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事儿是真还是假,但是很多服务过华为或者是从华为人力资源跳槽出来的人,都有一套关于新员工的价值评估的问卷,用来帮助各个企业进行新员工的筛选。
我们姑且不论这套方法到底能不能选出正确价值观的人,我们反而要先去讨论一下,就在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或者说会呈现出我们的价值观。
还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习惯的反应模式当中,不自觉地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决策,根本就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
还是老方法,我们用一个小小的模型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里面有我,有他人,还有自然界或者世界。
这显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三角形,我和他人相互作用,我和世界相互作用,他人和世界也相互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子的那个时代,其实能遇到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常常来自于天灾。
随便刮个风、下个雨、打个雷、闪个电,可能就有人会死掉,所以在那个时间点上,我们会把自然界神化。天是神,地是神,山是神,雷是神,然后这样我们才能够安顿自己,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寻找到某种确定性。
而在中间的若干朝代当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确定性更多会来自于人祸,打个仗、修个运河都有可能让很多家庭破败、妻离子散,而这些事情通常取决于拥有权力的统治者,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们会把他人也就是统治者神化,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而今天,天灾或者人祸,第一是概率少了,第二是破坏力变小了。哪怕就像过去三年这样的疫情,它所带来的破坏比起当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也差了好多。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来自于天灾,也不是来自于人祸,而是来自于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他人、我以及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事件的看法。
或者说,焦虑来源于自身的认知。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把自己神化了,以为我们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但结果无常,于是我们用一个过去以为可以获得确定性的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更加不确定性的结果,并因此焦虑起来了。
而我把我自己当成神这样一种套路,与其说是人生观或者价值观的问题,还不如说就是一个反应模式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得到相关的教育,教育我们说我们个人是无知的,应该充满谦卑,但是我们的反应模式刚好与此相反。
我们常常是一种骄傲的、狂妄的、自以为是的反应模式,去处理和他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大概就是这个世界的本相。
这样一种本相,在社会或者在公司里面,常常呈现为凡是公司或者社会所提倡的,也正是公司或者社会所缺少的。
事实上啊,不管是公司或者是社会,仅仅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意识层面上去讨论它们是不足够的,除了讨论它们以外,我们还必须真正地去考虑我们的反应模式该怎么进行改进。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用流程管理好自己员工的反应模式,让他们形成习惯,那么它一定会成为伟大的公司,可以像华为一样输出价值观,输出狼文化,输出任何你想要输出的东西。
如果我们要玩一个简单的对应的话,那么自然界或者是世界,对应的就是世界观,他人再对应着人生观,而我则对应价值观。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昌明、资本繁盛的时代,世界或者是自然界对于我们已经不再神秘,我们不再会把天当作神、地当作神、山川河流当作神。对于我们身边的其他人,我们同样也看穿了他们的神秘,我们觉得他们都是普通的人。
哪怕像川普那样的总统,其实也有我们很不屑、觉得他很愚蠢的地方;哪怕像马爸爸那样的商业大亨,我们也可以找出他的1234567的不足;哪怕是眼睛已经不在地球的马斯克,我们也可以嘲笑他做了什么什么样的蠢事。
所以他人也不再具有神性。
而我们这样的行为,其实正是不自觉地把我们自己当成了神。
因为在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当中,我们不再怕世界,也不再怕他人,但是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幸福、更安全,甚至并没有变得更高效。
最近ChatGPT不是又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了吗?它们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作为神的我们的无知和无能。
尽管当前的无知和无能只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但谁又有那么高的自信,会认为我们在绝大多数的方面或者大于一半的方面会比人工智能更领先呢?
价值观是因为我们有理性、有意识而存在,而反应模式则是意识、理性以及情绪、情感、生命经验等一切综合的产物。
就像美国人如果觉得自己受了冤屈,会马上去找律师,上法庭告状,而中国人如果觉得自己受了冤屈可能s访,先到市里s访,然后到省里s访,甚至到北京s访,这其实就是不同的反应模式,当然这也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
但是我们会知道,价值观容易说清楚,而反应模式改变却很难,因为反应模式涉及到很多很多的意识和理性无法表达清楚的部分。
有时候心理学家会把它们比喻成冰山,显露在外的是价值观、相关的意识和理性的部分;而海水以下的那部分庞大的山体则是潜意识,或者叫群体无意识等等的那些内容,它决定了反应模式,且不容易说清楚。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我拿起手机的时候,本来是打算要干一件什么事儿的,但是刷了几条微信以后,忽然就忘掉了我到底拿手机干嘛了。
也就是说当我把手伸向手机的时候,我本来想到的要给某某人用微信发一条指令,是进入了我的意识的。
但是当我手机拿起来,被手机上另外的线索拉走了我的意识以后,之前在我意识里面要给某某人发信息,迅速回到了前意识当中,我忽然间就想不起来了。
然后我又绞尽脑汁的想了一会儿,它忽然又从前意识的状态回到了意识的状态,于是我又想起来了,是要给某某人发微信通知什么事情。
这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经验,是某一个信息在冰山的水下部分和水上部分来回穿梭的过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被意识到,有一些行为模式的东西或者反应模式的东西,其实连当事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犯罪心理学。很多罪犯做出了连贯的犯罪动作,但是他都不知道他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而犯罪心理学家常常可以从他的行为当中判断出童年创伤或者是某个阶段的创伤,从而正确解读、发现罪犯的行为特征。
中国公安大学有一个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老师叫李玫瑾,她现在是儿童教育的网红,其实她更多的发现就在犯罪人格潜在动机的发掘之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她的相关资料,那些案例会让人头皮发麻,让人意识到与其我们在嘴上讨论价值观、道德的问题,还不如好好地去养成一个好的反应模式,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或者习惯决定命运的说法存在的基础吧。
当然,吃饱了没事做的时候,讨论价值观、谴责他人是让人觉得舒爽的事情。
而管理自己开车的时候不要乱变道、开会以后要把凳子放回原处、把垃圾拿走,或者各种各样的鸡毛蒜皮但对反应模式有影响的具体的小事儿,则让人觉得不快而没有意义。
最后让人觉得无语的就是,恰恰是这些无意义的让人觉得不快的小事儿,最后成就了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它们成就了你。
从这个角度来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真是一点都没错啊。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是要靠大量的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才可以养成的,所以它其实也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给人工智能定义一个价值观,而是要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它的反应模式,训练出一个真正的好的反应模式。
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神的我们,其实也许应该把我们自己当成一个人工智能,好好地去训练一下我们自己的反应模式,这样也许明天就更好,我们就更不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