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学习产品突围:越硬的骨头,越值得啃

案例资讯
刘言飞语
1天前

在大模型加速平权化的时代,很多赛道都开始走向内容泡沫化和产品同质化。但也总有一些场景,不轻易追热点,但有更加扎实的场景。

AI 学习,就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高度非标、低度复利的慢赛道。而正是慢,才让其意义有新的浮现。


前几天跟夸克学习负责人程飞进行了对话,有一些体会,跟各位分享一下。或有启发。


Part1 为什么说学习 ≠ 教育?


乍一听,会误以为学习即教育,教育即学习。但夸克学习给出了不一样的视角:教育是体系化供给,学习是个体化选择。教育是外部输入,而学习是内部驱动。


从这个角度看,夸克学习产品关注的不是课堂、教材、教研体系,而是一个场景:主动学习。


谁是这个场景下的典型用户?


- 作业之外要进阶的中学生、大学生


- 忙于工作,但要寻求提升的职场人,比如医师资格证这样的职业考试


- 想要辅导孩子但力不从心的家长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不等着老师讲,而是先开始自己找答案。

像搜题这样的场景意义就变了。


一开始,搜题、讲题、批改这些,是效率工具,帮忙解决被动作业、被动教育的问题;


接下来,则是在搜题、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服务」。


从搜索一个问题,到理解一个知识点,到掌握一类解法,再到构建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中,工具负责触达,服务决定留存。


这恰恰对应了夸克做学习产品的起点:工具型产品做流量,服务型产品做留存。


夸克学习把这类用户定义为「主动学习人群」。他们不是平台的被动受众,而是可以通过产品产生反复关系、长期留存的核心用户。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722.png


在这种从路人用户,到核心用户的逻辑之上,就有了产品与服务的层次。


Part2 从产品到服务


夸克学习的产品布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1. 基础层:解决问题的效率工具


这一层解决的是「用户有没有用」的问题。比如:

- 拍照搜题,快速定位题目与答案;

- AI 讲题,提供过程性解析与考点标注;

- 作业批改与资料查询,提高学习闭环效率。


这是入口,也是底座。基础服务是否稳定高效,直接决定了产品能否建立使用习惯。


2. 进阶层:从工具到陪伴


这一层解决的是「用户愿不愿长期用」的问题。


2025 年初上线的 「AI 解题大师」和「小灵老师」,标志着夸克学习从「AI 工具」迈入「AI 陪伴」。


看似都是工具,但一个人格化的老师的意义就不同了。AI解题大师和小灵老师的目标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以「一个老师的口吻」讲清楚这道题的本质、考情、难度、易错点和变式练法。


之前与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的朋友沟通,发现都有一致的行业痛点:用户在功能之外,需要有情感化的交互。正如我们看到一位老大夫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看到一个具象的安全感。


同时,这种交互并不是单向的,还是反复来回交互的。这在刚刚说的功能价值之外,又叠加了一层有意思的情绪价值。


3. 未来层:从陪伴到个性化家教


如果说前两个层级解决的是「点状能力」,那么 AI 家教要做的就是「路径规划」。


它会基于用户画像,设定学习目标、拆解任务路径、推送每日任务,包括通过 AI 测试题评估掌握程度,形成完整的「目标 - 方法 -反馈」闭环。过去的老师很难确保照顾到每个同学,只能以最大公约数去授课和讲题、安排路径。而只有少数人有条件请家教,定向指定学习计划。而 AI 就是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这跟前面提到的,主动学习才是核心用户,就有巧妙的关联。正因为是有积极性的学习用户,才更有诉求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指导,而不是随意地接受被动式的填鸭教育。


而这种个性化的能力,要比推荐商品、推荐短视频的复杂度高得多,更需要时间和数据的沉淀。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726.png



Part3 产研支持:厚积才能薄发


要实现上面提到的分层结构,背后至少要有四件事在底下撑着:


1.  题库系统

夸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内容平台,但却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动态题库供给方之一。题库背后,是用户不断拍题、提问、修正、讲解形成的「实时语料」库,而非死板的教辅导入。这种语料结构天然适合训练生成式 AI 的「解释能力」,也构成了夸克大模型教育场景的基础。


2.   多模态支持

AI 讲题的过程不仅需要 NLP(自然语言处理),还需要:

- OCR能力(图文识别、版式解析)

- 数学公式结构还原能力

- 图形题可视化能力

- 语音/视频输出能力


讲题不是生成一段话,而是生成一个过程。这对 AI 的要求不只是语言理解,而是跨模态的教学能力构建。


目前,夸克的智能中枢可以调用多个Agent去进行协作,以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场景上,深度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和知识点,然后把扫描、解题等专业Agent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流,最终把思考过程、解题方法和答案封装,呈现给用户。


其中,多模态的 AI 学习过去并没有太受到重视,还是因为思考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动态教学。夸克正在重点解决这方面的体验。


3. 深度思考

年初我们对 DeepSeek 出世的兴奋,不仅源于对其性能的意外,还源于,门槛降低后,能覆盖的场景将会大有变化。


而正如我在之前聊到 Manus 时提到的,深度思考原本应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任务。目前的 ChatBot 只是让他局限在提供信息的对话之中了。


落到场景里,才是深度思考的归宿。很多锤子找钉子的场景之外,学习的确是难得适配的好场景。


在多模态的更多复杂交互基础上,深度思考也会发挥更拔群的效果。


4.  学习画像

想要达到个性化家教的水准,必须有三个要素:

- 用户行为数据(错题、提问、查找路径)

- 用户知识掌握度(什么学会了,什么还不会)

- 用户目标导向(中考、高考、考研、职考、小孩家教等)


夸克学习天然有这些场景数据的优势,以及用户日常习惯的记录。通过日常行为构建不同用户的「学习画像」,就能理解用户接下来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以及需要走什么样的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418132729.png


Part4 慢赛道的硬骨头


总的来说,学习看似简单,实际是脏活累活。做好学习就要求:

- 内容所要求的准确率和适配度;

- 用户所要求的信任感和情绪价值;

- 场景所要求的非标交互和个性响应。


夸克学习积累下的脏活累活之上的壁垒,也是三方面:

- 作为搜索起家的内容调度与分发能力;

- 多年垂直领域里, AI 产品的能力结构与技术中台;

- 以实际场景,效率工具为入口沉淀下来的庞大「主动学习人群」。


AI 浪潮把很多事情变得看起来都能做,但真正做得成的,还得是有沉淀和积累,并且长期颇有价值的领域。


硬骨头难啃,但啃下来,就能成为护城河。


AI 的未来,不会靠谁发模型发得多,而是靠谁能在一个垂直场景里,把模型打磨成「真实可用」的服务体验。就像之前跟庄明浩老师聊的,2025 年必然会成为 AI 场景元年。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