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的实践问题

营销管理
于子桓
2024-08-14

在市场部,如果要进行关于品牌营销方向的思想课教育该怎么样展开呢?

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习经典,比如论语,比如牛顿力学等等,思想课课也要从学习经典开始,比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

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讲到关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价值将会得到极大的实现,或者说个人价值的极大实现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某种前提。

而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四个典型的变化,个人主义、理性主义、进步主义和世俗主义。由于篇幅有限,这部分就不进行详细的表述,大家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背景材料来看。

这四种主义,正是从打破过去传统的共同体观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比如说,传统的中国社会有四世同堂这样的家庭组织,这个家庭组织就是一个过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共同体。

当然,如果我们现在观察日本社会,会发现年轻人生孩子的减少了,年轻人结婚的减少了,年轻人谈恋爱的减少了。所以传统的家庭共同体正在当前社会当中慢慢的解体或者说比例越来越少。

而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当这种共同体解体以后,人就有可能在另外的共同体当中寻找支撑,比如游戏圈层,比如动漫圈层等等。我们也把它当成一种背景材料来看,不详细表述了。

在这种个人主义泛滥,新共同体圈层化的状态下,对于品牌营销者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很显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我们该怎样去描述他呢?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一个叫做用户流转图的工具来进行呈现。

这里同样有一个结论性的表述:所谓消费者的洞察,其实是对消费者不断迁徙变化的需求的与时俱进的理解和把握。

如果我们翻开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我们就会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常常是一个不断迁徙的过程。

比如在一个品类占领统治地位之后,就有可能有一个新的消费者,对新功能产生渴望。

而一旦新的功能诞生之后,消费者就会迅速适应性的功能,然后对信赖性和方便性,产生更大的需求。

而当这两个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以后,就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产生便宜或者叫做实惠的需求,于是这个品类就会进入价格战的状态。

此时新品牌就会介入新功能,创立出一个新的品类,转而再次抓住其中一部分对价值有追求的新消费者,实现新的循环。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一个用户流转图来描述一下。类似于像感冒这样的品类10年前或者20年前与今天的区别。

如果我们画一张20年前的感冒药的用户流转图,会发现当年在低价格带流行着速效伤风胶囊、维C银翘片、板蓝根、便宜的感冒药,而在高价格带流行着康泰克等洋品牌。

而到了10年前,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宁、泰诺等等,已经成为中等价格带的产品,而低价格带的那些产品的份额急剧减少,而在高价格的已经开始有一些医院的更贵的产品的销售。

至于到了今天,可能在中等价格带999感冒灵占据了领导地位,而原先表现不错的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泰诺等都越来越少了;在高价格带像达菲、蒲地蓝口服液等等一系列的产品,又占据了新的地位。

所以如果我们要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用一个X轴分别表述为医院药店,B2C和o2o,而Y轴表示为低价格带、中价格带和高价格带,当然我们也可以明确表述为10元、20元、30元、100元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二十年当中,用户是怎么样从不同的战场上迁徙,从而选择了不同的品牌的过程。

而画这个过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从三个角度重新看待这样一种变化。

第一个角度,叫做技能的角度;第二个角度,叫做理论或者叫规律的角度;第三个角度,叫做实践的角度。

从技能的角度来看,也许二十年前我们会说打中央台就可以了,或者搞定当年比较大的各个省的经销商就可以了;而从规律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说做品牌或者搞研发等等。

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实践层面。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经验主义的错误,也曾经犯过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想一想在瑞金时期,李德和博古就是盲目抄协议理论或者是苏联的经验,然后才导致解放区的损失的。

在品牌营销的过程当中,今天的营销者也会犯同样的经验主义的错误,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有的时候,我们盲目相信依靠经销商或者是连锁药店就可以获得成功,原因是他们曾经在我们某一些品牌的发展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以为去沟通品牌的价值和消费者沟通品牌的价值,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就能够获得成功。

但事实上,当我们画出了用户流转图以后,我们从真正的实践的层面去看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把握三个点:

第一,这二十年以来,整个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第二,我们要问我们自己,当前我的主战场在哪里,这个变化的趋势对于我的主战场而言是形成了挑战,我正在被抢夺还是产生了某种机遇?

第三,要问我自己,如果我的目标是5年翻两倍或者翻三倍,那么我下一步的主战场是在哪里?必须迎合什么样的趋势?我从当前的主战场,要想转向下一步的主战场,需要准备什么样的产品、能力、资源等等。

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实践对我们的考验。

事实上,当我们从马克思或者毛主席那里去询问什么叫做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毛主席告诉我们,实践论的关键是要找到主要矛盾或者当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马克思只告诉我们下面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小老鼠,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一个仓库里,直到有一天来了一只猫,老鼠们再也没办法自由的在仓库里活动了,于是老鼠们开了一个大会。

其中一只小老鼠说,我们如果能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就好了,那么他只要一行动我们就能听到,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他困扰,我们就可以继续过上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所有的老鼠都非常高兴,鼓掌庆贺,但其中有一只很老的老鼠说,“可是,我们到底要派谁去把这个铃铛挂到那只猫的脖子上呢?”

这个资深的老鼠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真正的实践永远都是一场革命,只能把铃铛挂到猫脖子上的革命。

而我们营销的实践,同样是一场革命,同样我们要去理解,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做成长期的领导品牌,那么我们的朋友永远都是消费者。

那么在未来的实践当中,我们这里清晰的知道,在最遥远的未来,消费者是我们的朋友。

而在从今天走向未来的过程当中,在这个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逐步的把资源从不相关的地方收缩回来,慢慢倾斜到消费者的身上。

而这其实正是一个革命的过程。

所以,营销也不是请客吃饭,营销很显然会在打造品牌的过程当中和一些人紧密合作,而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实际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也是必须事先就能够理解和规划好的。

在理解了这样一种长远的未来之后,才能够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统一战线,最后顺利的从今天的主战场,走向明天的主战场。

在消费者的需求迁徙变化的过程当中,保持品牌与消费者的与时俱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