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排队王”黄油年糕,到底有多火!江南人爱的那口糯叽叽年糕,因一块黄油‘逆天改命’。小红书相关笔记5000+,抖音相关话题超2亿次,一夜之间大小烘焙品牌都上了黄油年糕这个品。有品牌称爆卖3000万个,数周吸金过亿。可以说,拥有它就拥有了烘焙畅销密码。
黄油年糕的走红绝非偶然。它完美复刻了蛋挞等爆款单品的崛起路径,品类正在快速发展的高潜期。但要想从市场中分一杯羹,避免成为红海市场炮灰,就得预判市场走向,做好提前布局。
关键词:黄油年糕、网红烘焙、汪保来、泸溪河、蛋挞产业、长红密码
配图来自汪保来小红书官方
一、黄油年糕的爆火密码
1、食材冲突学:一场东西方饮食符号的精准卡位
作为东亚饮食文化中共通的「基础款」,年糕在江浙、闽南、日韩等地区均有认知基础,无需市场教育。而通过绑定烘焙领域的“中产标配”,黄油成功打破年糕的“老气廉价”印象,实现价格带跃迁。从10元档油里油气的炒年糕到20-30元一份的黄油年糕,实现了产品形象和客单价的价值跃迁。
配图来自汪保来小红书官方
正如葡式蛋挞以“英式酥皮+中式蛋液”打开市场,黄油年糕用“西洋食材本土化改造”制造出冲突下的新鲜感。(未来预判产品创新能否成功,也可沿用该思维)同时,黄油年糕更突破了传统年糕的场景限制,进入甜点赛道成为下午茶、悦己型消费选项。通过黄油激发香气层次,外脆里糯的独特口感唤起童年记忆和满足感。
2、辨识度外观: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来水选手
金黄焦脆表皮+黏连内陷,黄油年糕酷似大号版糖炒栗子,造型自带视觉流量密码,在社交媒体成图率超高。查看小红书,无论自己在家做还是品牌出品,即便口感有差异,但几乎没有在外观上翻车的案例。高辨识度的外观形成了强传播符号,带来了超高的自来水测评、种草。
3、情绪价值:理性消费时代的“治愈经济学”
黄油年糕初步流行源于冬季,受冬季热食需求+年节氛围,黄油年糕出道成功。在节后高节奏的工作中,一颗号称热量炸弹的黄油年糕,不但能做餐前充饥食用,还拥有被黄油唤起的精致生活感。尝试、讨论该款产品,满足了中产圈层共振。
除了产品本身,丰富的社交媒体网红打卡土壤,全国、区域烘焙连锁同时跟进,也大大提高了黄油年糕的破圈速度。这款产品从面世到爆火不过短短2年,就达成了10亿级阵容。
然而,跑得快不一定能走得远。从当下环境看,黄油年糕已有卷入价格战的趋势。从早期30元5个,到现在有门店降到15元以下。而口碑的差异也很大,喜欢的很喜欢,觉得难吃的也不在少数,而热量炸弹的警示,对产品生命周期也提出了挑战。
配图来自小红书用户
二、品类参照系:从蛋挞产业史看黄油年糕的未来
同样作为中西食材结合,西点本土化的品类代表,蛋挞的发展历程可以作为借鉴。
1. 爆发期(2000-2006年):从“港式甜品”到全民零食
推手事件:2004年肯德基推出“葡式蛋挞”,以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迅速覆盖全国。通过与咖啡搭配的早餐下午茶场景营销,将小众甜品扩大到日常零食。
行业拐点:供应链革命,冷冻挞皮技术普及,门店现烤智能化,产能提升。文化渗透,消费者从尝鲜转向复购,全年销量突破亿级。
启示:黄油年糕品牌就处于该阶段的前期,尚待大牌进行标准化和品质规范,避免“同质低端化”风险。
2. 混战期(2006-2015年):价格战与差异化自救
血腥厮杀:2010年上海一条步行街聚集12家蛋挞店,单价从8元腰斩至3元。植物奶油、合成蛋液等替代原料泛滥,劣币驱逐良币。
突围模范: 莉莲蛋挞,首创流心芝士夹心,差异化提价;泰昌饼家,主打“香港手工古法”,定位旅游伴手礼市场。
启示: 混战初期即布局细分市场(如年糕+地域文化),避免扎堆内卷。储备创新型产品,适机上新。
3. 成熟期(2015-2020年):场景革命与微创新下沉
便利店战场:全家推出冷藏迷你蛋挞,占领白领早餐场景。
家庭场景革命:必品阁冷冻蛋挞皮+液蛋套装,实现蛋挞自由。
新中式改造:鲍师傅“肉松蛋黄挞”以咸甜口突破甜品边界。
启示:需通过预制化(家庭装)、早餐化(便利店)渗透高频需求场景,摆脱甜点依赖。
4. 高端精致化阶段(2020年至今):技术壁垒+文化叙事重构品类价值
奥挞:研发108层酥皮,以-196℃液氮锁鲜,用可量化的技术参数定位“智性消费”。
嫣然以沫:通过文化符号的价值附加,让食物成为身份标签,定位“情绪消费”。
启示:从卷产品到卷文化,以感性利益绑定情绪消费。
三、黄油年糕的危机与破局点
蛋挞20年发展史证明——品类若想长红,必然经历“下沉触底”与“价值反弹”。而黄油年糕现在处在流量红利期,需尽快完成品类的标准化、品质化建设,由头部品牌引领占据品类高地。而对于中小玩家来说,通过产品+区域限定+文化个性的模式,更有利于找到自我价值空间,作为引流款带动其他产品销售。
短期下沉挑战(1年内):
首先要面临的是供应链混乱:原料标准缺失、品控不稳定带来的口感差异、产品内陷空包。其次,多品牌和多渠道的扎堆贩卖,将导致区域市场的过快饱和,引发价格战。
长期破局路径(2-5年):
品牌化:从“小店杂货”到“品牌符号”
让黄油年糕成为品牌的品类代表,与关键食材建立战略合作,提高品质门槛,推出预包装伴手礼,沉淀品牌心智。
场景延伸:突破“即食小吃”天花板
面向家庭场景开发标准化的空气炸锅/微波炉预制款;叠加咖啡场景,拿铁+年糕限定组合,打通烘焙与茶咖双重市场。
技术迭代: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设备升级:研发自动控温煎烤设备,解决小店出品波动问题;工艺改良:探索冷冻面团技术,延长货架期以进入商超渠道。
四、智在君突围建议:延长品类花期
给黄油年糕续命的密码藏在“稳产品、强品牌、通渠道”的铁三角模型中,这套组合拳的终极目标是让黄油年糕从“流量快消品”进化为“文化软货币”。
1. 产品端:锚定“基础款+”策略,平衡经典与创新
爆款单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黄油年糕若想摆脱网红魔咒,可以借鉴肯德基蛋挞的生存智慧——用基础款守住基本盘,用创新款制造兴奋点。
如推出“季节限定”款,春季樱花黄油年糕,秋季栗子黄油,制造“错过等一年”的稀缺感,增加与茶咖类的食材联动。
进化健康化改造,针对健身人群推出“低GI版本”,用椰子油替代黄油、赤藓糖醇替代白砂糖等,获取部分人群升级需求。
2. 品牌端:抢占品类心智,让年糕≠大路货
当满大街都是黄油年糕时,品牌必须回答:凭什么选择你,只有将产品转化为品牌文化符号。
如绑定地域文化,如汪保来推出的龙井黄油烤年糕,就结合杭州特产西湖龙井在清明节前应季上新。长期来看,与中国传统文化绑定,从延边打糕、宁波水磨年糕出发,讲到黄油如何让传统食材“国际化”,奠定品类厚度,让年糕成为粽子、月饼后第三大中式点心。
配图来自汪保来
3. 渠道端:全场景卡位,把流量变留量
消费者在哪,市场就在哪。黄油年糕需用渠道组合拳适配多元场景。通过人群+场景+动机的差异,制定细分产品形态和定价。以多产品线覆盖全渠道,可以进一步延伸黄油年糕生命周期。
爆款单品的终极归宿是“生活方式”。黄油年糕的终极对手不是其他小吃甜点,而是年轻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本性。只有从“网红猎奇商品”进阶为“日常味蕾的一部分”,才能跳出短期的生死局。这场关于烘焙与记忆的博弈,现下才刚刚开始。