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公众认知能力

公关PR
在公关
2023-05-11

公众认知能力,不是一个能跟公众聊的话题。

在给企业内部做公关专项培训的时候,公众认知能力绝对是反复强调和重点讨论的点,很多其他事儿,都得在此基础上再去展开,否则相当于白瞎。

参加过我们线下活动的同学,可能也听过我跟祥林嫂似的哀嚎:开开眼吧,看看公众是什么脑回路呀。

小范围里讲得很多,但很少在公域范围里聊,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整个内容基本上都不符合公众认知能力。

Emmmm……用一篇不符合公众认知的文章讲公众认知,来说明公众认知的程度和违背公众认知的后果,真没什么好处,只能算是为行业出力了。

还好,我们号也不红。

(编辑注:不红也不可以放飞,这是错误示范。不要学不要学。)


01


公众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要抱有任何妄想。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来,你抓个旁边的人,把这句话念给他听,然后问他是什么意思。

理解“认知能力”这个概念,可能已经超过很多公众的认知能力了。

之前看过一个不知道什么综艺的CUT。

李雪琴和其他两个人一起讨论:报考大学时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

李雪琴说,如果大家实在没有自己热爱的,就选热门的。

对面一个人当即说,我觉得不能选热门的,得选热爱的。

李雪琴不得不强调,说的就是“如果没有热爱的,你怎么选?”

结果对方回答说,没有热爱的,就选喜欢的。

李雪琴应该是意识到了对方的认知水平,也可能是上节目不能搞得太难看,她终止了对话。

真正理解“你理解的事,别人不能理解”,也算是一种认知能力的表现吧。


02


公众认知能力是总的、互相的、不可分割的。

强调一下,公关说的公众认知能力,不是每个公众的认知能力,而是他们聚合之后,表现出来的整体认知能力。

我在很多场合,不断强调公关的公,是公众的公。公关不看个体,看的是群体互相影响之后的总结果。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告诉我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很多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

上面这些就是说明:对于个体认知能力的经验,无法直接应用于公众认知的处理。

让一个人明白和让所有人明白之间,5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有经验的公关和没经验的公关,差别就在这里。有经验的公关做分析判断,不仅脱离自我,也脱离其他个体。


03


公众认知能力的升级,与企业无关。

企业想要改变某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认知,是OK的。企业想要改变公众的认知,绝对就是疯了。

芸芸众生,活了几十年都那样儿,因为企业的一份声明或者一篇深度文章就突然顿悟,这TM《金刚经》都做不到啊。

公关做的是沟通管理工作。我们对于沟通最大的误解在于,觉得可以让别人“懂”。

错了,沟通本身只能解决已有认知水平上的“未知”和“已知,有误”,并不能提升对方认知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公众认知能力的整体提升这种普度众生的事情少管,先把产品质检、员工加金、商务吹牛、运营放炮之类凡间的事情给我搞搞好,OK?


04


每个人都有权利不懂。

我们都有平等的权利,但不具备同等的能力。

仅此而已。


05


具体看看公众认知能力的几个表现:

1)越小范围传播,看到新东西的概率越高。广泛流传的社会性话题,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放在10年前、50年前、200年前,都差不多。新东西是有门槛的,大规模传播的只能是旧东西。

仔细去看,最新科技产品不管包了什么外壳,传播核心基本上还是最原始的两个流派:稀缺、慕强、老子天下第一的嘚瑟派,以及省事、解脱、我也可以搞一个的躺平派。

这是重复。

2)大部分人只会关注、记住、认可符合他们想法的东西,而屏蔽、忽略不符合他们认知的东西。这会导致你越来越相信你已经相信的,而根本不知道你本来就不太知道的。

这是强调。

3)当我们不接收新的东西,只看自己以为的,一系列自我重复自我强调之后,简化是必然结果。但凡复杂一点的,多元一点的,相对一点的,都会无法理解。怎么理解,TM见都没见过呢。

这是简化。

我可以实名说这个话,非常讨厌智能推送。智能推送本质给你上的就是重复,强调,简化的全流程。


06


这可能不是你所期望的社会,然而现实就是如此。

基于公众认知能力,有几个必须要放弃的根本不成立的“常识”。


07


不存在:只要说出事实,就会得到理解。

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大多是复杂的、纠缠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实也不太可能一方全对、一方全错。

哪怕只有一丢丢复杂的事件,经过公众认知能力处理,通常也就两个字:稀碎。

去看看微博的评论和快手的弹幕吧,你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

“事实本身”和“公众以为”之间鸿沟,中国这种基建狂魔看了都要摇头,要靠神话故事里的那条鲤鱼跃过去的级别。

重点来了,公关强调:公众永远是对的。公众认为的就是现实。

公众不会相信的事实,不需要公布。公众不会认同的观点,没必要说。

纽约前市长约翰·林赛曾经说过,“认知就是现实”。很多品牌方还是没有从屁股到脑袋都去接受“传播方是错的,接收方是对的”这个事实。


08


不存在:发了就会有用。

经常有人问我,好像发了正面也没什么用。

我只能反问,你发了什么内容,发了多少量,想怎么有用?

不是你发了,别人就会看见;

不是看见了,就会明白;

不是明白了,就会认同。

一篇文章,写得骚气冲天,只发一轮,也没多少覆盖量。下个礼拜就要搞别的东西继续“创新”的所谓公关传播,比比皆是。

这叫发了没用?这叫你疯了吧。


09


不存在:用公关的方式解决问题。

公关不能解决产品问题,公关只能为解决产品问题争取时间。

不能指望公关通过欺骗、编造、隐瞒、收买的方式解决问题。


10


NOT TO B,NOT TO C,NOT TO VC,公关直接一把打满:TO P,PUBLIC的P。

所以,“消费者洞察”、“用户分析”是市场部的活儿,公关一门心思琢磨的是“公众认知”。

可是上面讲的都是公众认知很不好弄,企业是不是应该苟着,干脆就不要跟公众牵扯了。

不好意思,TO P,是个被动技能。

2018-2022年近五年来,MINI在中国的销量分别为28865辆、34085辆、29892辆、30724辆、28746辆。也就是说,MINI 5年内在中国只有10几万用户。这点用户数量,可能连个草台班子工作室花3个礼拜开发的套皮手游都比不上。

然而,MINI中国的冰淇淋事件,舆情多大,不用说了吧。

不能依据用户数量大小,判断是否需要好好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同样,产品类型、用户口碑、年份长短,也不能作为绝对依据。

最值得慎重考虑的是:有可能跟什么话题关联,公众对于关联的话题是否感兴趣,他们会怎么认为。


11


舆论场的现状,明晃晃摆在那里。

企业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想要借助舆论环境取得成功。那么,就要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而非你自己的那一套。

选择二:坚持自己。那么,就承受结果。

选一,是聪明人。选二,是好汉。

最不要脸的,就是又想占便宜,又不愿意付出代价。

是王八蛋。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