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买不到货会卖的更贵吗?
华为的Model 6很难很难抢得到。
苹果15也要有点手速的人才能抢到。
比亚迪宋据说要排队等三个月。
三星的手机全球出货量是第一但在中国却货很多,只是没人买。
有本书叫《影响力》,里面有六个可以产生影响力的因素,他们分别是喜欢原则、互惠原则、承诺一致性原则、社会认同原则、权威背书原则和稀缺原则。
稀缺是影响力的重要部分,现在我们知道稀缺产生了影响力,有了影响力之后就会卖的更多吗?
年轻的时候,曾参加一个平民旅行团,入住的酒店很普通。早上自助早餐的时候煮鸡蛋的盘子里常常是空着的,因为只要一倒进去,大家就会哄抢,本来人顶多吃俩,现在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抢三个五个再说。
在这样一个喝粥吃馒头加榨菜为主的早餐中,没鸡蛋谁都不会走,所以最后不及时上鸡蛋的结果不但导致怨声载道,而且还多付出了更多的鸡蛋。
不过手机和鸡蛋不一样,再稀缺买两台的恐怕也是极少数。稀缺可以加快决策的进程,也可以让犹豫动摇者确定需求。稀缺还可以导致炫耀与比较从而发出潜在的需求。
于是,少就变成了多。
外部环境中商品的客观稀缺必须通过个人内部的稀缺感发挥作用。
钻石稀缺吗?
最顶级的那几个当然稀缺但大部分在售的其实一点也不稀缺。
皇帝、皇后的位置是稀缺的。
蜂后、蚁后也是稀缺的。
狼王、狮王也是稀缺的,诉诸于表观遗传学或者进化论也许可以认为稀缺写在基因中,当然基因已经肯定写在了文化中。
卡尼曼推荐大家读一本书《稀缺》。稀缺是一种思维状态,它能放下彼时客体的影响力。回到本文开头,影响力和六个原则相关:互惠原则、社会认同原则、承诺一致性原则、个人喜好原则、权威背书原则、稀缺原则。所以真正的高手不一定要依赖商品的客观稀缺。还记得钻石吗,它不用排队,随时都有很多很多的各种价位的商品等着你挑选,很显然除了内心的稀缺原则外,他们还用上了其它手段。
而不仅仅因为稀缺让我们变傻了。开个玩笑,科学的说法是决策的非理性。
非理性决策的特征常常是在任务的驱动下,在环境中某些线索的启示下,根据一些非主流需求做出重要决策。
如果理性的话,应该完全遵从需求重要与否依次或系统打分决策。比如买特斯拉,黑色的不用加钱,而香槟色或者灰色要加一万块,到底选什么颜色呢?
权威和稀缺常常组成CP,比如特斯拉黑漆便宜就是因为他的质量更差一点,呵呵!
稀缺和社会认同的组合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比如人人结婚都戴钻石,但钻石稀缺如故。
当然这几年玩稀缺玩得最好的是房地产商,一个楼盘200套房,2万人参加抽签,比考公务员还难,所以现在公务员降薪,房地产也在降价,看起来是为了保障公务员能不吃亏地买房子哈哈!
好了,今天先说这么多。
重点是记住审视一下自己的稀缺心理。
内心强大了就能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最后让不够卖的东西也卖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