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有点凉了。
比天气更凉的是,貌似很多人开始不消费了,或者消费的意识在这个秋天,陡然转向,能不花钱的地方就不花了,能省就省。
很多数据报告出来,确实有所下降,有些场所为啥还是挤满了人,吃饭还是排着长队,购物的人依旧不少……
是大家不消费了?还是人们依旧在消费,只是消费的产品、场所、价格发生了变化?
01 有人说:他从来没有干倒闭的生意!
说这话的人是我家小区旁边的Y超市老板,他说这句话的时机是2024年6月份,是他接手了一个倒闭的S超市,而S超市仅仅开了也就两三个月,全新装修,火力全开地推广,最终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店离开了。在S超市之前,则是一家北京著名的W超市,不仅有品牌,而且W超市在这里已经很多年了。
W、S超市都倒闭了。
小区的大爷大妈议论纷纷:咱们这个地方不适合开超市。
当那个“Y超市”老板放出豪言壮语时,整个小区都笑了。
没有人相信他。包括我在内。
因为有无数理由告诉你,这事儿不容易,前两个超市都不小啊,在北京都很有影响力,从产品、供应链到运营能力,哪个领域貌似都有一定实力。作为一个后来的超市就能干得更好吗?小区大爷大妈们不屑一顾,都说“又来了一个不怕死的”……连我心里也打了大大的问号,这要放在经济好的时候,也不可能保证100%成功,何况现在的消费环境啊!
等着开业那几天,我一直期待着这家店开业。恨不得第一时间,就去店里一探究竟。
如今三个多月了,它生意兴隆,越来越火。
02 为什么前两个超市都倒闭了?
很多人说做零售,开超市,最重要的是选址。
选址决定了未来购物的人流、消费能力、频次等,也就是最终让你生意兴隆,还是关门大吉的关键因素。这是个常识,懂零售不懂零售的人都知道。所谓“常识”,是人们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但有些“常识”随着各种因素变化,也会被打破。
那我们这个位置呢?从开一个千余平米的超市来说,可能不算最好,周边最近的只有一个小区,旁边一个城中村,但是城中村中有大大小小的超市十几个,稍微大一点的超市也有三四个,基本里面的人很少在外面消费。
在稍微再远一点还有一个小区。我们小区一千多户,隔壁远一点的小区不到两千户。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隔壁小区中间隔了街道,其小区附近也有不错的超市,到W超市购物的意愿不强。理性看就只剩下一个小区的潜在消费人口了。
回看W超市运营期间,虽然我家距离这个超市很近,但我家的购物大部分不在这里,都是相对比较远的更大的超市。
在第三个超市来之前,周边的居民总结了一下:
第一、地理位置不好,顾客不够
第二、经济环境不好,人们不买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第三个超市出现,我想很多人都认为就是这样的。因为眼见为实,大家亲眼所见的周边环境、经济环境影响。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给当下各个行业现状做的归因呢?
03 S超市的倒闭,胜过一堂MBA课
W超市倒闭的时候,正是口罩比较严重的时候,它的离开,大家都觉得顺理成章,因为就算再2018、2019年,超市购物的人也是门可罗雀,所以没有人感到遗憾,只是中间一下断档了一年多,S超市准备开业时,确实让小区的居民兴奋了一阵儿。
因为这个超市用了很多常见的营销套路:
- 开业前发会员卡,会员卡里送50元优惠券,每次可以抵扣;
- 开业前发传单,覆盖周边各个小区、城中村;
- 开业时会员卡充值送礼品
- 会员每天都可以领鸡蛋
- ……
W超市所做的开业营销其实很多企业都有做过,提前锁客、会员储值提频……但最终他们倒闭了,很多人又归因到了选址、和经济不景气。
甚至有人上升到了玄学,说咱这地方是不是风水不行,超市都干不起来!
这种观点是有毒的,但确实令人“着迷”。
我们很难准确地归因到底是为啥倒闭,因为一个企业的兴衰,离不开外部环境影响,也躲不了内部经营因素。
举一个小例子:旁边美发店的小哥中午上楼在S超市买包子,他问主食区的店员,“这包子是新做的吗”,店员说“是”,之后美发小哥买了包子,回到店里咬了一口,发现还有冰碴儿,便心拔凉拔凉地去S超市质问……之后他再也不想去S超市购物,甚至逢人就讲这段故事,这“负口碑”就一传十、十传百。
不论大环境如何,地理位置怎样,营销做得再好,忽略了顾客与产品,这才是它倒闭的最重要的原因。
04 Y超市的生意兴隆,做了什么?有哪些不一样?
Y超市貌似什么都没做,它是最快开业的,因为前一家倒闭的S超市是全新装修,才用了两三个月,基本全新,软装也没有大调整。
仔细观察确实有点不一样,说一下现象,S超市倒闭就是店里没人购物,反观Y超市,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日,连工作日都是门庭若市,甚至有更远处的大爷大妈是拉着小购物车坐着公交车来购物。这反差真的是令人震惊啊!
观察了一段时间,我简单总结了一下有哪些不一样(并不能涵盖全部,也非与该超市经营团队沟通,只作为第三方的侧面观察):
第一、产品品质与产品层次更合理:整个超市进来大部分变成“高品质的菜市场”,水果、蔬菜占了主要位置,货架平铺放低,摆放更讲究一些(比某些更高品质的还是弱一点),高中低端水果都有。也有主食、生鲜、肉等区域。其他百货、快消品、生活用品均在两侧。
第二、真的便宜、有些还限量购买:价格是动态的,但总体比周边超市、菜市场、大集的菜要便宜一点,比如有些菜便宜0.1元,有些0.5元……不过这个时候,买菜的人会对价格比较敏感;顾客评价说,“这个不仅比大集便宜,而且品质还好,还可以随便挑”……
第三、没有会员卡、没有会员价、就是最低价:此时此刻,要啥会员卡,真便宜才是硬道理!
第四、自建小商圈、互补:这一点是最近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道是超市老板自带的商家,还是因为超市火了之后,其他商家蜂拥而至,总之这个小商业体许多年没有这样了。印象深刻的是6月第一个在超市入口处开业的烧饼店,从早到晚,一直很忙碌,4-10元的早餐,之后再逛个超市。我看很多大爷大妈都是买完菜在这里坐坐,吃个早饭。这几个月来,旁边各种店都开起来了。
第五、服务的意识:服务员的服务意识与热情,明显要高于前两个超市。当然这也是与生意的好坏密切相关,即使每天打了鸡血,没有人的店也毫无意义。所以说,这是锦上添花的,前几点更重要。
第六、醒目的地方提示顾客投诉电话:超市入口、出口处醒目地写着顾客投诉电话,可见对顾客反馈的重视,看得出最近也在不断优化中。
仅仅作为一个顾客的一点体验心得,我至今还不认识这个店的老板,也是听小区居民不断传播着这家店的各种口碑,美发店的小哥也会跟我讲这个店的故事,讲讲他们哪个产品不错,哪个更实惠。
05 为什么同一个地方,在经济下行时,这个店却在上行?
不管怎样,这个店的经营团队、老板,一定是个真正的高手。
过去,是一招鲜吃遍天、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只要把一招练到极致即可。
但今天,如果只会那一招,显然不行了。
不是过去的那些招数有问题,本没有错,是世界变了,人们不相信了。
真正的高手是善于变化的,是懂得底层逻辑的,根本不纠结于具体套路。
就像Y超市一样。
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时代,大家还有没有购物需求、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变化,你是不是能够满足……
大家真的不去超市购物了?并不是。不买菜?不买水果了?也不是。
那为什么前两个超市倒闭了?它们也有蔬菜水果啊?
W超市、S超市,还是停留在过去,东西都有,品质一般,价格一般。
而Y超市,水果的品质堪比更远一点的仓储超市水平,但价格却比菜市场要低。购物环境显然高于菜市场,又附加了其他因素。
如此之下,这家超市从外部到内部装修陈列,感觉没什么大不了,就一个普通超市而已,但是顾客却多了。
“时机、用户、产品、运营”的组合下,Y超市与众不同。
我来总结个公式:
Y超市的生意兴隆=时机x用户x产品x运营
- 时机:要符合经济下行的时机,这是变化的根本。
- 用户:洞察用户的需求,高品质、性价比的是需求。
- 产品:产品的背后是供应链能力、成本控制能力。
- 运营:从早到晚对产品的运营规划,尤其是生鲜蔬果类,要求很高。
除了以上公式之外,还有一点“玄学”的思考,就是因前两家超市的倒闭,以及“对这个商业体不适合开超市”传言等因素影响,这个商业体的租金发生了变化,租金成本下降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有人觉得现在的时机不适合创业,但是Y超市恰恰因为这个“时机”对了。
在这个经济下行的时机,用户依旧有购物需求,只是需求变了,这家超市就变得不同。至少有两类用户群选择了它:
一类是过去到更远更大的超市购物的中产们,现在开始消费回归,减配了,发现这个Y超市也不错,平替需求;
另一类是过去在菜市场、赶大集的用户群,整个体验感上升,价格还更有优势,属于品质升级需求。
我画了个Y超市模型,供大家参考:
06 消费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变化了。
其实,什么时代都有人赚钱,有人亏钱。
Y超市的成功并非偶然,是经营者的洞察时机、用户的能力,对产品的规划、管理,以及运营水平的综合结果。
但,一个Y超市火了,势必周边又影响了某个、某几个超市,可能它们正在举步维艰。
有人说:人们不消费了。有点过度悲观了,不是不消费了,是消费力不够了。所以可选消费上就开始降品质了,前些天我在朋友圈问“你现在喝多少元的咖啡?”留言回复:“蜜雪冰城平替”、“喝不要钱的”、“瘦身黑咖啡,自己冲,五毛钱“、”9块9瑞幸真香”……
当下,依旧有人在消费,消费的需求在,消费的期望在,只是个体消费支出预算变少,消费总额就减少了,就像过去出差住个千元酒店,现在觉得三四百的经济酒店就够了,只是睡个觉而已。
日本的优衣库也是在经济萧条期诞生,如今的消费环境,会诞生不少新品牌,它们符合当下消费认知、需求,但要重构生意模型,重新定义产品,就如同我今天分享的这个Y超市一样,打破常识,重新思考,放下套路,回归本质。
不过,若是放在过去几年,可能我们小区里大多数人也不会去Y超市购物的,即使做了今天的同样的规划、产品,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手头宽裕、信心十足,购物还是要讲究品位一点,买个会员,到某仓储超市里购物的感觉不一样,那才是“理想生活”……可此时此刻,大多数人回归了本质,发现Y超市的“高性价比”才是“现实生活”。
反观W超市、S超市,对于创业者来说,及时止损、不恋战、懂取舍,也是需要学习成长的,如果不能顺势而为,经营模式、产品结构、运营方法等等方面不能与大势结合进行变化,用旧地图、老招数,关门是正常的,有句话很难听,叫:早死早超生。
关了,才可能会反思;
关了,才能看见别人技高一筹;
关了,才有重生的机会。
07 尾声
今天所写的观点也不代表Y超市就成功了,时间尚短,有待观察。这篇文章并非严谨的调查,仅是碎片化思考。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貌似一切都变了!在同一个地方,三个超市的起落,不仅仅是我们体感的消费力遇冷,还有就是商业也在转换,希望我最近的观察思考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是时候思考重构你的商业模型了,不一定是做加法,而是该做减法了。
这几年在溪有物种有不少这样的企业,他们深扎在自己的领域发现了新的需求,重新定义了产品,我深度参与辅导的几个公司,有一家三年的时间十倍速超级增长(同行有的也倒闭了);另外一家看似产品上没有太多门槛,运用了超级增长方法论,理解“用户x传播x渠道”的底层逻辑,不断构建壁垒,也已经从零到了年营收亿级。
马上就到了二十四节气的“白露”,想起了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外界环境变了,天冷了,有人心也凉了,有人躲起来准备猫冬了,有人依旧热火朝天的奔跑着,有人因为忘记加衣服感冒了(这类人就是越努力越是负债累累的典型,认知不够,不懂变化,不会取舍,可能冻死在冬天),也有人随着气温变化快速做了调整,适应环境,增强了抵抗力、免疫力,慢慢变成了强者。
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周期跟着另一个周期,回看历史,整体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冷热交替也属正常,不同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打破常识、认知升级、回归本质、洞察需求,拥抱变化,重构生意模型,才能在不同的周期里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