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技术吹上天,两秒反应成笑谈?小米能否走出品牌危机?

公关PR
单仁行
1天前



01


几乎就是一天的时间,小米su7的车祸事件被顶上全网热搜。


不管是家属亲友的视频质疑,还是媒体的报道,都在瞬间激起了大众海量的疑问和情绪释放:


小米的智驾靠不靠谱?为什么智驾发出风险提示后,只给驾驶员留下2秒反应时间?车祸发生后,门为什么打不开?小米是不是应该对3条人命负责?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540.png


各种各样的讨论一时间把小米汽车带入到严重的品牌危机中。


这是任何一个车企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也是任何一个车企都必须要面对的情况。


我们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为准,2024年的官方数据并没有公布,但2023年中国汽车事故发生15.5万起,死亡人数4.2万。


平均每一天汽车事故是425起,死亡人数115人,受伤人数390人。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545.png


那么,作为在2024年发布第一款车,销量就超过30万,被认为创造了销量奇迹的小米,同样也是企业创始人IP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在互联网上拥有极高的热度。


而小米这起事故所涵盖的关键词:智驾、高速撞墙、爆燃、3名女大学生,每一个都能挑动大众的神经,再加上小米和雷军本身的热度,都足够引起舆论的关注。


但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小米汽车,虽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已经度过了这次品牌危机。


02


在事故彻底发酵之后,小米汽车总共发布了3条声明。


大家不要问为什么要等到发酵之后,小米才发布声明。


原因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汽车事故难以避免,原因错综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事故都不会直接牵连到车企,而是司法、保险和肇事双方,难以完全归因车企的责任。


如果每起事故一发生,车企就赶着给自己发布声明,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没错也是在认错。


但很显然,小米汽车这起事故的关键词很敏感,又没有明确的肇事方,家属也积极利用视频扩大影响力,小米想压都压不下去,如果还要冷处理,也等同于品牌自杀。


在这种已经完全发酵的情况下,小米第一条声明是同步事故经过,不带客观情绪的把一部分给警方的信息公布给大众,有选择的给了大众知情权。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557.jpg


你必须要让大众知道事实的具体经过,这也就是我们在品牌中所讲到的“部分事实”,当然,部分事实也是事实,因为真正的事实需要官方盖棺定论。


但这一步是在于给大众知情权,避免舆论走向无法挽回、无法解释的方向,同时,观察舆论节奏。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603.png


第二个声明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雷军本人的声明。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609.jpg


我相信,小米肯定在这一步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让老板亲自出来回应,毕竟之前没有哪一个车企的事故是老板出面的。


但好在雷军出来回应了,因为雷军的IP就是小米最大的防弹衣,小米汽车的营销,9成都可以归功于创始人雷军个人IP的成功。


作为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创始人IP,雷军的出面回应,不仅成功梳理了时间线,充满情绪价值的话语,也扭转了舆论方向,给小米真正披上了防弹衣。


到了第三条声明,就是小米汽车对于舆论关心问题的回答了。

在第一步给出知情权,观察舆论走向,第二步雷军个人IP承担企业责任,给品牌披上防弹衣之后,小米汽车的第三条声明就基本上把舆论拉回来了。


大众开始想起来,事故责任是警方来决定,车企也只是运动员,而不是裁判。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621.jpg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找到问题,定义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的解题思路了。


到了这,如果去观察这三条声明的评论,其实就可以发现舆论已经发生了反转。


这里面功劳最大的还是雷军的声明,也是小米长期在全域矩阵营销中,塑造出的亲民、诚恳,拥有众多粉丝的雷军创始人IP的结果,他给品牌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防弹衣。


03


当然,我们必须要强调的地方在于,在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替代率超过50%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一个微妙的新阶段,留给所有车企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就在事故发生的当天,正好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几乎所有车企都把“智能化”作为汽车下半场最重要的赛点。


而在汽车智能化当中,智能驾驶是车企和用户最为关心的核心卖点之一,我们可以说,在今天,有智驾的车和没有智驾的车,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品。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每个车企都拼命把智驾作为标配功能,也在拼命营销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


这也造成了一个情况,车企在宣传中,会在特定场景中宣传技术的上限。


不能说这些技术是假的,宣传是假的。


但这个技术上限一般只存在于理想的实验环境,不可能覆盖日常开车的所有场景。


而且,今天短视频直播非常发达,在很多视频的推波助澜之下,极限变成了日常功能的展示,就好像智驾真的不需要人来操控了,大家都可以放手开车。


但这里面就有一个概率问题,再怎么宣传,中国车企目前的智驾就是L2级别,从来没有哪个车企敢保证说,用智驾可以脱眼开车,出了事我全部负责。

微信图片_20250403095625.png

所以,这其实是需要一个营销切口来做闭环,表示这只是我们技术展示的功能上限,不建议大家在日常中挑战极限。


但很多车企没有做到最后这一点闭环,这种在营销上的通病如果遇到问题,就非常容易给品牌带来巨大的信任危机。


04


回到我们更多的企业身上,重要的是看到两点。


第一、营销要保证前后一致,也就是做好闭环。


讲自己第一不要紧,但你必须要有第一名的硬实力,出了事,你得有数据和产品力去兜底。


企业的营销工作可以帮助产品更快地进入市场,给用户带来正面的心里影响,但如果是营销吹到了100分,产品只有60分,这种过度营销必然在某个时刻带来反噬。


产品是营销的底色,市场最终是靠产品和口碑共同造就一个伟大的品牌。


第二、就是建立视播时代之下,企业自己的全域矩阵和人格IP。


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在于,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全域全平台的矩阵视频进行种草转化。


包括企业的品牌公关同样需要,今天一件舆情事件从开始到爆发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留给企业反应的时间少得可怜。


除非从一开始的舆情发生阶段立马反应,做出有限的挽回,那么后续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


大众情绪只要一激发,就会急剧衍化成各种各样的传闻,包括小道消息、历史信息,哪怕是谣言都会通过短视频直播各种平台被快速传播。


不要说删评论,控评这些,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压得住,舆情只要爆发就很难控制。


所以,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对于视频内容和平台的布局,没有全域全网的矩阵,那就永远没有视播时代的话语权。


当然,企业除了自己运营的多帐号、多平台之外,一定还需要用人格化的IP去承载自己的品牌。


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下,用户绝对不只是需要冷冰冰的信息洪流,更是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化载体能够代表品牌,能够给予情绪价值。


这个载体既是企业营销转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品牌和用户对话,传播企业价值,在必要时刻给品牌披上防弹衣的鲜活形象。


当然,对企业来说,这个载体天然就属于创始人IP,也只有创始人有责任和能力真正成为品牌从始至终的代言人,既推动产品转化不断增长,也能帮助品牌度过危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