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复盘:关于个人成长·企业增长的底层逻辑

职业指南
单仁行
2022-07-11

01


昨天,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有关“个人成长·企业增长”的年中总结要点。

今天我跟大家系统性的梳理“复盘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参考很多千亿公司的总结会,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营造合适的沟通气氛,也就是怎么总结?怎么表达?

2、结构化梳理出核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也就是总结什么?总结达成什么结果?

3、根据解决方案写下原则、标准,解决以后发生的同类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碰到的问题?属于无知的问题?还是属于无能的问题?


02


昨天文章中分享了我公司年中总结会的第一步骤,借力桥水基金达利欧、红杉资本沈南鹏的视频,给投资团队营造合适的沟通气氛。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一切的开始。

难点就在于后面两个步骤。

第二步、结构化梳理出核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我们公司有位操盘手,他对投资人非常负责,但是心理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复盘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的不怎么好。

无数据不决策,总结会的时候,我专门给他做了数据分析,我说其实看你的投资业绩数据,我感觉非常好。

首先,从投资者角度看,我对比沪深300指数,比最近三年多赢了45%,也就是比国内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经营都要好,无论作为投资者还是经营者,都跑赢了市场,这个成绩不只是合格,而是“超级棒”。

其次,我从专业投资者的核心竞争力来看,我拿了2022年最有名的三位千亿公募和两位百亿私募基金经理业绩数据来对比,可以位列第二名,比3/4/5/6高出了2%-7%收益率,只是比第一名相差了不到4%,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投资业绩,公司还要给他发奖金。

在总结过程中,需要内部对比,也需要外部对比,这就是无对比不分析,无数据不决策。

这需要领导者既要有内部的觉察,也要有外部视野,提前准备公司内部和行业外部数据,这样既能提升士气,也能解决问题。

我们还有位操盘手,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在投资中,究竟是应该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

分散还是集中,这个投资界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日本投资之神坦普顿和股神巴菲特就是两者的代表,这要放到不同的投资者背景和行业阶段分析。

而且这个问题非常好,和我们企业家经营中碰到的问题非常相似。

比如消费品公司,是做一个单独的爆品好,还是做齐一个品类的产品好?

在十年前,小米雷军学习乔布斯主打极致单品的策略,做的非常成功,然后雷军把这个策略传授给凡客诚品公司CEO陈年,陈年也学着弄了极致单品衬衣,但是并没有火,原因是什么?

核心是领导者必须捋清楚这个选择背后的逻辑。

以小米对标学习的苹果公司和另外一个手机巨头三星为例,苹果采用“极致单品策略”,主打一个尺寸的产品,三星采用“机海战术”,尺寸、颜色等五花八门。

这两家手机行业巨头,为什么采用不同的策略?

有人说是乔布斯喜欢极致简单的价值观,有人说三星喜欢韩潮多姿多彩的文化,这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是供应链掌控能力。

苹果强于创意和软件生态,供应链全部都是外部协助,屏幕是三星、夏普,芯片是英特尔、高通。

三星强于供应链,屏幕、芯片都是自己的,弱于软件和生态,采用了谷歌系统。

苹果硬件供应链灵活性弱,只能采取极致单品的产品策略,在软件生态上快迭代创新。

三星硬件供应链灵活性强,适合采用多样化产品,在硬件上快迭代创新。

小米早期供应链也非常头疼,大家可能听雷军分享过,十年前自己是怎么求的手机供应链厂家生产小米手机,所以,小米只能采用极致单品策略。

同样,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创始人是出自车和家网站和优酷,来自互联网行业,强于软件,弱于供应链,也是采用苹果、小米的极致单品模式,主打一款车型。

而比亚迪强于供应链,主打多样化产品,在秦汉唐宋元明之外,还有海豚系列,

所以,这些企业产品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供应链在发挥作用。

第三步骤、写下原则。

通过上面的调整氛围、心态,找到问题和解决方案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萃取出原则。

什么是原则?就是决策逻辑、思考方式,解决方案写下来,沉淀到公司手册里,例如《企业文化手册》、《产品手册》、《销售手册》,形成一个可执行、可复制的原则。

达利欧在经营桥水基金的过程中,也是将这些投资决策的成败经验总结为原则,写出了一本书就叫《原则》,这里面包括了他个人成长原则和投资原则。

很多人都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只有失败后高质量的总结,失败才是成功之母,否则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03


总结今天的分享,我结合桥水基金、红杉资本和我公司年中总结的案例,分享了三个步骤。

1、营造合适的沟通气氛;

2、通过思维工具模型将问题结构化,找到核心问题和适合自己公司资源的解决方案;

3、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写下来,形成原则,以便后面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当企业领导者具有调动团队人才能力、外部资源和深度思考能力的时候,企业才能越做越好,持续增长。

但是,学习成长的功力有高低之分,很多朋友说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道理好像都懂,自己一用就懵了,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我们明明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没能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工具。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