合作伙伴都能很容易听明白理解。模式简单。如果一个事情,你的员工不容易听懂、你的客户不容易听懂、你的合作伙伴不容易听懂,那么执行起来也很难。三、聚焦打穿,一根针顶破天。华为曾说: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我的朋友薛宝和老骥也曾经跟我说:不要怕事少事小,只要你能做到一根针顶破天,中国市场的钱都赚不完。四、用机制设计、用原则去解决问题。建立闭环。马斯克说: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失去反馈闭环。
1月19日,是美国对TikTok“不卖就封杀”的最后期限。面对这一不确定性,近几日,美国的TikTok用户自称是TikTok难民,正疯狂涌入小红书。仅仅2天内,有关话题就从几百万上升到2亿,而且在不断增长。小红书也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攻击43个国家成为下载榜第一。由于中美两国的时差,这种现象被称为“早C晚A“,即早上是中国人用,晚上是美国人用。中外网友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信息差,探讨家乡、美食、旅游、交流各自的生活状况。现在,你打开小红书,满目都是海外的美女帅哥,在求教中文、交朋友。这一波流量,首先被义乌老板娘接住了。过去,义务老板娘想要在海外宣传自家产品,还需要解决各种问题,现在海外用户直接过来了。有些义务老板娘早上7点起来使用CHatGPT或豆包生成各种带货文案,7点使用神绘数字人批量生产带货文案,再用神绘数字人的视频翻译功能把中文视频翻译成英文,微信号上法中文短视频,小红书上发英文短视频。一个视频2个阵地同时发,不亦乐乎。美国小红书网民的兴趣特点1、时尚与美妆热爱:美国用户对时尚和美妆领域极为关注,追求独特的时尚风格与个性化的美妆产品。他们热衷于探索不同风格的珠宝,从简约现代到复古华丽,希望通过珠宝配饰展现个人风格。2、生活方式追求:注重高品质生活方式,对家居装饰、健康生活、美食等方面也有浓厚兴趣。珠宝若能与这些生活场景相结合,如适合家居聚会佩戴的优雅珠宝,或与健康生活理念相关的寓意珠宝,将更易吸引他们。3、文化与艺术偏好:对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充满好奇,具有独特文化内涵或艺术设计感的珠宝,如融合东方文化元素的珠宝,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珠宝人如何利用AI工具承接流量(一)利用AI工具优化产品展示1、图像与视频生成:珠宝人可借助AI图像生成工具,根据产品特点和美国用户兴趣,生成逼真且富有创意的珠宝展示图片和视频。例如,利用AI生成珠宝在不同时尚场景中的佩戴效果,如在好莱坞风格派对、海边度假等场景,让美国用户更直观感受产品魅力。2、个性化推荐内容:通过AI分析美国用户在小红书上的浏览、点赞、评论等数据,精准了解其兴趣偏好,为不同用户生成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推荐文案。比如,针对喜爱复古风格的用户,推荐具有复古设计的珠宝,并配以描述复古魅力的文案。(二)通过AI工具拓展海外代理1、智能匹配潜在代理:运用AI算法,根据小红书上美国用户的地域分布、社交影响力、商业背景等多维度数据,筛选并智能匹配潜在的海外代理商。例如,识别出在时尚领域有一定粉丝基础且具备商业推广能力的美国博主,主动与其沟通合作,发展为海外代理。2、AI辅助沟通与培训:利用AI翻译工具,实现与潜在海外代理的高效沟通,消除语言障碍。同时,借助AI生成的培训资料,如产品知识手册、销售技巧指南等,为海外代理提供全面培训,助力其快速了解产品与市场。对珠宝品牌商和零售商的启示国内内卷,珠宝品牌意欲出海,这次海外用户来到了中国的小红书平台上,中国的珠宝品牌应该迅速重视起来,一是重视海外的产品和品牌种草;二是快速扩充小红书执行团队;三是招募海外主播与网店代理商。(一)重视内容种草1、打造优质内容:珠宝人应在小红书上精心打造优质内容,结合美国用户兴趣,创作珠宝搭配攻略、珠宝文化故事等。例如,分享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珠宝设计背后的故事,吸引美国用户关注。2、多形式内容营销:采用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种草。通过直播展示珠宝制作工艺,增强用户对产品品质的信任;制作精美的图文笔记,突出产品特色与时尚感。(二)快速扩充团队1、专业人才招募:招募熟悉美国市场、精通英语且具备社交媒体运营经验的人才加入团队,负责与美国用户的沟通、内容创作与市场推广。2、团队协作优化:建立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确保内容创作、产品供应、客户服务等环节紧密配合,快速响应美国用户需求。(三)招募海外主播与网店代理商1、海外主播合作:积极招募在美国当地有影响力的主播,特别是在时尚、珠宝领域有粉丝基础的主播。通过他们的直播推荐,提升品牌在美国市场的知名度与产品销量。2、网店代理商拓展:在小红书上寻找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美国用户作为网店代理商,给予其一定的产品优惠与市场推广支持,借助其本地资源与社交网络,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如果是珠宝金店,如果已经在小红书入驻,加快国潮编制技术与产品的结合,以种草技术,将中国的培育钻石、国潮精工黄金、甚至银镀金产品、极具中国特色的IP产品如孙悟空、熊猫,也可以将国外IP如莫奈和梵高等元素产品销售到海外。1、产品创新融合:上游的轻奢品牌主理人、零售商可将国潮编织元素融入珠宝产品,创造出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魅力的轻奢珠宝。如将传统中国结编织工艺与珠宝设计相结合,打造新颖的项链、手链等产品。2、文化种草与销售:在小红书上通过分享国潮编织珠宝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种草。展示产品在不同时尚场景中的搭配效果,吸引美国用户购买,既传播中国文化,又实现产品销售增长。小红书海外种草落地策略1、深入了解目标群体文化背景研究:美国是TikTok难民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不同州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珠宝的喜好存在差异。例如,纽约等大城市的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时尚、简约的现代珠宝款式;而南部地区的消费者可能对传统、华丽的珠宝更感兴趣。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品牌精准定位产品和营销内容。消费习惯分析:TikTok难民中的年轻群体较多,他们更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对于能够体现自我风格的定制珠宝可能更感兴趣。此外,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社交媒体、网红推荐等因素的影响,更倾向于购买有故事、有情感内涵的珠宝产品。2、优化品牌与内容呈现多语言服务支持:确保品牌官方账号的内容和客服支持多语言服务,至少提供英语版本,包括产品描述、使用说明、客服沟通等。这可以消除语言障碍,让TikTok难民用户能够更轻松地了解和购买产品。打造本地化内容:根据TikTok难民的文化背景和喜好,创作本地化的内容。例如,结合美国的节日、文化活动等,推出相关主题的珠宝系列,并制作相应的推广内容。可以邀请美国当地的网红或用户参与内容创作,以增加内容的可信度和亲和力。利用视觉效果吸引:小红书以图文和短视频为主要内容形式,珠宝品牌应注重图片和视频的质量,展示珠宝的细节、光泽和佩戴效果。可以采用360度全景展示、特写镜头等方式,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珠宝的魅力。3、开展精准营销推广与KOL和KOC合作:与小红书上的美国本土KOL和KOC合作,邀请他们试戴和推荐品牌的珠宝产品。这些网红在TikTok难民群体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他们的推荐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利用热门话题和标签:关注小红书上与TikTok难民相关的热门话题和标签,如“TikTok refugee”“美国生活”“时尚趋势”等,并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和互动。在发布内容时,合理使用这些话题和标签,提高内容的曝光率,让更多的TikTok难民用户能够看到品牌的信息。举办互动活动:通过举办互动活动来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例如,发起“珠宝搭配挑战”,邀请用户分享自己佩戴品牌珠宝的搭配照片或视频,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如优惠券、小礼品等。
这篇文章在2024年年末就开始做准备了。每年我都会为过去一年的职场找一个关键词,为新的一年的职场找一点方向。从2019年的「福报」,到2020的「居家办公」,再到2021年的「内卷」,22年的「副业」……但到了2025年的今天,我突然发现很难为去年找一个词来概括,也很难用一个词去给2025年的打工人一个统一的建议。在过去10多天里,我聊了不下十多位同行、企业家和前辈,始终没有办法给2025年送上一个关键词。结果,一位一财记者的采访问题,给了我灵感。她让给35+岁的职场人送上一个2025年的关键词。我突然意识到,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关键词也许可以不一样。在开始写2025年第一篇文章之前,先和大家同步一下我个人的状态。今天的我处于一个非常混沌的状态——是的,即便是一个熟读马斯洛、ikigai和能力冰山的人力资源从业者,也有犯迷糊的时候。老粉大概都知道,我在2023年经历了失业,以及迅速再就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感触很多,然而只要是做工作就要拥抱变化。我会再次离开目前服务的外企,在市场上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坦率说,已经有很多很多朋友劝我创业了,在他们眼里,我全网加在一起100多万粉丝,做什么生意不赚钱呢?其实粉丝和粉丝是不同的,我拥有的读者在我看来未必100%是粉丝,更像是读者,你们订阅了我的公众号,并不是愿意听我和你说买什么。有时候,可能是为了从中找寻可以实操的工作经验——我经常会有非常古早的文章,被小伙伴拎出来留言,问我遇到类似情况,现在应该如何应对;有时候,可能是为了汲取一些精神力量,毕竟很多人的职场环境不是为我们提供精神力量的,相反它可能是非常负能量的环境,让我们在一天的工作后疲惫不堪;还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价值观一致,我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被你认同,成为了你的嘴替;当然,也有可能像是束之高阁的一本书,你觉得可能有价值不想扔掉,但你也没兴趣拿出来再读。总的来说,我不觉得我能通过诸位实现财富自由,我更觉得这是一个让我表达的平台,当然,我会争取用更多形式来表达我的观点,可能是视频,可能是播客,也可能是线下小规模的课程,也可能是出书。当然,我还是会找人力资源领域的工作的,我依然坚信,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不上班,远离职场,就没法给出有时效性的建议。我依然坚信,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还可以为打造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环境,贡献一点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当然,我也依然相信,有一家公司帮我交五险一金,是比较适合我的生存方式。之前一起做面试辅导的唐老师,送给我的年度关键词是「勇敢」。作为前辈的她很快就发觉了我这个人的本质,有想法,但很保守,安全第一。在她的监督下,我会努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1 2024年:抽象回首2024年,我给这一年的关键词,定了「抽象」。这一年的职场上,我看到了太多无法理解的抽象,导致我对自己的很多认知和判断都产生了很重的怀疑。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写过不少关于职业发展的话题,在2008-2018的十年黄金时代,随着外企的衰弱,民企的崛起,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我看到很多初创企业逐步成长为巨头,同时围绕在创始人身边的员工也逐步得到自己的发展机会,甚至实现财富自由。作为一个从外企成长起来的从业者,我总是坚信:企业和员工是可以双赢的,对员工更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会让员工提升工作效率,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开心的员工带来开心的客户;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而被关爱被支持的员工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感,作为回报,员工在业务上尽力为企业找到出路。但事实却不是如此,企业在市场的压力之下,选择牺牲员工的福利和生活工作平衡。我之前写过《最近5年,我的职场价值观崩溃了》: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家经过公司上下多年奋斗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领军企业的上市公司,依然要孜孜不倦去通过896的「运动式加班」去强迫员工拿出更多的休息时间加班。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些出海企业,提供给当地员工的福利和政策要远远好于提供给中国员工的福利——举个例子,同样在欧洲上班,如果你拿中国护照,你就得996;如果你拿欧洲护照,你到点下班,一分钟都不会强迫你加班……我做了员工福利业务多年,对于员工福利的基础认知是薪资可以强调个人贡献,要体现出差异,要pay for performance,而福利更讲究公平和普惠,为啥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员工,仅仅是因为护照的不同,就不得不强制加班。但去年付鹏在汇丰的分享音频传出后,我听了一下,感觉很多疑惑被解开了。1)我们习惯了增长,但增长不是唯一提升收入的手段。中国2008-2018的民企黄金十年里,很多打工人实现了高收入甚至财富自由,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把蛋糕做大了。我们打工人多赚钱,成为中产阶级,本质上是因为蛋糕变大了,而不是因为我们在分配蛋糕时有了更多话语权。一旦蛋糕再次变小,大家的份额都变少了,其中不掌控资源,只是付出劳动力的职场打工人群体,自然在分配上会更加拮据。2)我们的企业跑得太快了,跑过了……中国很多新兴企业用5年的时间走了同行业中外企几十年的路程,我们很多民企,目前的规模和实力已经可以比肩世界上老牌的优质公司。很多外国人会惊叹于中国速度。我们的策略是市长经济,针对我们认为应该成为我们优势的行业,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海量资源帮助这些企业成长,早期不在乎盈利,就是要卷出一个世界级的公司。就像上图一样,当中国企业们卷出来之后,他们过了政府的保护期,直接被扔到市场上去的时候,他们没法去获取利润,因为他们所谓的取势不是科技创新,而是抱紧了政府大腿,被扶持起来的。接下来,他们发现为了战胜同行(大概率是依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同时被扔到市场上的同行们),还得降利润,卷成本,结果咱把企业赢得利润的阶段给卷过了,直接卷到了薄利阶段。回首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光伏行业莫不如是。尤其是光伏,卷到中国光伏占比全球80%的市场份额,再一看利润,好家伙,一个比一个惨。2 2025年关键词如之前所述,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关键词是不同的。0-3年职场人 关键词:变化对于0-3年的职场新人,我给的关键词是:变化。周期变了,电梯没了,过往的逻辑不算数了。放在黄金十年,我当年带过一些实习生,印象深刻,不少同学手握5-6个offer,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被他们拿来当成保底offer。而今天,一方面职场新人嫌弃四大没啥前途,另一方面四大的offer减少得厉害,能拿到四大offer的同学其实还是很厉害的同学。因为未来的逻辑和过去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80后90后是搭乘时代的电梯飞速向上的两代人。我们是吃到红利的一代,在一个向上的电梯里面,当时,我们会揣摩自己做了什么姿势,带来了如此大的提升,但事实就是只要上了电梯,怎么做都不会太差。但对如今的0-3年的职场新人来说,他们没有了向上的电梯。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积累的经验,对他们来说,缺乏可以借鉴的部分。举个例子,一家大厂的HR给我抱怨,为啥现在年轻人跳槽都要50%以上的涨薪,市场并不接受这一点啊?为什么公司内部的年轻人想要50%以上的调薪,公司目前的业务增长支撑不起给他们这样的调薪啊。我认为不能怪年轻人,他们看着自己的前辈,可能就大了两三岁之前就能有好的跳槽机会,就能不停收获涨薪的机会,他们理所当然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但真的未必,在欧洲成熟市场里,员工的年度调薪可能只有2%,别说50%,15%都是巨大的调整。我印象很深,在黄金十年里,我看到很多同仁,一年2跳,薪水能涨100%,理论上来说,他们应该受到市场的负反馈,跳槽太频繁了,薪资成本太高了,但没有,市场太好,能够接受这一点,反而是稳定的员工最后一无所获。但未来呢?在我看来,未来中国职场没法支撑这种普通职场人1年跳槽2次,每次涨薪50%+的逻辑了,甚至未必能够接受打工人2年1跳,每次涨薪50%的想法(除非你非常优秀)。相反,未来十年,企业可能会非常关注那些薪资高,但产出低的员工。今天刚刚看到一个游戏公司的HR错把会议纪要当成招聘启事发了出来,这个会议纪要特别有意思,明天专门写篇文章和大家说说。其中就有一点,要针对高薪低产出的员工提出改善方案。3-10年职场人 关键词:第二曲线第二曲线这个概念,原来是讲企业的。大致逻辑是企业走到一定程度上一定会下滑,只有找到第二曲线,企业才会二次腾飞。打工人可能也是一样,但人人的第二曲线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通过做管理找到第二曲线;有些人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者是扩充自己的技能包;还有人是靠资源,比如销售。在3-10年打工阶段,职场人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有经验,而且年轻,有拼劲。但还是需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在哪里,因为好日子是有限的。到了35岁以后,按照我们目前市场的尿性,总有人看我们不顺眼。所以,35岁以后,当我们没有那么充沛的精力时,企业为什么需要我们?如果把自己看成一个公司的话,为什么其他公司愿意来给我付钱,让我帮他解决问题,那一定是我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市场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可能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你?所以他需要找到第二曲线。对我来说,我很幸运,我的第二曲线是个人品牌。因为不少同行,朋友在网上搜到发现我还挺有名的,就找到我了,所以我天然可以接触到机会。我未必是最合适的,有可能哪些方面我根本不懂,但别人以为我懂,这就是个人品牌的力量。10+年职场人 关键词:抱团取暖对于我这样35岁以上40岁的人来说,一定要抱团。日子好过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我把公司的业绩做成什么样子,我带个团队做成什么样子,但你隔了年几十年回头再看,可能就是我很幸运地蹭到一波浪潮而已。这刚好我点卡在那个位置上了,但未来就未必了,我们还需要去找朋友、同行一起抱团。我发现很多我有些同事被裁了以后不愿意跟别人讲,这其实可能就错过了很多机会。你现在企业中小企业都是抱团取暖,因为日子不好过了,企业主资源比我们打工人多,他们都在抱团,我们打工人更需要互相帮助。我是23年年初被裁,基本上第二天我就巴不得写公众号就告诉大家我被裁了。因为我需要让别越来越多人知道这一点,然后人家知道才能帮助我。这也是我23年不断约朋友吃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原因。在活动上有自我介绍的环节,我一定会说我刚刚被裁,如果大家有合适的机会可以找我。你说是不是有点难以启齿,的确如此。但认可你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你被裁员而歧视你,相反,人家会觉得你还蛮有勇气的。愿意讲,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盘点自己的资源,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所以可以去抱团取暖,我既要敢于去向别人索要资源,也要有能够提供给别人的资源。
2025年开年,国际金价处于高位震荡且有上涨趋势,1月9日国内黄金大盘均价627元/克且还在持续上涨,1月13日国内金价最高638元/克,国际金价最高2,697美元/盎司。与2024年龙年春节前夕每克610元左右的价格相比,2025年春节前不少品牌的首饰金价基本在800元/克左右,每克高出近200元。尽管金价处于高位,但黄金销售市场依旧火爆。如菜百首饰的转运珠柜台设置了专门的排队通道,“以旧换新”窗口中午12点左右叫号已经超过100位。金价的涨跌逻辑上涨逻辑:• 供需关系:春节期间,中国及全球华人社区对黄金饰品和金条的需求显著增加,而黄金的供应相对稳定,短期内需求大于供给,推动金价上涨。• 全球央行购金:全球央行购金量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如中国2024年连续第三年增持黄金,12月末黄金储备达7329万盎司,连续第二个月增长。各国央行的购金行为增加了黄金的需求,为金价上涨提供了支撑。• 经济不确定性: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如市场波动、供应链危机和通货膨胀等,投资者为了避险和保值,纷纷选择黄金,增加了对黄金的需求,推动金价上涨。• 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全球多地地缘冲突持续,如巴以冲突等,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增加了市场的避险情绪,投资者将资金投入黄金市场,推动金价上涨。• 投资者心理预期:部分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的心理,看到金价上涨,认为还会继续涨,从而增加购买,进一步推动金价上升。• 特朗普政策预期:随着特朗普即将上任,其主张的关税、削减移民政策,减税措施、放松金融监管等施政方案令市场推高美国通胀预期;特朗普企图落实其一贯的“单边主义”主张,近期频频发表对巴拿马运河、加拿大及格陵兰岛的一系列主权及领土威胁,全球危机感增强、市场担忧快速升温,黄金的抗通胀及避险属性同步增强。由于市场对美通胀预期升温、美联储降息预期下调,加剧了美债的抛售,美债收益率飙升,其中10年期美债收益率逼近4.8%,这意味着美国即将再度面临债务风险的危胁。此两点正是符合支撑黄金长期牛市的关键核心因素:地缘危机+全球债务货币化。下跌逻辑:• 美联储政策:如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与市场预期不符,如加息或降息幅度不及预期,可能会导致美元走强,从而对黄金价格形成压力,因为黄金是以美元计价的。• 市场情绪变化:若市场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增强,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流向风险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从而减少对黄金的需求,导致金价下跌。• 技术调整需求:黄金价格在连续上涨后,可能会面临技术调整的需求,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获利了结,导致金价短期下跌。对零售的影响积极影响:尽管金价处于高位,但春节的传统需求旺盛,购买婚庆珠宝、三金等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象征团圆及祝福的金饰,也成为许多家庭首选的高价值商品,黄金珠宝销售迎来热潮,尤其是贺岁金条类产品受到热捧,部分品牌的热门产品更是“一金难求”,如老庙黄金上海豫园店推出“满千减百”活动,排队盛况空前。同时,消费者普遍认为黄金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需求持续攀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特朗普就职带来的不确定性,使部分消费者为了对冲风险而增加对黄金的购买,进一步促进了零售市场的销售。消极影响:金价的高企也让一些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到顾虑,抑制了部分消费需求,特别是对于价格敏感的客群,可能会倾向于“货比三家”和购买小克重产品,消费者购买黄金首饰的意愿可能会降低,金饰市场呈现出“旺人气不旺量”的情况,导致零售金店的整体出库下滑,下游的消费金企经营业绩承压明显。各位,您怎么看?您的金店最近生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