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定位理论的眼里,小米是在品牌延伸。
因为它做了手机又做充电宝、电视、插线板甚至空调。它违背了顾客心智规律,所以会失败。
也有定位专家预言它会失败。遗憾的是,它活了下来且过得很好。
很多人以此推论定位理论是大毒草、伪知识。
我们的观点很简单:
大师也会犯错,艾里斯也预言过亚马逊和苹果手机会失败,但是预言失败并不影响他的地位。
其次不要神化咨询专家,也不要把咨询专家当做定位理论本身,哪怕这位专家是里斯或特劳特本人。
最后,我们倡导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理论,和实事求是的立场。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可以改。主动试错快速迭代本身就是科学的态度。
雷军违背定位理论了吗?
抢占认知需要聚焦,聚焦需要启动专家品牌。小米品牌明显违背了这个选择。特劳特专家邓德隆以此预言小米品牌会失败。
这一看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人说小米公司是生态链战略,定位专家看不懂;有人说小米公司的生态链战略是内部思维,顾客听不懂,所以这个定位并不存在。
在定位理论的是非对错上,小米可能是西贝之外的最大争议话题。
有人认为雷军不读《定位》一样经营得很好,小米的市值是反击定位专家预言的最好武器。有人认为只是时间问题,专家预言早晚要实现。
直到《21世纪的定位》出版,雷军发了微博感谢作者赠书,定位理论的黑粉们才消停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雷军也读《定位》,他到底懂不懂 “定位” 呢?
先说结论:懂,并且不是一般的懂。
雷军、王兴、张一鸣、张磊、徐新、钟晱晱、杜国楹这些人非常懂 “定位”,比一般的定位专家都更懂 "定位"。
对外部顾问来说,要做的不是用现有的理论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而是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到理论的局限,同时洞察行为背后的逻辑,并对理论进行升级。
我要不断引用克劳塞维斯在《战争论》中的话:天才不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天才。
小米违背定位理论了吗?这个问题要引入两个角度:原点人群和大众人群、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
小米在大众顾客眼里,是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在它的粉丝眼里,是高性价比的家用电器和日用品。
很多人认为小米是品牌延伸,这其实是是站在大众顾客的立场去看待原点人群的行为,你并不是它的核心顾客,你看到它卖空调、电视和插座,于是你认为它是品牌延伸。
但是在它的粉丝,也就是原点人群眼里,小米做什么都是对的。
你看看小米对大众市场的营销,它从来不提手机之外的产品,永远是性价比超高的智能手机。但是当你买了手机,认可了它的价值观,你就会买其他的东西。
所以它并没有品牌延伸。在顾客认知中——这里说的是大众顾客认知——它是高性价比的手机。
要把认知状态和运营状态区分来看:认知要聚焦,运营可以延伸。
那么小米运营延伸的边界在哪呢?我们用王兴的话来回答:
很多人关心边界,而不关心核心。核心,是你的自身优势。边界的尽头,是用户需求。
核心决定了你走多远,边界决定了你的适应范围。两个都是要关心的。
这个问题,类似还有3M和戴森。我们用杰克·特劳特的话来回答:
3M公司市值160亿美元,它喜欢谈及自己成千上万的创新产品。但我观察到,推动3M发展的是粘剂产品业务。
而诸如头顶透射系统、硅胶乳房假体、数据存储、磁带、录像带、复印机和心脏手术设备无一例外都是失败者,真正赚钱的是即时贴和透明胶带。
吉列公司身价80亿美元,占有全球剃须刀片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它的核心业务。它同时还有金霸王电池、博朗小家电、欧乐-B口腔护理产品,相比于剃须刀,这些产品微不足道。
吉列公司已出售了护发产品和办公产品业务,它还应该退出所有非剃须领域。
——《什么是战略》
第二个角度: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
小米作为一个品牌,是专注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小米作为一个企业,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态链。所以它要做电视、空调、汽车。
这二者并不矛盾。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何时启动专家品牌?我们从小米的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原则:
属于战略品类、能力范围之内、品牌势能之外。
例如电视、空调,它们不是小米公司的战略方向,所以可以运营延伸。
例如线上商城、投资,是小米公司的战略方向,并且现有品牌认知不能覆盖,所以就启动专家品牌有品商城、天星金融。
用这个原则再来看美的。美的在传播层面聚焦变频空调,在渠道端也像小米一样有很多产品,但是请注意美的是有边界的,它聚焦在白电品类,没有跨入到黑电。
在机器人、半导体品类,这是美的的战略方向,也是美的作为一个品牌无法覆盖的,所以就启动专家品牌库卡、美仁。
有人会问,那小米汽车呢?它是小米公司的战略方向,它又是小米品牌无法覆盖的。小米在顾客认知中是智能手机品牌,用小米品牌造车,是不是稀释了小米品牌的专业性?
我们认为是的。如果雷军用一个新品牌做智能汽车会更合适。并且我们认为小米公司的智能汽车未来会启动专家品牌。
美团的民宿、票务品类曾经都叫美团民宿、美团电影。后来都改名榛果民宿、猫眼电影。阿里的飞猪旅行、淘票票,一开始叫阿里旅行、淘宝电影。
雷军一开始用小米品牌做智能汽车,主要目的还是引起舆论关注。毕竟 "小米手机要造车" 比 "雷军要造车" 更有话题性。
事实上,启动专家品牌是创业者的常识,马斯克宣布要造手机的品牌是“Model π"。
当然这也是一个可能会失败的预言,雷军也许不会启动专家汽车品牌。
我们的意思是说,如果用专家品牌做汽车,效果会更好。因为在大众顾客认知中,小米是手机品牌,做汽车可能不够专业。
而雷军用小米品牌做汽车也会有很好的成果,因为小米品牌的忠实粉丝很多,再加上雷军卓越的营销能力,会弥补这个短板。
但是要进入大众顾客的认知,还是要顺应认知规律,而非靠勤奋和努力。
在《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里,雷军对品牌延伸有深刻反省:
另一个沉痛的教训是,小米早期忽视了品牌的系统性建设,一些关键决策做得比较轻率。比如,红米手机的命名,在2018年我们进行复盘时,发现这是个极其严重的错误。
小米手机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旗舰手机,性能参数和用料瞄准全球顶级,虽然是基于 BOM 定价,但也是国产品牌中最高的。
红米的命名,混淆了小米和红米的界限,虽然定义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客观上将小米早期的发烧、高端品牌形象拉向了单一的低价标签,造成了品牌认知上的混乱,加上红米系列诞生后3年1.1亿台的巨大销量,事实上混淆了小米品牌的大众认知。
同时,红米还是小米旗下第一个“×米”式的命名,做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在此之后,小米生态链中大量的公司和产品品牌沿袭了这种命名方式,造成了很多认知上的混乱,严重稀释了小米的品牌势能。
总之:
在何时启动专家品牌这件事儿上,雷军也很清醒,在不事关战略方向的品类尽可以用小米品牌去延伸,并且绝不在公众媒体上传播。
对小米品牌的忠实粉丝,雷军把电视、空调等众多产品卖给他们。对大众顾客,雷军只聚焦宣传手机,传递小米品牌的高性价比特征。
我相信邓德隆对小米的批评是有效果的,在那之前(2014年)小米的所有产品都叫小米,之后的有品商城(2016年)和天星金融(2015年)都启动了专家品牌。
这应该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